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并没有任何新观点,只不过是在尝试用最简单的原理来解释复杂的商业行为。

————这是分割线————

“为什么广告能促进销售?”我知道这个问题看上去很蠢,因为广告实在是太常见了,就算不是专业的广告人和营销人,也能对这个问题说上几句…

 

是的,常见的回答是这些:

 

“因为广告可以增加产品的曝光量,让人们对产品产生认知和好感,从而引发购买,促进销售。”

 

“因为广告会利用人们的心理,如从众,恐惧,追求,逃避、怀旧等,所以能唤起需求,促进销售。”

 

“广告可以让产品在人们的心智中占有一个定位,强化品牌形象,所以能促进销售。”

 

不过,以上的答案,更多只是在陈述方式(比如通过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结果(从而让产品在人们的心智中占有定位),而不是最本质的原因。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因还可以继续往下挖:人为什么会从众?我们为什么需要定位?从众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一、回到本质

 

什么是回到本质?简单来说,就是寻找事物最基本的原理。

 

男人为什么都好色?表象的回答是:

 

“这是由于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名叫多巴胺的分泌物,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们感到快乐,而性行为可以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那为什么多巴胺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呢?(这就属于化学和生物知识了,需要很多篇幅才能讲得完…并且还会延伸出更多问题)

 

“这是由于生物需要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那为什么生物必须要把基因延续下去呢?

 

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些复杂的解释。如果用最本质、最简单的原理来解释,那就是:

 

“因为不好色的男人(生物)无法把这种‘不好色基因’遗传下来,他们早就灭绝了,所以能遗传下来的,都是喜欢进行遗传行为的。”(这是一个自动筛选的机制)

那么,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广告能促进销售?

 

其实我们可以用“兵力原则”这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

 

兵力原则很简单:两军对垒,谁的人多谁就赢。2胜过1,5胜过3,20胜过8……(这个应该不需要再解释了吧?)

商家和顾客,其实就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买”或“不买”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对于广告,以及其他所有能促进销售的行为和事物(如公关和产品包装),一般的消费者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去思考和判断,看看它究竟合不合理,好不好等等,从而决定是否购买。而坐在广告公司和策划公司里的那些人,每天都会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抓破脑袋来研究:究竟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掏钱。

 

所以,双方的“兵力”比例是:几秒钟vs几小时,这可能是上千倍的差距。

(也许“上千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但道理一样)

 

所以,广告能促进销售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产品,很难通过单纯的广告来促进销售,比如保险,房产和汽车等高决策型产品。对于这些产品,消费者自己也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思考以后要买什么车…),所以广告的优势就不再明显,公司还需要付出更多“兵力”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比如派销售人员面对面与客户进行博弈。

二、战争升级

 

刚才所说的,其实是一种理想情况:只有“消费者”和“公司”这两个对抗角色。

 

而普遍的真实情况是:除了“消费者”,还可能有数以千计的“公司们”,都参与了这场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广告不一定有效。不一定是因为你不好,而是因为你隔壁公司里的那些人,也是整天都在研究如何让消费者购买自家的产品,并且,在这个产品领域里,他们的“兵力”比你多。(不是说人多,也不是加班多)

 

就像当年的海王银得菲感冒药,它就是只注意到了消费者,却没注意到竞争对手。

对于治感冒,消费者最大的需求在于“快”,所以,银得菲就很耿直得打出了“治感冒,快”这个口号。

不过,它也许是忘了,泰诺的“30分钟见效”早就在消费者心智中占领了“快”这个字眼。所以,即使银得菲投了上亿元广告费,药效也不差,但它的销售效果还是只能呵呵…

 

三、集中优势兵力

 

既然有这么多“敌人”,那该怎么办?

 

任何事物的能量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管你是多大的公司,面面俱到的处事方式都不可取,你无法顾及如此之多的“敌人”。就像太阳,虽然它每分钟能发出约2.3×1028焦耳的能量,但由于太分散了,所以我们只会感觉到很温暖。相比之下,人造激光的能量虽然远远小于太阳的能量,但由于集中了力量,所以能轻松切开钢板。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集中优势兵力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真正的、主要的竞争对手。

 

1.确立主要的竞争对手

 

首先,什么是竞争对手?

 

在大部分人眼里,竞争对手就是指同行,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思想。

 

任何跟你抢夺**的事物都是你的竞争对手。

 

就拿巧克力来举例子:假如我是一家做巧克力的,那我的竞争对手就包括但不限于:

 

1.其他巧克力品牌,比如德芙、费列罗和M&S;

2.做蛋糕的,如85°C,因为很有可能人们选择吃蛋糕,而不是吃巧克力;

3.减肥训练班,因为人们可能会因为想减肥,就不吃巧克力了;

4.牙医,因为人们可能因为听了牙医的话,害怕蛀牙,也就不吃巧克力了;

 

这么多竞争对手,究竟谁才是主要的呢?要想得到准确答案,就必须要通过市场调研才行了,本文篇限…不过,可以先说一说普遍的情况,还是拿巧克力举例:

 

1.当行业处于幼稚期时,做蛋糕和其他甜点的就是主要竞争对手;

2.当行业处于成长期时,几乎所有同行都是对手;

3.当行业处于成熟期时,行业领导者就是主要竞争对手,比如德芙就是高端巧克力的领导品牌;

4.当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后,如果我的品牌还没倒,那主要竞争对手就可能是减肥班、牙医和其他产品品类了。

 

就巧克力而言,目前应该处于第3和第4阶段之间,所以主要竞争对手就是领导品牌和减肥(这里之所以说是减肥,其实是经验之谈,大部分人少吃或不吃巧克力是因为“我要减肥”)。

 

2.占领优势地位,打击薄弱环节

 

当找到了主要竞争对手,你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兵力根本不可能和对手相抗衡,有几个新品牌巧克力敢说自己能打败德芙呢?

 

所以,这时候就应该把自己的优势兵力集中在一个优势地位上,一般来说,是一个很狭窄的地方,即细分领域。

 

先讲个故事:

 

1597年,日本与朝鲜王国在今韩国的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海战。(鸣梁海战…)

 

当时的日军有130艘战舰,而朝鲜只有12艘。虽然日军战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不过,朝鲜的战舰有一个优势特点:相比于日军,朝鲜的战舰更加坚固。

 

当时的朝鲜指挥官——明朝水师提督陈璘做了一个天才的决定:他先派出一艘战舰引诱日军,等日军跟随其到了地势狭窄、水流湍急的鸣梁海峡后,再派出所有的战舰前去战斗,最终击沉31艘日舰,另有92艘因遭受重创而丧失战斗力。这就是所谓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12比130的战斗,双发实力悬殊10倍,实际上却是12比12的战斗,只不过重复了10次而已。

 

这就是将优势兵力(坚固)集中于优势地位(狭窄的海峡),并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不够坚固)。

再说回巧克力,如果主要竞争对手是德芙和减肥,那该怎么占领优势地位?

 

首先,人们为什么要吃巧克力?关于这个问题,德芙的答案是“为了纵享丝滑”,也就是说,德芙强调的是口感。要与德芙竞争,“更好的口感”不是个好方案,一定要有明显的差异化。

 

根据观察,人们之所以购买和食用巧克力,主要是出于以下动机:

 

享受它的口感(甜味,苦味,抹茶味,牛奶味…);

买来送礼(送亲人,送朋友,送情侣…);

买来补充能量(补充体力,补充脑力…);

 

而以上的每一个场景,其实都有可能成为你的专属细分领域:(ps,以下的讨论并不局限于狭隘的广告,事实上,任何有助于销售的事物都具有广告的属性)

 

比如把巧克力定义成“更有诚意和纪念意义的礼物”,就像江小白一样,做个定制化包装;

也可以把巧克力定义成“补脑专用食品”,在里面塞点核桃?毕竟,考试前不适合吃过多东西,否则会导致思维迟钝,但又需要消耗大量脑力(脑力工作者表示也很需要)。甚至像晨光的“考试笔”一样,加上一些象征智慧与福气的符号。当然,我不建议用孔子…

甚至还可以做专门的“情趣巧克力”。(请自行脑补)

 

嗯,暂时就想到这些…

 

说到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来说,外界的竞争势力(减肥)一般都是针对现在行业的老大(德芙)的。所以,你还可以选择只对抗德芙,而顺从减肥:

 

近些年流行的黑巧克力就是现成的例子。还记得有人说过“吃黑巧不会长胖”甚至“吃黑巧可以减肥”吗?这就是把巧克力放在了“不导致长胖”这个地位上。德芙虽然也有自己的黑巧克力,但根本排不上名次,其主要优势还是在香甜丝滑的牛奶巧克力上。(ps,吃黑巧不长胖其实是误导,虽然黑巧的糖分低过普通的牛奶巧克力,但其可可成分很高,而可可也有很高的热量)。

 

当然,以上所有方案都有前提:你必须在相关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比如你要做定制包装,就必须在包装方面与德芙存在差异化优势(比如采用新的包装工艺),这样一来,德芙才不会轻易学走你的套路。至于减肥嘛,毕竟情谊比天高,吃完再说吧!

 

一旦占领了一个相对狭窄的优势地位,力量就更加集中。那些更强大但也更宽泛的竞争对手就很难在这个地位打败你,这需要它们花比你高10倍的成本。(也有可能用5倍的价格来收购你…)

————这是分割线————

是的,我码了3000多个字,其实只是为了说明一句话:

 

“差异化竞争”。

 

为什么我不直接提出来呢?非得这么啰嗦?

 

人们都喜欢看干货,都喜欢现成的结论。但我认为,这是一种陋习,并且这种陋习就是来自于传统教育(尤其是大学)里“划重点”和“背重点”的现象。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定位》在国内这么火,而在国外却没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吧…

 

如果不了解事情的本质,而只去记结论,最终也只是会背书而已。

 

这篇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新观点,只不过是尝试从事物最本质的原理来推导和演绎一个结论。

 

希望我表达清楚了…

 

最后,向偶像致敬!

 

模仿,是为了刻意练习,也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