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一支TVC刷了屏。

打开一看,嚯,挺新鲜!居然是青年演员王一博与老戏骨刘佩琦搭了段颇为精彩的“大戏”。把他俩拉到一起同台飙戏的不是剧组,而是新锐基本款品牌——Bananain蕉内

你还别说,作为新生代演员王一博这次的表现可圈可点,对戏老戏骨的化学反应有点激烈!王一博竟然明显阵住场了,这让包括007在内的不少人都觉得眼前一亮。

01

“可以吃的凉皮”vs可以穿的凉皮

产品推新,创意先行!蕉内这波以谐音梗的形式诠释了两位“凉皮铺”摊主的较量,光是这意想不到的组合已经带来了十足的期待感,吸睛力满分。

如果说“新老组合”只是吸引人的“骨架”,那因“凉皮”谐音梗而引出的幽默且丰满的故事情节,才是吸引人的灵魂。

第一场戏的戏剧冲突感就拉满。当刘佩琦的“夏天,要吃凉皮”遇到王一博的“夏天,要穿凉皮”,双方对于“凉皮”一吃一穿的理解错位,使得故事开始立刻就有了battle的火药味儿。

第二场戏中,老戏骨借“吃的凉皮”试探王一博“穿的凉皮”!结果“火焰级”辣的凉皮在与蕉内凉皮的PK中暂时败下阵来。双方对戏的张力也时刻让观众保持着对于接下来故事走向的关注和好奇。

最后一场戏,用一张营业执照引出一个“悲伤”的故事,创造了TVC另一个非常具有张力的瞬间——从开始双方因凉皮的“剑拔弩张”到最后的“握手言和”。

整支TVC不仅因“凉皮”的谐音梗被赋予了充满趣味的「戏剧张力」,在电影级特效制作与镜头语言上的细腻拿捏,都打造出传播视觉上的差异度和记忆度。

02

借“内容力”斩获注意力

好看的故事背后从来都是优质“内容力”的支撑。蕉内的《凉皮之夏》自然也不例外。

在007看来,这支TVC在内容逻辑的打造上,并不像通常意义的广告片那样将传播内容硬塞给消费者,而是站在用户需求的角度,从用户使用场景出发进行内容创作。

首先就是让浅层有趣好玩的创意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钩子”。TVC中出现了大量看似“无用”的内容,实则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戏剧效果。

比如王一博把“凉皮”披到老汉身上时,那个“有点凉”的激灵。

又比如王一博和老汉在沙漠里摆出的那一个帅气模特造型。

再比如老汉面对逐渐“黑”化的自己,那一声“试问苍天……的紫外线饶过谁?”的感叹。

透过这些你能发现,TVC里随处可见的喜剧魔性元素,看似“闲笔”的内容在趣味的呈现中拆解掉了观众心中“这是一支广告片”的防备心理。

其次是创意的外衣下与用户沟通的内核。能明显感受得到,整支TVC典型的用户导向。这种在戏谑外衣下裹挟的“痛点”表达,不仅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要素,触动用户情绪的同时,更让用户获得“蕉内懂我”的情感认同。

显然,觉得蕉内有创意的不止我一个,还有广大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