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知愚         订阅号:心智战争(xinzhizhanzheng)



确定战略的顶层设计



中日战争:1931-1945

中日战争前的两国,一个是落后的农业国,一个是刚刚完成近代化的工业国。中日两国实力相差悬殊十分惊人。

钢产量中国是4万吨,日本是580万吨,是中国的145倍。石油产量日本是中国的125万吨。

日本一年可以生产1580架飞机,744门大口径远射程火炮,330辆坦克,9500辆汽车,中国的这个数字是零。

飞机,大炮,坦克,机枪。所有这些必备的武器中国都不能自己生产,全靠到国外买,一旦某个零件坏了整个飞机就不能用,因为根本造不出来。

而到了战争动员巅峰时期日本可以每年制造一两万架飞机。

战争动员能力上看,中国人口四亿人,兵力170万人。日本由于明治维新之后大量的武士阶层无处消化,大多数进入了军队。

日本法律规定40岁以下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接受军事训练,最终在战争巅峰时期动员人数达到450万。

中国的人口是4亿,兵力170万。日本0.9亿人口,兵力450万。

这种对比特别像现在两国足球注册人口的差距,一方人口基数大,可以动员能力差,一方人口基数小,但是注册球员足够多。

战术素养和军事训练上,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

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中国方面,打仗的士兵与其说是军人,不如说是拿着**的农民。《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说,他见过的中**人多数是文盲,排长都不认识字,更不用说研究军事理论,打仗都靠冷兵器时代的热血动员,盲目冲锋。

援助中国的美国代表魏德迈回忆说:


“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一个中**队或者政府人士听说过西方‘军队靠肚皮’这句谚语。” 

中**队的做法是:“将士兵所需给养的一笔定额款项,发交于各部队长官购买给养,然而中**队各级军官薪资有限,更由于持续通货膨胀而缩水,无法养家糊口,所以通过克扣、吃空额中饱私囊已经是一种公开的秘密。”

“中国士兵自认已经以身许国,至少应该可以吃饱,然而这一希望常常落空,饥饿的士兵被迫四处自行搜寻粮食自行补给,从而恶化军民关系。”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中国还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的《论持久战》里。持久战最精要的核心白崇禧总结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中国的国土大,空间大,有足够的空间和敌人消耗。武器,战术,战斗力都不如敌人,但我们可以躲进深山老林保存实力。汽车、坦克、大炮这些现代化武器只能在平原上使用,在大山里就没法用。

正面战场上,引导敌人从上海登陆,从东往西打。中**队节节败退,且打且撤,用广阔的空间一点点消耗敌人的力量。

最终,日本没钱再买美国的石油和武器,美国对日本实行禁运,日本孤注一掷偷袭珍珠港。自此战争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参战,日本战败。

在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的《李宗仁回忆录》里,李宗仁回忆说:

日本如果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

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即无异探囊取物。

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

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日亡国论者自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

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馀。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了。

从北往南打,是蒙元,满清,明代统一中国的路线这个方向地势平缓,多是平原地带,有利于大规模集团化作战,中间也少有山川大河作为阻挡。

从东往西打,就没有这样的便利。一路逆流而上,战略纵深越打越长。占领的地方越多,消耗的有生力量就越多。

有人说,日本战败是因为没有雄才大略的战略家。因为战略上的无知,才用一次次的战斗的胜利把自己拖进了战略的困境。

高明的战略可以容忍低劣的战术,高明的战术却不能补救低劣的战略。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理解**“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的心法。

选择有利于自己优势的地形,即使在虚拟世界的中土世界,也是一样的。

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半兽人和精灵族经常发生战争。他们的实力对比是这样的:

人数:半兽人多达几万人,精灵族只有几千人

武器:半兽人多是投石机等重武器,精灵族是射箭

单兵作战能力:精灵族寿命可达上千年,半兽人有的是刚出生

智力:精灵族胜过半兽人

体能:精灵族胜过半兽人

在一开始的战斗中,双方在平原地带交战,半兽人数量多,经常出现对精灵族的围攻,即使精灵族射术精准,也没法在大规模集团对战中讨到便宜。

在平原地带上,精灵族的优势被遏制。但是在丛林、山地中,精灵族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半兽人人数多,但是一旦进入山林就会化整为零,不能实现协同作战。而山地丛林的地形,适合发挥精灵族体能好,善于奔袭跳跃的优势。

在平原地带上,大规模作战,对射术没有要求,万箭齐发的时候不需要精准。可是在山地丛林中,形不成万箭齐发的场面,因为有丛林的掩护。

在丛林环境里,射术精准就成了优势。一旦失去了人数众多的优势,单个的半兽人面对精灵族就毫无办法了。

发生在1957年朝鲜与日本之间的鸣梁海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12艘小型军舰的朝鲜海军,面对300艘大型军舰的日本海军,他们选择了一个狭窄的海面上迎战。

大型军舰进入狭窄海面,转身困难,小型军舰灵活机动。同时海面狭小,300艘军舰只能分批进入,这样就给了朝鲜海军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机会。

身为企业,最佳的战场是像鸣梁海战中的朝鲜军队,占据有利于自己优势的狭窄海面。或者像中土世界的精灵族,让擅长集团作战人数众多的半兽人进入丛林,施展不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