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毅
来源 | 公关界007(ID:PRCN007)
继疫苗事件之后,前几天一条关于性侵新闻又在媒体圈炸开了,一篇《章文,停止你的侵害》瞬间在微信微博朋友圈刷屏,文章的作者表示自己曾被知名媒体人章文**。事件在网上传开后,引发《新周刊》杂志副主编蒋方舟、资深媒体人易小荷等为事件强势发声,纷纷为此次的受害者站台。
然而,面对媒体人和大众的拷问和指责,章文却若无其事,在朋友圈发布“振振有词”的个人声明和律师声明。
由于此次性侵事件涉及媒体圈,性侵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尖浪口,再次挑动了广大受众的神经。其实除了社会的舆论声音,一直以来在广告行业,也有一些设计师和公益机构准社会性侵现象,推出了不少关于反性侵主题的海报,从不同的视角创作相关公益广告,从而为女性、儿童的利益发声,让人看完触目惊心。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反性侵的广告海报,一起为反性侵发声。
德国反虐组织Gegen Missbrauch公益海报
点评:
这组海报以小朋友为主要人物角色,通过将性侵的手指触摸的痕迹,深深地印在小孩子的身体的肌肤上,留下不可消除的深刻烙印,营造了“人物雕塑”的既视感。同时,孩子们均用或惊讶、或害怕的眼神看着身上的烙印,这也展现了鲜明的受害者形象——身心受伤。
以“烙印”的方式展现性侵,是广告主利用具象可感知的方式,强烈地表现出性侵给儿童造成的巨大伤害,这种伤害一方面体现在身体上,也许是因为性侵导致的鼻子、**等多处部位受伤;还有一种是隐形伤害,那就是日后害怕接触异性、回避交往等在社交方面形成焦虑和困难,这些无疑都将给孩子们造成永久性的阴影。
公益组织 INNOCENCE in DANGER
点评:
这组海报聚焦在儿童性**主题上,三张海报描绘了3个儿童在不同的场景,都拥抱着不同的洋娃娃,神态安静而没有抗拒的恐惧感。通过利用“性侵对象”和“信任的人”的对比,制造强烈反差,冲击了受众对性侵者停留在陌生人层面的固有认知。由此传达了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有时候就是出现家中或熟悉的地方,而大多数的性侵者可能就是儿童所熟悉的人,甚至是近在眼前的家人。
广告主在这里并没有才用恐怖诉求的手法,反而用一种看似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强调了儿童性**在熟悉环境里的频发性,提醒儿童的家长们要关心儿童日常的身心健康,以及留意他们日常接触的人。
“它就是发生了”主题海报
它会突然发生
它的发生难以预料
它会在你不情愿的时候发生
它可能会与任何人发生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发生
点评:
这组海报以“它就是发生了”为主题,用“它”作为“性侵”的代称,用看似客观的口吻,强调了性侵发生的不可控性。对此,广告海报从5W+1H的定律出发,从日常我们所看到的性侵发生的角色、地方、时间、原因等话题角度切入,塑造了大众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场景,如办公室、家里、健身场所,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性侵发生的无时无刻和无处不在,让人毫无防备,而这也契合了“它就是发生了”的主题内涵。
在这几组海报中,受害者都有一个共同形象特点,就是将目光投向镜头正面,并且流露出了一脸无助的表情,这都充分展现出了性侵受害者无奈、无助的真实内心独白。
“反话”反性侵海报
我应该懂得怎样保护自己!
我应该提前预知这件事情
我不应该单独出门
我的裙子太短了
是我的错,我喝醉了
点评:
这组海报是从第一人称出发,主角均是举着一个个“是我错了”的自白白板,正在对被性侵事件进行自我谴责,流露出害怕委屈的神情。从这些“检讨”的理由上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众广为流传的性侵场景——单独出门、在外喝酒等,看到这儿相信不少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因为每次性侵事件出来后,受害者不管是因为上司、好友、陌生人的非礼、猥亵或是强制发生关系,总有一些吃瓜群众会提出各种理由进行质疑,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声音,指责受害者,将遭遇不幸的原因归结于她们的穿衣打扮或者不懂得保护自己,为她们打上“活该”、“咎由自取”、“你的错”等标签。
我们可以看到,广告主打造这组海报背后,正是基于部分人群对性侵思维误区的深刻洞察,一方面不仅仅是为当局者——被性侵受害者发声,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广告主的出发点,更是讽刺了一些冷眼旁观者,告诉大众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事件,聆听当局者的真实声音,而不能盲目跟风指责。
无论是女人还是儿童,性侵对于他们造成的伤害都是难以想象的,为了减少性侵事件的发生。今天一起转起这篇反性侵广告推文,为性侵受害者发声,而不要选择沉默。
原创不易,请按规则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江小白文案 国产神广告 麦当劳辣酱
可乐出彩妆 奥斯卡文案 咏流传文案
网易云酒店 奥迪上天了 全家桶故事
杜蕾斯美馆 携程看樱花 真佛系周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