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毅

来源 | 公关界007(ID:PRCN007)

2018年,无疑是共享单车的寒冬。

相信很多人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ofo退押金这件事情,究竟只是公司层面的失败,还是共享概念的失败。

虽然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共享单车的脚步并未因此停止。

根据相关报道,哈啰官方确认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领投方是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金额可能高达40亿元左右。换句话说,即使在ofo陷入寒冬之际,这家主要布局在二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品牌,还是一如既往的获得了投资方的认可和信赖。


从根本上说,一个品牌是否具有发展前途,还是要看未来是否具备盈利能力。那么,共享单车真的还能盈利吗?

1

押金是“**”

营收不靠骑行费

2017年,押金在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个押金池,不仅可以为共享单车提供流动资金,而且即使按理财收益计算的话,每年也可以带来几个亿的利润。

而这,可以说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

谁曾想,随着芝麻信用的介入,在共享单车收取押金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尤其是ofo陷入用户排队申请退押金风波后,这个模式的受益者如今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那么,既然押金这块蛋糕没了,靠骑行收费能否支撑起营收?

先看共享单车的产品成本。

以摩拜单车为例,根据此前美团招股说明书显示,从4月4日到4月30日,摩拜的收入为1.47亿元,但是单车及折旧成本高达3.96亿元,经营成本为1.58亿元,单次骑行收入仅为0.56元。

也就是说,即使按照每日骑行订单量900万次计算的话,摩拜每日的收入也只有500万元,收入是远远赶不上支出的。

尽管ofo的单车成本很低,但是却又陷入了折旧速度更快的漩涡之中。

事实已经证明了,靠每次“五毛钱半小时”的模式,根本没有办法支撑其盈利。

2

大规模铺放是战略失误

从2017年开始,ofo在市场上进行大规模投放。随后,摩拜迅速跟进。

尽管说,这两家公司的初衷都是,企图通过迅速抢占用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以获得在竞争上的优势。但是最后都发现,其实这样的选择是错误的。

首先,这并不能迅速建立起品牌护城河,因为在用户的手机里往往有两个共享单车APP。而且随着支付宝和腾讯的介入,用户甚至不需要下载APP就可以骑行单车。

其次,随着城市里共享单车的数量迅速激增,导致了各种损坏车辆的事情到处都在发生,而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很多车也被政府收走了。

也正因为此,后来者哈啰单车反而因祸得福。

不同于ofo和摩拜在一线城市的大规模厮杀,哈啰单车的主要阵地是二三线城市,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战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ofo和摩拜争执着是否要放弃收押金的时候,哈啰单车率先在今年三月推出不收取任何押金的政策。不到两个月时间用户注册量就增加了70%,日骑行单量更是增加了一倍。

根据哈啰的数据显示,哈啰的平均日单量超2000万,注册用户超两亿。换句话说,就在ofo和摩拜的眼皮子底下,哈啰成功完成了后来者居上的逆袭。


如今的共享单车,单纯从产品本身的角度出发,其实很难说构建起对竞争对手的壁垒。以摩拜为例,摩拜的单车在市场上率先采用实心轮胎的设计,可以避免爆胎及相关维护的成本问题。但是,由于大家都采用的是工厂定制的模式,因此这样的设计并没有过多的秘密可言。

客观的说,对于一家有资金实力的公司来说,投车的数量和速度都不是问题,都不足以建立起品牌优势。那么,共享单车间的比拼,究竟比的是什么呢?

3

精细化运营的关键在技术

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够构建起行业壁垒的是:精细化运营。

可为什么在共享单车行业里,没有一家公司真正的达到了预期呢?

因为:技术!

打个比方,随着城市共享单车数量的增加,如何减少车辆失联、如何提高车辆的精准定位、如何提前预判用户的行为,以实现人流的精准投放。

这都直接决定了品牌的经营成本,而且直接关乎用户的体验度。

如果说只是几千辆单车的运营规模,善且不存在精细化运营的问题。可是,当市场上有数百万的单车分布在上百个城市,这就真正需要发挥精细化运营的作用了。

如果存在精细化运营,也许一个城市根本不需要投放那么多的共享单车;如果存在精细化运营,也许就不存在用户找了好几辆共享单车,结果都是坏了没人修理的情况;如果存在精细化运营,那么很多的共享单车不至于被搁置在荒郊野外,也不至于有时候找不到一辆共享单车。

而在过去,所有的公司都将重点放在产品的投放,以及如何通过价格获取更多的用户上,并没有在研发上给与精细化运营以足够的支持。

还有一点,为什么如今到处都是ofo产生的城市垃圾,却很少看到哈啰单车的,难道原因仅仅是哈啰投放的车比较少吗?

NO!

早在一年之前,哈啰就和山东中再生签署战略协议,达成废旧单车回收再生处理合作,以实现对共享单车从生产到报废再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换言之,双方不仅在维护和保养上下足了功夫,而且还在回收报废车上,也做出了创举性的尝试。

未来,随着剩下来的共享单车品牌越来越少,在倒下“先烈”的教训下,粗放式的增长注定无法持续,那么有且只剩下精细化运营这一条出路。

4

共享单车是流量入口

赚钱得靠出行方式

今年9月,哈罗单车正式更名为“哈啰出行”。

同时,公司的业务也发生了改变。


10月,哈啰出行正式接入嘀嗒出行,在全国81个城市上线嘀嗒出租车业务;11月,哈啰出行宣布正式携手首汽约车,并且在全国60余个城市同步接入网约车业务。另外,哈啰出行还与阿里巴巴旗下的高德地图和饿了么进行合作。

换句话说,哈罗单车由一个单纯的共享单车平台升级为更广泛的出行平台,而哈啰的竞争对手也有最初的ofo和摩拜,变成为滴滴和美团。

在未来的版图里,共享单车将变成底层的流量业务,哈啰单车做的是将用户吸引过来之后,再通过泛出行领域,打造一个综合出行平台。

这其实和美团收购摩拜的初衷是一样的。

通过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再推出针对出行最后5公里的共享助力车,配合美团打车等顺风车业务,构建起全出行领域场景。当然了,出行领域完善之后,与餐饮美食场景的结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回过头再思考为什么蚂蚁金服会加大对哈啰的投资。从根本上来说,是ofo由于战略的失误导致了公司陷入了危机,而出行场景在整个大消费中却依旧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一环。

因此,哈啰从幕后被推上了前台,并且凭借流量的优势向着大出行领域迈进,也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也正因为此,共享单车作为一个流量的入口,考虑的不再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至于说出行方式最终能不能赚钱,还得看在未来的消费场景中,能否实现真正的融合、能否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

说到底,这其实还是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竞争。

今天,你给公关界007小星星了吗?

只需3步,就可以点亮小星星

第一时间收看我们的精彩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