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位”首先是专业度层面的认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企业做专业的事。企业是人组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企业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一个什么都做的人,什么都做不好,企业同理。让梅西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梅西一定不会成为世界第一,他会在这三个领域被C罗,科比和张继科击败。
汉卡,领带,保健品都做的巨人集团以倒闭结束,重新归来的史玉柱专心做保健品,成了,又做网游,成了。
2、“定位”是后来者寻找居上机会的认知。
先来后到,先来者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产品,价格,渠道,品牌都有优势,后来者凭什么跟进?低价策略是一种,比如乐虎之于红牛,同样的产品,份量更多,价格更低,瞄准低收入人群。
但如果是有更大的企图心呢?而且,低价之下还有更低价,低价策略是不长久的。
可口可乐之后的百事可乐,面对经典的,老牌的对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年轻的,流行的,时尚的可乐。
同样的案例发生在麦当劳与肯德基,在后来者的语境里,经典的也是老迈的,老牌的也是过去的,肯德基也走年轻,时尚的路线。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
肯德基作为先行者来到中国,后来者真功夫的定位是:营养还是蒸的好。指出洋式快餐的油炸,不健康。
同样的案例还有微信与陌陌,奔驰与宝马,淘宝与京东,滴滴与神州。
3、“定位”是身份象征的认知。
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宝骏同属于通用汽车,但如果在凯迪拉克的标志上放一个宝骏的标志,你觉得如何?
不仅损害了高端车的品牌形象,更让凯迪拉克车主们倍感受伤。为不同的阶层提供不同的产品,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为不同的产品提供不同的命名和标志,却不是常识。
4、“定位”是品牌保护的认知。
在315晚会上,迈腾和途观被央视曝光,消费者会认为大众车都有问题。试想,如果是别克被曝光,消费者会降低对雪佛兰的好感么?
不会,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这是出自一个汽车集团。
5、“定位”是占据消费者心智的认知。
认知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刚出生的小动物,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就会被认为是妈妈,这在生物学上是“印随效应”。
人类也是一样。
当你处于事实上的第二,第三,或第十位置的时候,如果能让消费者认为你的第一的,你就有机会成为第一。
知名度带来订单,订单带来产量,产量带来事实上的优势地位。
比如神州专车并不是专车市场的第一名,但是通过密集的广告攻势,让消费者在打车的时候只能想到它,于是成为了事实上的领先者。
比如各个视频网站变着法说自己是某个领域的第一。
可能效果太好了,被广告法禁止了。
百度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面临舆论危机。同为搜索公司的360搜索率先说下架所有医疗广告,搜狗的王小川出来说,仅仅下架是不行的,用户还是有搜索的需要,要提供真实有效的搜索服务。
其目的,都是为了塑造行业领先者,行业负责者的形象。奇虎公司上市前周鸿祎掀起的3Q大战,也是为了博眼球,提升知名度。事实上奇虎的市值不到腾讯的十分之一,打一架之后观众都觉得他俩势均力敌,奇虎的市值也就上去了。
6、“定位”跨界竞争的认知。
跨界,如何跨界?移动互联网以来,跨界成风,转型成瘾,一些行业被颠覆,消失,一些公司盲目跨界,自己把自己玩死。
每个人都盯着别人碗里的饭,又担心自己手里的饭被人抢了。跨界,怎么跨才不会扯着蛋?
基于自身优势跨界。周鸿祎的360优势是杀毒和安全,可以做上网安全,购物安全,自动驾驶安全,手机安全,搜索安全,但是做电商就白搭,那是阿里的饭碗。
小葵花药业的优势是儿童用药,关于儿童用药的一切都可以做,甚至儿童医院。
阿里的优势是电商,和电商带来的支付,支付带来的信用数据。有了信用数据,可以免押金租房,租车,看病。
不基于自身定位的跨界都失败了,阿里的来往,百度的有啊,腾讯的搜索。不要拿自己的兴趣和别人的饭碗竞争,争不过。
7、“定位”不是万能的。
比如韩国的三星集团,在韩国的酒店,手机,船舶都是第一(当然出了国就炸了)。长江实业的地产,码头,投资都做得很厉害。
“定位”的要义是以弱胜强,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以及避免四面树敌,四面出击。如果你已经是事实上的第一,只要不犯错就可以了。
用好“定位”,你要避免以下几个坑
定位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失效了么?
“定位”理念和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相通
网易云音乐的文案为什么会火?
为什么你投放的自媒体广告没有转化率
文章为原创,同好可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