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66篇原创文章——
今天推文比较简短,但是非常有用,大家坐稳了。
1、
2、
这个问题大家讨论的本质其实是:5斤和10斤用sku还是spu去定义更好?
这里我简单说下spu指的是标准商品单位,即同一型号的产品,不同属性、不同规格下都属于同一种spu。而sku指的是库存量单位,即不同属性、不同规格的商品有各自的库存,属于不同的sku。
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产品怎么定义,你可以把5斤和10斤的产品定义为2个spu,也可以把它们定义为2个sku。
但是到底是定义成2个spu更好呢?还是2个sku更好?这其实需要做一个权衡,而这个权衡离不开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当然也离不开场景的需求。
我们来看下创建商品背后的技术原理:
创建商品的时候,首先在商品主表要建一条商品数据,可以这么理解这就是一个spu,然后你在创建这个商品的时候建了很多规格和属性,这些会在一个扩展表中存入。1个spu对应了多个sku。
从京东的页面逻辑显示,其针对每个sku都维护着一套单独的详情页,包括商品名称、价格、库存、产品描述等等。切换不同的sku,相当于在切换不同的详情页URL。
而从淘宝的页面逻辑显示,一个spu对应着一套商品详情,在规格、属性中进行切换只是相应地调取sku的单价、库存进行展示。
显然,前者能满足更多的场景,即允许不同sku有不同的商品详情,技术实现也更复杂。但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把5斤和10斤建成2条商品数据呢?
哪个方案更好?你也可以思考下。
我所讲的好绝不是满足的场景越多越好!
3、
我相信绝大多数产品经理更希望设计出一款完美的产品。
然而现实是,有些需求往往需要耗费极高成本的研发投入。在不大幅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在能大幅降低技术实现成本下,适当进行产品让步,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我经常看到有些产品在和开发撕逼的时候,会说:这个需求就要这么做,不然客户会吐槽,很难用。
正常来说,为用户体验负责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产品思维。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进入下半场,投入产出比的权重将越来越高,花了2个开发3天的时间做了一个难度很大、涉及底层、逻辑复杂的需求,却只占用户使用路径的1%,试问,这样的决定对吗?
产品经理应该具备这样的思维,根据资源,去权衡最适合自己的方案,而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
而要有能力做出正确的权衡,除了广泛的多方意见吸纳之外,还要有扎实的技术基本功,理解技术原理,才能更好的赋能产品设计!
PS:星球福利加磅!
4月开始,每月星主会进行1-2次直播答疑,最近一期初步定在本周六。大家的问题都可得到一对一VIP式的详细解答(仅限星球内部成员,我们致力于打造陪伴式B端产品经理成长体验)
另外加入星球的福利非常多,目前已经帮10多位小伙伴修改了简历:
总价值¥2438的星球福利包,现在只要¥158即可加入
最后附上星球大额优惠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