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社会,对他人换位思考,与他人合作。这个能力很重要。是我在社会立足的前提。另一方面,我又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如果我没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社会适应得再好也没意义。
这两者之间往往有矛盾。理解他人,妥协宽容,往往内心接受不了,总是尊重自己的内心想法,又常常伤害了别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你不依赖别人,你总是尊重自己,这本身就对别人是一种影响和威胁。)
最好的状态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又能满足别人的需求。如果生活有艺术的话,就是在迎合别人与尊重自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点,或者发现,迎合别人和尊重自己根本上是一致的。
举例来说,一个厨子,看见很多人学汽修比较赚钱的时候,就跟着去学汽修。学汽修的时候,又看见有人做衣服很赚钱,于是改行去学做衣服。做衣服的时候,又发现猪肉涨价了,于是又去学杀猪…….
如此折腾下来,什么也没学会,回到老本行时发现,自己的徒弟都成大厨了。自己还要从头做起。
再举例来说,一个大学生,看到有招聘汽车推销员的,就去应聘推销员。过了一阵子,感觉软件行业不错,于是去卖软件,再过一阵子……..
如此折腾完事,什么都会一点,什么也不太懂,再回去做销售的时候,发现和自己同时进入汽车推销的同事已经成经理了。
成了大厨的徒弟和成了经理的同事,在智力上并不比常人高多少。不同的是,他们在一件事上不断积累,最终使自己变得更值钱了。
推而广之,在人际关系中和“适应社会”上,多数人就像总在换行业的厨子一样。这一类人的共同心理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处处和别人比,通常从人我比较中获得成就感和存在感。导致的后果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就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精,也就什么都做不成。什么都想要,要到什么也都不满足。
比如高考结束填志愿的时候,感觉计算机行业比较热门,于是很多人报考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发现,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不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如此之多,竞争惨烈,人才价值贬值,工资严重下降。
比如炒股票的心理,看到什么涨就买什么,是在投机而不是真的在做投资。这样的做法,本质上就是在**。巴菲特说,投机可以使你一夜暴富,但是任何一次投机失败都会使你血本无归,投资则不同,投资是专注于企业本身的价值。
“久赌必输不赌为赢”。可是我们的做法就是在投机和**,什么热门做什么,别人喜欢我们什么就表现什么,就像前面频繁换行业的厨子和大学生。
如果忽略自身的才干和特点,一味迎合外界的标准和要求,就无法完成深度的积累,也就不能迎合任何一种标准。如果你试图让所有人喜欢你,就注定会失败,就好像如果你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放弃原则来讨女朋友喜欢,她只能越来越厌弃你。
如果招聘单位说什么你都答应,列出的任何标准你都全力配合,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你把生活变成了一场投机,一次次的**。总是想通过一些“谋略”一些“技巧”来得到,忽略了自身真实实力的积累,只是关注外界的机会,就会把精力耗散在许多个局部上。这样的聪明人,在局部上是成功的,精明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是低效的。因为在他们成功的每一个局部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关联,也就没有实质上的积累,他们陷入了一次次的集体无意识中。
《穷人缺什么》这本书中,作者说,中国的建筑师很容易改变立场,一个方案,开发商让他怎么改他就怎么改,生怕老板不满意,就拿不到这单生意了。而外国的建筑师,特别是著名的大建筑师却很固执,他宁肯不做这单生意,也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设计,哪怕只是一个细节。
其结果就是外国大建筑师留下的是更加完美、更加个性化的作品,因而也名气更大,要价更高,生意更兴隆。中国建筑师却把自己降到开发商的水平,难免生产出一些平庸粗俗的城市垃圾。作品的层次低了,人的档次也就低了,想要高价更不可能了。结果凡是有大的项目,还是让老外抢去,眼睁睁看着别人挣大钱,自己干瞪眼。
万通地产老板冯仑说,聪明人和笨人在相互转化,当所有聪明人都去做同一件事情的人时候,这就是成为了一个愚蠢的决策,“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都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它扔到垃圾筒里去。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已经在做了,机会肯定不属于我们。”后面这一句是马云说的。
而那些专注于一个行业的人,一直在做着有效地积累,最终形成了行业内的优势。他就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去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当你在一个领域内,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的机会也就随之多起来。
比如那个一直在改行的厨子,可能又会做饭又会修车又会做衣服还能杀猪,但是每一行都不精通,每一行做起来都费劲。而升任大厨的徒弟,因为厨艺好,车可以请人修,衣服可以请人做,又因为常年下厨,手艺熟练,并不觉得费劲和辛苦。——–在局部上看,是低效的,但是由于专注于内在的积累,技艺的提升,在整体上看又是高效的。
所以冯仑又在后面补充说:
“反过来一个笨人做了一个谁都不相信的愚蠢决定,每天倒腾一点,但到第18年都没有竞争对手出现,保不齐第20年他就成功了。愚蠢的人靠时间变成了聪明人,而聪明人想偷懒节省时间却使自己做了愚蠢的决定。 ”
所以,要敢于“削足适履”,能够“按图索骥”。如果你喜欢厨艺,就不要到汽车公司去应聘,你也没必要费心去符合他的标准,社会那么大,机会那么多,为什么不去挑适合自己的?应聘与招聘,本来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你的才干,你的特点,就是你索骥的图,如果招聘方不符合你的图,就不是你要找的马。真正的明智,是在纷繁的机会和各种的利益面前保持清醒,始终不离自己想要的那个。**的战术有一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值得细细品味。
“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单一规格的笔记本,多是黑色封皮,并且没有任何logo。越是简约的设计,越是在最多的场合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我们很难想象一款印着Hello Kitty的粉红色笔记本,会在所有年龄段、所有的市场,都像黑、白、蓝等大众颜色的笔记本一样流行,虽然有些人会疯狂的喜欢它。”
看到这种现象,你没什么启发么?
如果你喜欢厨艺(我怎么老是拿厨子说事呢),就投入进去,吃饭睡觉都想着厨艺,走路也在比划,这样一种热情会使你很快建立起行业内的相对优势,你做的饭会越来越好吃,你的名声会越来越响亮,你的工资就会水涨船高。
换到别的行业,也是一样的。
“并不是说,有了才干就不需要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磨练。才干是一粒种子,需要知识和经验的浇灌和肥养,才能不断长成更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你选种不慎,拼命地在给一棵干瘪的种子浇水、施肥,其产出的悲惨就可以想象。”
—————————–
子路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再学习了。他听说孔子学识渊博,就去拜见,并坦率地对孔子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那锐利的竹子尖部,足以戳穿犀牛皮制的甲胄。如此说来,对于天生条件优越的人,学习不学习,应该没什么关系?”
孔子沉思了一会,回答说:“要是竹子削成箭,在尾部嵌上羽毛,头部装上锋利的箭头,再用它去射甲胄,不是要比那些没有加工过的竹子尖部,穿得更深透吗?”
子路听了,心悦诚服地向孔子鞠了一躬,说:“您的话使我深受教育。”他当即拜孔子为师,虚心地向他学习。后来,子路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