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这种场景,打开一个APP想赶紧用呢,结果满屏“小红点”提醒,强迫症的你必须咬咬牙把它们先消掉,才能舒心的正常使用。

这种事儿发生在微信还能接受,毕竟你妈联系你,喜欢的人联系你,领导联系你,“红色”的强提醒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你可能错过重要的事情。
但对于非IM产品,比如内容消费类产品,大多“小红点”的出现对用户并没有那么重要和紧急,更多的是把产品意愿强加给用户(产品导流、提活)。
这种“小红点”对用户来说,只是为了消除而点击,或者麻木了连消都不想消;对平台来说“为了消除而点击的行为”也带不来真正的产品价值。
那内容类产品的“小红点”应该怎么设计呢?有什么差异化的处理手法吗?今天跟大家分享下大牙最近的思考。
“小红点”认知思考 ?
说实话我最近理“小红点”理的,对它都起了敬畏之心。
“小红点”表面上是一个视觉设计问题,但背后其实是一个产品策略和如何调度用户注意力的问题。而用户的注意力如何被调度和分配,更是一个产品长期战略问题。

解答这个问题的核心切入点有两个:1.视觉样式(长啥样),2.展示策略(啥时候出现)。
因为读我文章的更多是设计师,所以这篇重点聊一下“视觉样式”。
构成消息提醒视觉样式的核心元素有两个:a.色彩;b.形状。
a.色彩?
看了下市面大部分产品对“小红点”的色彩解法,得出以下结论:
1)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提示色采用的是“红色”;
猜测原因:大家本能的认为用“红色”总不会出错。

追溯了下“小红点”的由来:它最早来自于黑莓手机系统。
在诺基亚一统天下的时代,新消息的提醒是图标+数字的形式。黑莓在2009年推出的9700系列,搭载的黑莓系统开始使用了带星号的小红点形式。
Apple公司在2013年注册了相关专利,并在iOS系统上开始正式使用。

目前小红点已经变成了一个通用的提醒机制,且出现被滥用的趋势。
2)“品牌主色”与“红色”接近的产品,大多倾向于采用“品牌主色”作为提示色;
猜测原因:“红色”和“橙红,玫红,粉红等相近主色”并存且柔和到一起时,页面会显得混乱,所以他们把自己“主色”也作为提示色。

3)虽然“黄色”也具备一定的警惕和提示性,但仅存在于少数的黑**面产品中;
猜测原因:黄色在白色背景上看不清。
4)部分产品采用“两种消息提醒色”,进行分层处理(1级页面红色,2级页面其他颜色)。
猜测原因:1级页面强提醒,2级页面用弱级色彩,降低消息的打扰度,增加用户可控感。


看到第4种方式时,我就很开心了,因为这就是我想找到的答案。
平常用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在研究“小红点”的时候才发现他们设计的挺用心。
拿QQ邮箱举例: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第四种处理方式同样适用于内容类产品,原因是:
1)像开头所说,用户对于内容型消息的“实时性”,“关系稳定性”较弱,因此对于较强提示带来干扰的忍耐度会更低。
而“红色”给人给人非看不可,不看不消的印象。
基于内容型平台特点,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需要全局“红色”那么强化。
“红色”可在一级界面保留,满足从平台角度的可控性即可。
b.从交通系统色彩心理角度:蓝色有“指示性”作用;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也得基于自己产品的主色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拓宽下大家对“内容类产品”消息提示的色彩思路,不用太局限于满屏“红”。
好,说完“色彩”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形状”。
b.形状 ?
“形状”决定着提醒控件的:色彩占比、承载信息、透穿能力。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形状有几种:1.小红点、2.数字+红点、3.文字+红点、4.头像+红点。

1.小红点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一般有“小红点”的出现就以为着“这里有个新消息”或“这里有个新内容”,快来戳我。
2.数字+红点
它是由小红点演变而来的,增加“数字”代表里面具体有多少条未读,一般用在社交场景或与消息相关的APP中居多,辅助用户获取更多信息,做出判断。
但也有一些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更多的点击,或者对于“数字+红点”下发的策略和规则不够完善,滥用这种形式,内容的价值并没有与这种形式相匹配,同时采用过于警示的红色,有些干扰用户。
3.文字+红点
不可否认,有些场景光靠一个“小红点”是传递不清晰的,采用“文字”的透穿能够让用户点击之前更多的了解信息,决策是否需要点击,这种形式还是友好的,但别满屏都是就行。
4.头像+红点
越是跟“人”相关的产品,越适合采用这种形式,以“人”为抓手促进点击。
常用于QQ,微信,微博,小红书,快手,抖音等平台,通过你关注大V或你朋友头像外显,吸引你点击。


弱提醒:
当内容生产者刚被关注时,只给粉丝下发普通“小红点”或“文字+小红点”消息通知。
中提醒:
当通过粉丝历史操作/观看数据,发现TA对你的内容高度感兴趣,你更新时他都愿意看且完播率高时,那平台就可以赋能“中提醒”的样式给你,外露更多信息带来更多流量(转化如果不高可再打回“小红点”);
总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