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知愚 订阅号:心智战争(xinzhizhanzheng)
“品类 vs 品牌”
以品类思考,以品牌表达。这是艾·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中提到的品牌哲学。意思是在消费者做选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品类,然后才是品牌。
例如,一对情侣选择约会地点:
“亲爱的,我们去吃点什么?”
“随便吧”
“吃火锅吧?”
“行,听你的”
“吃海底捞还是巴奴?”
“海底捞吧”
“亲爱的,渴吗,喝点啥?”
“来个可乐”
“碳酸饮料对牙齿不好,喝水吧”
“那就要个矿泉水吧”
“矿泉水都是添加矿物质,喝天然矿泉水吧”
“行,要农夫山泉吧”
火锅、矿泉水、天然矿泉水,是品类。海底捞、巴奴、农夫山泉,是品牌。心智首先想到的是品类,然后才是品牌。品牌寄生在品类之上。没有品类,就没有品牌。
艾·里斯说的用品类思考,就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品牌如何打造。杰克·特劳特说,关于定位,最大的误读是没有抓住“竞争的地点发生在顾客心智”这一要点。
他们说的本质上是一回事。
品牌再强大,在心智中都像一根头发丝那么细。茅台认为自己很强大,认为消费者买的是茅台品牌,只要是茅台出品,就一定大受欢迎。这就是典型的用品牌思考了。
如果在供不应求的产品时代,茅台出品的啤酒是能卖出去的;在供求相当的渠道时代,消费者在渠道终端的选择有限,如果茅台啤酒又占据了终端,也是能有市场的。
到了竞争激烈的心智时代,消费者面临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百威啤酒等众多选择的时候,茅台啤酒就不会进入心智了。
茅台用品牌思考的时候,认为心智选择的是茅台而不是白酒,也不是酱香型白酒。而事实上,心智用品类思考,而不是用品牌思考。心智首先想的是白酒,然后才是茅台。
“领导,今晚上接待客户,准备点什么酒?”
“客户喝不了白的,准备点啤酒吧”
“领导,啤酒喝青啤、燕京还是雪花?”
“今晚上的客户是个假洋鬼子,整点百威吧”
在这段对话里,首先出现的是“白酒”“国产啤酒”“进口啤酒”的品类,而不是某个品牌。如果“白酒”的品类没有出现在心智中,茅台根本没有出现的机会。
在第二段对话中,如果可乐给心智留下了不健康的认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品牌做得再大再炫,都不会出现在心智的选择中。
所以在特劳特给七喜做定位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可口可乐的可乐发明者、正宗经典的品牌形象,也没有考虑百事可乐的时尚潮流特色。而是直接从品类的根源上下手,为可乐重新定位。
七喜的定位是:不含**的非可乐。**会使人上瘾,形成依赖性。这是可乐品类本身的缺陷,当心智意识到可乐是一个不健康的饮料的时候,直接就把可乐品类否定掉了。
当品类被否定,寄生在品类上的品牌也就随之消失。所以打造一个新的品牌的最好方式,就是创建一个新的品类。
这个地方,杰克·特劳特还要加上一句:最好这个新品类,会不断提醒心智原有品类的缺陷。就像七喜的出现,提醒心智可乐是含有**的饮料。就像真功夫的出现,提醒心智肯德基麦当劳是不健康的油炸食品。就像农夫山泉的出现,提醒心智矿泉水的矿物质都是人工添加的,而天然矿泉水是自然的。
这个时候,再看艾·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中的品牌哲学,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
分化诞生新品类;
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
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
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
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御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
每一句话都价值千万。
“高端厨电” vs “大吸力油烟机”
“高端厨电”是特劳特中国给方太电器的定位建议,方太电器要做“中国厨电专家与领导者”,聚焦高端厨电。方太电器的广告语是:“中国卖得更好的高端吸油烟机,不是洋品牌,而是方太,因为方太更专业。”
在传统的已有认知里,厨房只是一个做饭的地方,不是整个家的一部分,厨房乱糟糟的,脏兮兮的样子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这里面可能有“君子远庖厨”的传统观念影响,也可能跟男权社会里厨房里都是女人在负责有关系。
做定位当然要利用已有认知,但并不是说从来如此的便是对的。在特劳特中国和方太电器的眼里,厨房不只是一个切菜做饭的地方。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达,消费升级,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化,厨房会逐渐成为整个家庭重要的部分,做饭不再是一件辛苦事,而是一件全家参与的事件,是增进家庭成员感情的一个重要方式。
做饭不只是为了吃饭,更是为了享受生活。厨房不只是提供饭菜的地方,更是一家人相互配合、加深情感的场所。
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注重生活品质,讨厌厨房油烟污染,他们注重厨电的外形设计,他们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一种高端、品味、时尚的生活方式。
这是方太电器定位高端厨电的初衷。这个人群是存在的,这个需求也是真实的,方太电器同时砍掉了中低端厨电项目,聚焦于高端厨电。这给同行业的老板电器带去了不少压力。
因为老板电器并不专注,在家电、厨电等领域涉及面很广,没有专注做一个品类。当方太电器聚焦高端厨电的时候,心智的第一反应是方太电器很高端,很专业,高消费人群就开始向方太电器的心智战场聚集。
“大吸力油烟机”是里斯中国给老板电器的建议。里斯中国的观点是:“厨电”跟“白电”一样,是行业内的术语,不是心智的认知。同时,厨电没有高端的认知,不能像手表、手机、汽车一样出现在公共场合成为身份象征。
基于这两点,里斯中国把老板电器的品类定位在“吸油烟机”,同时根据吸油烟机的实用性,和中国厨房油烟较大的现实,聚焦在“大吸力油烟机”。
特劳特中国的定位,是从竞争出发:因为市场多数是中低端厨电,所以方太要做高端厨电。为方太量身定做的广告语,也体现了竞争的思维:“中国卖得更好的高端吸油烟机,不是洋品牌,而是方太,因为方太更专业。”
特劳特中国给方太“中国厨电专家与领导者”的建议,一个元素是相对于外国品牌的“中国厨电”,一个元素是相对于中低端品牌的“厨电专家与领导者”。
如果里斯中国用竞争思维给老板电器制定广告语,就可能是“老板大吸力油烟机,更懂中国厨房”。
里斯中国给老板电器“大吸力油烟机”的建议,是从品类出发。首先里斯中国认为厨电不是一个真实存在于消费者心智的品类,而只是行业内术语。心智中存在的品类是“吸油烟机”。里斯中国把“厨电”品类分化到“吸油烟机”品类,剩下就是“高端”两个字了。
从品类思维出发,里斯中国认为吸油烟机不存在高端品类,因为不能像汽车一样开着出来炫耀。最终继续在吸油烟机的品类里继续分化,得出“大吸力油烟机”的结论。
里斯中国先把“厨电”品类分化到“吸油烟机”品类,又把“吸油烟机”品类分化到“大吸力油烟机”品类。完美体现了品类分化的品牌哲学,协助老板电器分化出一个新品类,然后占据了这个品类。
强调竞争,是特劳特中国的特点。强调品类分化,是里斯中国的特点。
方太电器定位高端厨电,是不是就像里斯中国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错误?
在高端厨电还没有领导品牌的时候,方太电器面对的是高端厨电行业的产品时代,她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抢占地盘,抢先定位。
然后再考虑精工细作的事情。就像产品时代的海尔一样,合理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扩展品类,而不是守住一亩三分地不放。
同时,方太电器的定位重点,在高端,而不是厨电。更重要的高端的生活趣味,而不是具体的某个电器品类。
吸油烟机虽然安装在室内,没法像车一样炫耀,但并不代表心智没有高端的需求。高端除了是一种炫耀和身份象征,也是一种无需分享的生活状态。就算别人看不到,高端人群也需要高端厨电。
比如,定位丛书之一《商战》,之前的名字是《营销战》。
为什么把《营销战》改为《商战》?第一个名字不是更专注,更细分,更定位吗?因为后一个名字打击面更广,能吸引到的人更多。
在竞争对手不太多的产品时代,在提供商业哲学的行业竞争不太激烈的产品时代,定位理论自己也要尽可能多地圈地。
就像处在各自的产品时代的海尔和方太,一样。
\”王老吉vs加多宝\”
加多宝集团失去王老吉商标之后,在广告上进行了改动,之前的“怕上火,喝王老吉”不能用了。改成了“正宗凉茶,加多宝出品”。
这个广告打出之后,市场反响不明显。因为这是一个明显的从企业内部视角创作的广告语。正宗凉茶和消费者没有关系,加多宝是谁消费者也不关心。
心智中储存的语言钉是“怕上火”和“王老吉”,视觉锤是红罐。而不是“正宗凉茶”和“加多宝”。加多宝集团要做的,不是证明自己是正宗凉茶,而是要让消费者记住加多宝可以解决怕上火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新的广告出炉:
“怕上火,现在喝加多宝。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怕上火喝加多宝。”
这条广告之所以如此有效,根本原因还是从心智出发重新定位,而不是从企业内部视角看问题。
当从心智出发的时候,新的广告调动了心智的已有认知,关联了视觉锤“红罐”和语言钉“怕上火”,形成了“王老吉”改名“加多宝”的认知事实,转移了之前“王老吉”积累的“心智资源”。
加多宝集团失去王老吉商标之后,继续在凉茶品类深耕,特劳特中国继续为加多宝集团服务。收回王老吉商标的广药集团,请来了里斯中国。里斯中国和特劳特中国,在凉茶品类的战场上展开了新一轮的心智战争。
里斯中国给广药集团的建议有:
1、重视“红罐”的心智资源。红罐外形是王老吉的超级符号,也是她的视觉锤,是已经进入心智的认知,具有极高的价值,不能浪费。
对于加多宝推出“红罐凉茶加多宝” (除了把原包装中的“王老吉”改成“加多宝”,其他的都没有变化)转移品牌资产的做法,艾·里斯评价说,这种做法是对的:
在一段时间之后,相比于产品的品牌名,大多数消费者会更关注他们想要购买的包装。在加多宝的例子中,就是它的红罐。
因此,在与之前产品相似的红罐凉茶产品上站稳脚跟,能帮助加多宝维系住其大部分常规顾客。
从心智的角度来看,红罐的视觉锤比商标更有冲击力和辨识度,这也是艾·里斯认为红罐是更重要的资源的原因。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艾·里斯才建议广药集团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红罐的所有权,禁止加多宝集团在销售终端和广告中使用红罐的视觉锤。
在加多宝发动“金罐攻势”之后,艾·里斯建议广药集团把法院判决书刊登出来,让舆论知道“事实真相”,声明“红罐”是属于加多宝集团的资产。把判决书做成广告发到销售终端,给加多宝经销商发律师函,告知销售红罐凉茶是违法行为。
这也是里斯中国一直倡导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心智法则。
2、 重视“王老吉”的品牌价值。一方面,重申“王老吉”作为凉茶始祖的地位,在各种营销活动中不断强化这一心智资源。例如把传统配方存到银行(可口可乐也是这么做的),进行凉茶博物馆的推广。
另一方面,停止品牌延伸。全面停止广药集团把王老吉品牌用在非凉茶品类的品牌延伸行为,使王老吉重新回归和聚焦在凉茶品类上。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在广药集团收回王老吉品牌后,犯了品牌延伸的错误,把王老吉品牌用在几个不同品类的产品上。这样做的坏处,是引起混淆,给心智造成认知混乱。
里斯中国合伙人张云说:“对手很聚焦地来进攻,如果你自己分散的话,就会自断生路,也必须很专注地进行防守,先确保王老吉代表凉茶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
艾·里斯在接受《中外管理》杂志采访的时候总结他对广药集团的建议:
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品牌都需要一个永不改变的独特的“样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觉锤。另一方面,如果广药集团想要拥有领先的凉茶品牌,那么他必须推出一个红罐的包装来和加多宝竞争。
广药集团本需要做的是“聚焦”。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同时推广绿盒和红罐王老吉。这只会引起混淆。
我们认为广药集团应该做的事情,是聚焦于它的新红罐产品。广药集团不该再为推广绿盒凉茶花费任何费用。
相反,它应该集中所有的资源在新的红罐产品上,并着重强调王老吉这个品牌名。其战略应该是“王老吉,凉茶始祖”。而且王老吉的品牌名应该用大字体印在包装罐上。
特劳特中国给加多宝集团的建议是:
1、在失去“王老吉”之后,及时转移和承接红罐凉茶王老吉的心智资源。趁着广药集团反应不及时的时间窗口,果断地投入广告,攻占心智。
“怕上火,现在喝加多宝。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怕上火喝加多宝。”
特劳特中国给出这样建议的内在逻辑,就是从心智出发,从顾客的头脑出发制定战术,总经理邓德隆说:
在加多宝重新启动新品牌名的时候,讲了一个告诉顾客头脑里面的那个位置(凉茶品类)和加多宝品牌合二为一的故事——我们还是原来的正宗的配方,还是你喝过的熟悉的味道。
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还是那个心智位置,但你喝的这一罐凉茶仍然是你一直熟悉的一以贯之的好凉茶。
广药集团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窗口,反应不够及时,错过了心智战争的最佳时机。
2、在法院判决红罐属于广药集团后,加多宝集团不能在任何场合销售与红罐相似或相同的产品。失去了王老吉,失去了红罐,失去了广告语,加多宝集团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再次发起反击。特劳特中国的建议是,启动金罐。
“庆祝销量再次夺金,加多宝凉茶推出金罐,怕上火,喝金罐加多宝。”
特劳特中国总经理邓德隆说:
我们用一个金罐,用一个全新的识别,把原来的领导地位从红罐中彻底剥离出来,形成一套新的识别系统,也代表加多宝重回凉茶领导地位的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
这样彻底地标志着加多宝这个新品牌完全自立自主,享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虽然事实上加多宝集团输了官司,但是那是事实,不是认知。对于心智来说,认知大于事实。里斯中国和特劳特中国在这个心智战场,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心智攻防战。双方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全面展示了各自对于心智的精辟理解。
如果不是里斯中国接受王老吉,我们肯定看不到这样精彩的心智攻防战,战争的结果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