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知愚 订阅号:心智战争(xinzhizhanzheng)
突破定位理论边界的第三种办法,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办法:依据第一性原理和自身优势不断跨界。
将要列举的例子有:奈飞,亚马逊,当当网,苹果公司,阿里,宝马汽车,哈罗单车,顺丰,海尔。
这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局限于当下的成功,而是根据第一性原理和自身优势不断跨界,最终跨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再强调一遍:所谓定位理论的边界,有时候是时代本身的边界,有时候是心智本身的边界。
理论本身是没有边界的,理论是随着时代和心智的进化而进化的。
奈飞(Netflix)
奈飞(Netflix)公司现在是一家影视制作公司,另一个中文名字是网飞,如果你没听说过她,你一定知道美剧《纸牌屋》,就是奈飞公司制作的。
截至2018年10月,奈飞在全球已经拥有了1.37亿名订阅用户,其中1.3亿均为付费订阅用户。2018年六月市值突破1700亿美元,超越迪士尼成为市值最高的影视娱乐公司。
奈飞占据北美1/3带宽,远超YouTube、亚马逊;市场占有率超过所有其他视频网站的总和;
很难想象,在1997年奈飞创立之初,她的主要业务是邮寄租赁DVD。用户付费租赁奈飞的DVD,看完了再寄回来。
如果这时候奈飞定位自己为“全国专业领先的DVD租赁公司”,那就没有后来的奈飞了,也就不会有《纸牌屋》了。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企业定位和品牌定位的却别,品牌定位的目标是心智,要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占据心智,成为心智的第一选择。
如果“全国专业领先的DVD租赁公司”在当时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占据心智,那就是一个好的定位。这个定位也可以是:“全国邮寄最快的DVD租赁公司”,也可以是:“全国最高清的DVD租赁公司”,只要能占据心智,就是好定位。
但是并不代表 “全国专业领先的DVD租赁公司” 就是奈飞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要从企业自身所处的社会分工出发,从企业的第一性原理出发,也就是彼得·德鲁克说的,企业是社会的器官。
器官的存在,是为身体解决问题,负责身体的部分功能,是身体需要的不能离开的部分。企业的存在,如果不能为社会解决问题,不能承担社会的部分功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奈飞把邮寄租赁DVD业务当作自己的定位,那就会在接下来的时代中被抛弃。因为下一个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喜欢在网上看电影,而不是用DVD看,于是奈飞转战流媒体。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爱奇艺等等就是流媒体。
《**》在面临互联网大潮的时候,也产生了类似的困惑:人们都从网上获得情色消费品了,谁还买杂志呢?后来他们终于弄明白,自己不是一家杂志公司,而是一家内容公司。杂志不行了,**可以把自己的内容传到网上去。
想明白这一点的他们甚至卖掉了自建的电视台,专心在美国优酷(YouTube)上制作自己的内容。
国内的新闻业在移动互联大潮来临时哀鸿遍野,认为纸媒被淘汰了,新闻业也会被淘汰。而其实被淘汰的那些新闻机构,本身就是不合格的。因为他们靠着纸媒的垄断地位生活,当垄断地位消失了,他们也就失业了。
他们把 “纸媒” 当作自己的定位,而不是把 “ 新闻” 当作自己的定位,在时代潮流来临之时,就被旧时代的潮流卷走了。准确说,他们并不是新闻业从业者,而是纸媒业从业者。
在移动互联时代,曾经的真正的新闻业者如“新京报”“南方周末”“人物周刊”一样生活得很好,甚至更好,因为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使得优质的报道突破了纸媒发行量的限制。
而那些个人自媒体大号,如“咪蒙”“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一条”“六神磊磊读金庸”“王左中右”等等,都是从传统媒体出来的人写的。他们在新华社、南方周末、外滩画报等工作了很久,磨练了文字表达能力和选题能力,才会在新的时代大放异彩。
奈飞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原有的时代里,而是拥抱时代的变化,这一特点使得奈飞也没有停留在在互联网时代,又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奈飞在转型视频网站之后,遇到了新的问题:奈飞的内容都是从别人那里买的,然后收会员费。当内容提供方坐地起价的时候,奈飞就束手无策了。
2008年,奈飞和内容提供方Starz达成一个协议,2500个影片3000万美元为期四年,可到了四年后的2012年,Starz却要求涨价到3亿美金。
2013年,奈飞拿出1亿美金制作《纸牌屋》。这部原创美剧渗透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色彩。
奈飞的视频网站上,有搜索、回放、快进、收藏、暂停等功能,用户在使用这些功能的同时沉淀下来大量的数据,而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成为奈飞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数据体现了用户的喜好。
根据这些数据,奈飞预测出凯文·史派西、大卫·芬奇和BBC 出品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的电视剧产品将会大火。于是推出了现象级美剧《纸牌屋》。
因为有数据,奈飞可以推荐给用户个性化的内容。奈飞意识到了“数据”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心智优势,所有人都在谈论未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候,这些关键词就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奈飞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新特点。奈飞在2006年举办了一场竞赛,公开征集新的算法:第一个在现有的系统基础上把准确率提高10%的参赛者就能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金。
这是一场技术竞赛,也是一场营销活动。竞赛吸引了全球186个国家4万多个团队参加,百万奖金和遍布全球的参赛者为奈飞赚足了眼球,作为一家视频网站和影视制作公司,他们显然知道关注度的重要性。
对于用户来说,奈飞的智能推荐系统更值得信赖了;对于自己来说,奈飞的品牌价值又一次提升,所有人都知道下一个时代是人工智能时代,而奈飞已经率先跨进了新的时代。
在当下,奈飞或许会定位为“人工智能时代最懂用户的影视制作公司”,但那是品牌战略,不是企业战略。正如“杯装奶茶开创者”是香飘飘奶茶的品牌战略,而不是她的企业战略。香飘飘的企业战略应该是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健康的饮品,奈飞的企业战略应该是持续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娱乐方式。
亚马逊vs当当网
把亚马逊和当当网放在一起比较,是有点太委屈前者了。亚马逊市值1500亿,当当网市值5.6亿,相差太多。但是只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出来定位在原有的领域的局限,和不停跨越时代的必要。
亚马逊和当当网的起点是一样的,都是在网上卖书。不同之处在于,亚马逊不断自我更新甚至自我攻击,从网上书店延伸到网上超市,一路颠覆了线下书店巴诺和零售之王沃尔玛。
当亚马逊只有几千万的时候,巴诺书店在自有仓储、渠道、配送的优势下融资两个亿做线上书店,当亚马逊颠覆了书店之后,目标投向世界首富常客沃尔玛。
经历了一场几乎是不可能获胜的战争之后,亚马逊的市值超过了美国前 10 大零售店的市值总和。
和亚马逊一起出发的当当网,在和京东的对战中全面落败。市值仅有亚马逊的三百分之一。当当网混淆了品牌战略和企业战略,更混淆了品牌定位和企业定位。“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是一个品牌定位,在互联网颠覆线下生态的时候,这是一个成功的定位。
一个成功的定位的标志,是能够占据心智。在线下书店和线上书店竞争的时候,当当网具有足够的优势,这个优势是互联网时代自身带来的。但是品牌定位不等于企业定位。
当线上书店完成了对线下书店的收割,竞争来到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时候,全品类的京东和淘宝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单一品类只卖书的当当网败下阵来。
亚马逊没有把自己定位为网上书店,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说,亚马逊是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
因为最以客户为中心,亚马逊从不盯着竞争对手,而只盯着客户。有人说,如果只盯着竞争对手,亚马逊就不会推出智能音箱和kindle,这两种产品都是竞争毒手没有的。
因为最以客户为中心,所以贝索斯说把所有精力投入在不变的事物上,不变的事物就是消费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买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我(贝索斯)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但我很少被问到:“未来十年,什么是不变的?”
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即便再过十年也不会有客户跳出来说:“哎,贝索斯,I love you,I love 亚马逊,但是我就希望你那价格再贵一点,我希望你的配送慢一点。”
因为最以客户为中心,在亚马逊颠覆了计算能力市场之后,主动降价51次,即使这个时候亚马逊已经没有对手,同行业的戴尔、惠普、IBM市值加起来都不如亚马逊。因为客户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最便宜的价格买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
因为最以客户为中心,亚马逊公司开会时,通常会刻意留下一把空椅子给客户,提示所有人必须考虑正坐在这把椅子上的客户的感受。
因为最以客户为中心,亚马逊推出了99美元年费享受全年免运费的业务,即使这项业务本身到现在也是亏损。
亚马逊一路颠覆了书店、超市、云计算,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巨无霸。如果当当网也这样做呢?
当当网成为网上书店领先者之后,她有最多的中文世界的出版资源和读者资源,根据读者的浏览和购买数据,她可以知道什么类型的书是卖得最好的,那么至少可以根据这个数据进军出版业,根据消费者喜好出版类型图书;
当当网除了卖书,还可以构建文学创作社区,写书的人都在买书的人群里。那么至少可以根据这个优势,引导创作爱好者在当当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那就没有盛大文学,起点中文网什么事儿了。
网友发表的作品,优秀的可以出版,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库。除了出版,还可以打造成漫画、游戏、电影、电视剧等,这里面的前景有多的?
读经管类书的人,都是对知识很渴求,上进心很强的人。如果根据这些人的喜好,定向推送知识类产品,就会孵化出来知识付费类产品。
如果当当网定位自己为“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或者“最以读者为中心的公司”,当当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网上书店”,是品牌定位,不是企业定位。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突破时代的局限,要从第一性原理(消费者需求)和自身优势出发,持续跨界。
苹果公司和阿里巴巴
苹果公司从个人电脑一路演化,到音乐播放器,到平板电脑,最后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从个人电脑一路演化而来,她是一部微型电脑搭配了通话功能。
智能手机本质上是一部电脑,而不是手机。如果你告诉消费者这是一部电脑,他会觉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智认为电脑是放在桌子上办公用的,心智难以改变。
但是你告诉心智,这是一部新的手机,就很容易接受。就好比扫地机器人,如果你告诉心智,这是代替你扫地的机器人,那么心智就难以忍受它偶尔死机卡顿。如果你告诉心智,这是一种新的电子宠物,可以帮你扫地,那么心智就可以接受它偶尔不听话,因为不听话就是宠物的特点。
苹果公司的产品有内在的一致性,把平板电脑放大一点摆在桌子上,就是苹果一体机。平板电脑加个键盘,就是苹果笔记本,去掉多余功能只剩下音乐播放功能,就是音乐播放器。
把平板电脑缩小一点,加上通话功能和拍照功能,就是智能手机。苹果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消费者需求在变化的。
阿里巴巴一开始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积累了足够的资源之后又延伸向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交易平台;因为要解决物流问题,做了菜鸟物流;因为要解决信用问题,做了支付宝;因为有了大量的交易数据和资金沉淀,又做了蚂蚁金服;
阿里巴巴的每一步,都是在围绕用户需求和自身优势在扩张边界。美团创始人王兴说,很多人关心边界,而不关心核心。
核心,是你的自身优势。边界的尽头,是用户需求。核心决定了你走多远,边界决定了你的适应范围。两个都是要关心的。
哈罗单车和顺丰
哈罗单车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单车,2018年哈罗单车改名哈罗出行,进军顺风车市场。哈罗单车表示,希望能够满足用户的“任何出行需求”,“从骑单车到助力车,再到打出租车、打网约车、坐公交、坐地铁,以及坐长途巴士” 。
接受36氪采访时,哈啰出行CEO杨磊简单介绍了他的公司运营思路。
首先是,不设边界,快速迭代。哪些业务要自己做,哪些不需要自己做,是一个“持续动态和变化的过程”,没有必要这么早给自己设定边界。
杨磊把“快速迭代”、敏捷反应和快速试错的能力看得很高,“很少有生意从一开始就是被设计出来的,大部分都是被迭代、优化出来的。大主线不变,路径可以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
其次是不过多关注竞争对手,不刻意去竞争。此前,共享单车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现在要做出行平台,更会面对包括滴滴在内的小巨头的竞争。
但是,杨磊说:“不要过多关注竞争对手,可以做一定的了解,但不要把精力放在上面,应该关注自己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应该关注怎么发展、怎么服务好用户,以及怎么提高效率。”
杨磊甚至表示,自己不清楚滴滴想要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只清楚自己会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在做好自己事情的时候,别人可能越做越差。”
第三,做业务而不是做融资。从之前的共享单车,到现在的大出行,都是高资本消耗的领域。
但是杨磊说,一个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做业务而不是融资,所以真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去融资,甚至完全不融资。”他认为公司比较幸运的是,虽然每一轮融资也都很困难,但是却找到了长期看好公司的投资人,而不是只是为了短期套利的投资人
——内容来自《李翔商业内参》
从这段采访可以看到一些关键词:关注用户、不关注竞争、不设边界、专注业务。可以看出哈罗出行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共享单车领域,并且在刻意地延伸自己的业务边界。
不止如此,哈啰出行还注册了大牛汽车、大牛金融、大牛助力车、大牛电动车、大牛到家、大牛旅行、大牛物流、大牛单车等商标。哈啰出行甚至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出行领域,未来可能将从顺风车入手,进入金融、物流、旅行等产业。
顺丰是一家送快递的公司吗?
在心智中的印象,是这样的。但是顺丰掌门人王卫的目标,不只是让顺丰保持在快递行业的龙头地位,而是切入快运、冷运、医药、国际、同城、仓储等一系列综合物流领域,成长为一家如联邦快递、UPS物流这种巨头级的综合物流运营商。
刘强东曾说:“未来的物流巨头只有两家——京东和顺丰。”但没过多久,刘强东却再出豪言,“目前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家有资格称得上覆盖全国物流体系的,只有京东物流一家,没有第二家。其它的要不就是快递公司,要不就是仓储公司,要不就是快运公司,他们只能提供物流服务里面的一个类别,或是一个产品。”
顺丰扎根于快递业务,但是快递业务遭到了来自物流行业的巨大冲击。艾·里斯说,品类是品牌的基础,如果品类消失,品牌也会随之消亡。
意识到危机之后,顺丰不再满足于自己的成果,而是一路并购,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
顺丰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飞说,“顺丰处于战略转型期,我们的愿景是成为科技驱动的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公司。从传统快递企业向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转型,必然需要一个学习过程。而与标的公司的整合,能够快速缩短这个学习过程,使顺丰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领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力。”
宝马和海尔
在2017年9月12日举行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宝马集团展出了超过14款新车与概念车,几乎涵盖了所有车辆类型。车展之前,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傅乐希在介绍宝马的研发和创新战略时说,宝马已经全面行动,把“研发工作和创新实力看作成功的关键”。
宝马也不仅仅只是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义为传统的汽车巨头,傅乐希说,那些拥有“未来科技和**”的科技公司,会是宝马新的竞争对手。
关心这个领域的人都知道,硅谷的科技公司,比如谷歌和特斯拉,都雄心勃勃地想要在汽车领域有所作为。
宝马在2016年调整了自己的研发部门,聚焦在数字化和驱动技术两大领域,在热门的技术领域比如新能源车、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方面都有布局。
在智能互联方面,全新BMW 5系Li也配备了诸多行业领先的高科技装备,其中多达五种的人机交互方式让智能互联触手可及。其中的自然语音识别系统,针对中国用户日常语言习惯进行了深度优化,用户可以通过日常对话中的用语,简单有效的跟车进行交流,控制导航、娱乐、通讯等400种车内场景。
自然语音识别系统、手势控制系统、iDrive系统、屏幕触控和热敏按键的组合,也体现出了车载人机交互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内容来自《李翔商业内参》
众所周知,宝马的定位来自对奔驰的重新定位,奔驰代表名望和尊贵,宝马反其道而行之,代表驾驶体验。但是宝马并没有把自己“定位”在“驾驶体验”中。而是敏锐地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危险和机会。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踏准了时代节拍的企业。海尔的成功,是因为踏准了那个时代的节拍,只要质量过硬,就不不愁销售。
成功的企业,是总能踏准时代节拍的。再造之后的海尔,把自己变成了互联网世界的制造平台。海尔孵化了不少“小微主”,这些小微主可以自由创业,由海尔来提供资源支持。
这些平台覆盖的领域可以说五花八门,比如说有做净水产品的、游戏的,还有家电定制的等等。
再造之后的海尔,不再只是家电制造商,而是可以在海尔平台上制造出任何东西,原则是客户需要。海尔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商业帝国,而是一个开放的生命体。
凯文·凯利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所有的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死”。封闭的公司难逃一死,开放的城市尽乎不死。封闭的公司把自己“定位”在局限的领域,开放的城市可以容纳任何领域。
写道这里,又想起彼得·德鲁克说过的话。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他认为熵增的表现,就是企业组织的僵化和效率的下降。唯一能够反熵增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开放系统,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