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份开始,青岛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党政机关、各行各业都在对标南方先进城市,寻找差距,分析原因,以期奋起直追。”

我仅仅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参考《官方智囊给青岛定位 | 追赶目标:杭州,竞争对手:南京武汉郑州》这篇文章,发表一下读后感。

通过这篇有过调研的文章可以看到,他们调研了长三角,珠三角,深圳,杭州,南京,武汉和郑州等城市,在对比中发现了差距,制定了目标:把杭州作为追赶目标,把南京等城市作为竞争对手。

深圳、杭州是什么?文章中说:

学习深杭,不是在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方面去模仿别人,而是要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好的做法,是要对标先进、奋起直追。

无论是从区位、产业还是基础来看,不同城市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短板,关键在于能否扬长补短,既能够在牢牢抓住、做大做强自身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新兴未来产业中寻求突破、抢占先机,这是在新一**发展中迎头赶上、争创一流的关键所在。

这段话说得很对,不同城市各有各的优势和短板,关键在于能否扬长避短。但是文中没有提出青岛的优势在哪里,倒是短板在和长三角珠三角,和杭州的对比**现了。

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

当好半岛城市群的“群主”,在带动、引领半岛城市群发展乃至全省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

从目前来看,潍坊、日照及烟台的莱阳、海阳等周边城市都有接轨青岛、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但半岛城市群的融合度和竞争力同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而无论是从青岛长远发展需要来看还是从青岛在全省的领头雁地位来看,我们都应当肩负起引领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这个政治责任。

和杭州相比,当然是政治环境不如人:

营商环境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当资源消耗、优惠政策的传统竞争优势被削弱,面对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营商环境愈发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一个吸引企业家投资兴业的强大磁场。

营造一个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关键是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文中没有提到深圳,深圳的成功得益于特殊时期的政策和独特的地缘优势,靠近香港澳门。

没有杭州的营商环境,没有深圳的特殊时期政策,没有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群效应,结论当然就是追赶杭州的营商环境,学习长三角珠三角打造城市群。

如果说营商环境是人和,打造城市群是地利,那么特殊时期的政策和国际环境,就是天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能把握的只有人和。

杭州的数字城市,移动互联经济是学不了的,阿里巴巴是培育出来的, 不是计划出来的;

南方城市的营商环境,是可以学习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群建设,是可以学习的;

深圳的地缘优势,青岛也是有的,青岛所在的半岛地区紧邻日韩,在国际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迎来像深圳一样的发展机遇;

所以追赶杭州,不是追赶杭州的互联网经济,而是追赶杭州的政治清明的营商环境,环境好了,新的商业物种就会诞生。

学习长三角珠三角,是学习他们打造城市群的建设经验。

把握人和,营造清明的营商环境,带动半岛地区的城市群建设,静侯新的商业物种自己诞生和如深圳当年一样的国际环境出现。总结下来就是:把握人和,带动地利,静候天时。

至于把南京等城市当作竞争对手,警惕他们的超越,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先锤炼自己使自己不可被战胜,才是要紧的事。敌人出了乱子,才有胜利的机会。

这世界,出了自己作死,谁能把你弄死?学习深圳,杭州,长珠三角是为了打造自己,盯住南京等城市能让他们止步?真不知道该怎么个警惕法。

前任书记李群留下十二字箴言: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后来者看来没有吃透,闭上世界眼光,不看国际标准,不提本土优势,盯着兄弟城市警惕他们的超越,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官方智囊给青岛定位 | 追赶目标:杭州,竞争对手:南京武汉郑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