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有三大头疼瞬间:

程序员说:需求做不了!

设计师说:你要抄那个?

老板说:我有一个想法…

程序员的话最让人无**说,设计师的话最伤人自尊,而老板的话,往往最有惊喜。

比如前几天,社群里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很简单,老板想要APP端显示中英双语菜单,就像这样:

很明显,老板的这个想法挺扯淡,但是看在他每个月给发工资的份上,我们还是要分析一下。

老板的目的其实是彰显产品国际化,双语菜单是为了达到目的而提出的解决方案,明确这一点很关键。

然后,我们尝试窥探一下老板的小心思。

老板的出发点其实很难猜的,有可能觉得国际化=高大上=先进,这在上点年纪的老同志的认知里是很普遍的。

也可能是投资人认为国际化的产品价值更高一些。

甚至可能是老板一厢情愿的为将来产品踏出国门作准备。

如果仅仅是让产品看起来有点“国际化”,有比双语菜单更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比如开屏页请个老外尬舞:

再比如多放几家外国餐厅等等。

如果老板非要觉得双语菜单更加实用,那我们就给他分析一下这个需求本身。

很多餐厅的菜单都会有双语甚至多语菜名,方便外国友人点餐。

而之所以把那么多文字挤在一起,原因是纸质菜单就只能是白纸黑字,没得切换展示。

手机应用就智能多了,即使你想显示多种语言,也没必要挤在一个页面里,最好的方式是APP做多套语言包,然后自动跟随手机系统的语言即可。

理论上就是这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让人抓狂。

中国有八大菜系,无数个菜名,挨个动手翻译基本不太现实。

即使能找到菜名翻译的接口,可能也不太实用。因为商家录入菜名时可能加一些定制化。

比如简单的东坡肉,在不同的店里可能有不同的名字:滚肉、东坡焖肉、招牌东坡肉、外婆的东坡肉…

所以双语菜单这个方案不太靠谱,我们可以有理有据的锤爆它。

这时候我们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国际化”的本质。

所谓国际化,是让所有人都能够无门槛的快乐的点菜。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进化的过程**现的副产品,而文字更是副产品的副产品,都是抽象的、不符合人类天性的。

人类天性还是更喜欢直接看具象化的图片。

所以,为了实现老板的“国际化”目标,我们可以提出另外一个方案,直接连中文也去掉,排除一切抽象的干扰因素,只显示菜品效果图!

这样除了满足需求之外,还展现了公司后现代主义的极简审美观。

不分人种、肤色、语言,所有人都能看懂和使用,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呵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