最近在群里讨论的一个话题引发了一些思考,背景是有人看到内部的一些后台处理效率太低,就设计了一款新的后台,想把之前的后台替换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吐槽,搞的当事人很郁闷。
其实这个事情很好理解,用这个公式能很好的解释:
-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假定旧体验是60分,新体验是80分,表面看上去体验是正向的,但再加上换用成本,新旧体验的差异很可能就变的很小,甚至差异可能为负了。
表现在用户的感受上,就是我辛辛苦苦学了新东西,对我而言根本没什么体验提升,甚至体验还是负的,那我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的去学?
由这个场景,引发了我对用户为什么要用产品的一些思考,本文主要包括作为用户,我为什么要用,产品的价值以及如何让更多的人来用这几部分。
作为用户,我为什么要用
之前做过一些项目,有表现好的,有表现不好的,这里定义的好不好主要指的是有没有人用,以及后续的数据表现如何。
表现不好的,大体原因主要有这么几大类:
-
需求本身出问题了,可能是需求不存在,也可能是需求不强烈;
-
解决方案出问题了,可能是和需求不匹配,也可能是方案不够好,或者是和用户预期不一致;
-
用户触达出问题了,可能是运营推广形式不对,也可能是路径太深或者用户感知不到价值。
我个人理解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需求本身,后面几个层面都是基于需求的延伸,相对比较好调整。
我对需求的理解是因欲求不满,而引发某种动机,这个动机可以称之为需求。
说人话就是对现状不满意,并且预期做了这件事,会比现在的状态更好。
-
对现状不满意 -
预期状态比现在好
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落差,才会想要填补这个落差,这是行动之后可获得的收益,是行动的动力,而行动本身需要付出的东西就是阻力,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需要付出的成本。
-
行动可能性=预期收益-付出成本+环境因素
行动可能性>0会触发用户产生行动,反之则会让人退缩,也就是不会产生行动。
预期收益和付出成本上文已经说过了,环境因素指的是通过营造环境来影响行动可能性,可正可负。
先来说个正面的环境因素,比如你本来不想买某件东西,它告诉你限时、限量,而且过段时间要涨价了,这个时候你很可能就下单购买了。
而在你准备购买的时候,你发现很多人都给出了差评,于是你产生了顾虑,又不打算买了。
另外也可能你自己不打算用,但是别人都在用,所以你也跟着用了,或者你被迫只能用了,典型的比如微信。
这些都是环境因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当预期收益-付出成本足够大的时候,不需要环境因素影响也能直接成交,反之则需要在环境因素上好好下功夫。
用户产生一次行动之后,会产生一次产品感知,每次行动都在不断的强化用户对产品的感知,进而强化用户对产品的心智认知,只要在特定的场景下就会想起产品,或者对产品逐渐失去信任,不再使用或者转换到其他产品。
产品的价值
我理解的交易价值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深度,一方面是广度。
-
深度主要指交易的频次、时长;
-
广度主要指交易的人群、渗透率。
单用户价值
-
需求迫切程度
-
产品满足程度
-
需求强,满足强
-
需求强,满足弱
-
需求弱,满足强
-
需求弱,满足弱
整体价值
如何让更多的人来用?
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
-
降低直接成本;
-
降低交易成本;
-
提升效用组合。
交易成本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促成交易所达成的代价,在实际交易中是买方付出,但卖方没有收到的成本,以及卖方付出,但买方没收到的成本。
最后
简单总结下本文,主要说了以下几个点:
-
在行动可能性>0的时候,才可能触发用户产生行动,影响因素有预期收益、付出成本、环境因素;
-
单用户价值取决于需求的强烈程度和产品的满足程度;
-
整体用户价值取决于单用户价值*潜在用户数量*渗透率;
-
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组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