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知愚

来源 | 心智战争



1、定位是一个心智概念,她的要点是顺应心智、调动心智能量、最终占据心智、成为心智中某个品类的代表。她强调认知大于事实,心智难以改变,所有试图挑战心智、改变认知的行为都是作死。


她的底层逻辑是顺应心智规律。


企业战略不是心智概念,她是基于对需求的把握和满足。德鲁克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器官的存在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为社会解决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商业机会,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说,企业的存在是因为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是为了满足需求,企业是社会满足需求的手段。


企业战略的底层逻辑是满足需求。


2、遵从心智规律和满足需求,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例如面包、手机、马车、纸张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也符合心智的认知。这个时候定位可以等于企业战略。


但是也有时候,满足需求的产品并不符合当下的心智规律。


一方面,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不符合当下心智规律,如汽车、火车、智能手机等;另一方面,是符合心智规律的,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如杯装奶茶、传统手机等。


3、火车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觉得它噪音大、跑得慢,还安排马车和火车赛跑;


超市购物车刚出现的时候,虽然可以事实上帮助人们买更多的东西,但是消费者觉得购物车是轻视了自己的男性气概;


集装箱被全世界接受也是困难重重,虽然事实上集装箱几乎改变了世界贸易;


火车、超市购物车、集装箱,这些都是满足了社会需求的伟大发明,但是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很多人喜欢。因为他们不符合心智规律、挑战了已有认知。


4、所以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都是用旧事物做对比。QQ说自己是中文网络寻呼机。


矿泉水说自己是纯净水加矿物质的饮用水。


乔布斯说智能手机是网络浏览器+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比尔盖茨解释光盘的时候坐在三万张纸上,向心智说明这是一个可以三万张纸信息的东西:


新事物的诞生最好不要挑战心智的已有认知,而是调动已有认知。


5、心智规律和需求规律是两个东西。


企业战略的底层逻辑是把握需求和潜在需求,定位理论的底层逻辑是调动已有认知。


如果说定位理论把握的已有认知,是心智的直觉、本能、固有的反应。那么企业战略要把握的需求,就是心智的潜在需求。


消费者要买的是一个钻孔,而不是钻机。但是没有更好的钻机出来之前,他只能接受目前的钻机。


消费者需要的是马车,你问他需要什么他会要一匹更快的马。虽然汽车更能满足他的需求。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不是把群众带到他们想要的地方,而是把群众带到他们需要但又想不到的地方。”


企业家也是。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市场经济本身处在均衡状态,不会出现飞跃式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要提供给消费者需要又想不到的产品。


6、乔布斯说他从不做市场调查。因为他把握的是需求,是消费者想要但又不知道的。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消费者会说,她想要更结实、待机时间更久、通话更清晰的手机。


但是当她看到智能手机的时候会说,这其实才是我想要的。


定位做出之后,需要完善运营配称。把定位执行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但是完善配称不等于企业战略。天图资本冯卫东说,认知聚焦不等于运营聚焦,就算手里有了定位的锤子,也不能见钉子就敲。


定位理论是讨好心智,企业战略是给心智更好的,好到心智想象不到的。定位理论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不能代替企业战略。


7、雷军说小米在做高性价比电子产品,做智能家居生态链,像苹果公司一样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这是小米的企业战略,不是品牌战略。雷军不应该埋怨市场看不懂小米模式,也没有必要到处解释。


他只要把企业战略和品牌战略分开,不要把企业战略当成了品牌战略。对待消费者,他只要讲对方听得懂的话就可以。


冯卫东总结过品牌战略和企业战略的不同:


战略=企业战略+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的基本单位;

品牌战略=定位×配称;

企业战略等于品牌战略之和;

企业战略就是发现新品类和定位的机会,并用品牌战略去捕捉;

只捕捉一个机会就是单品牌战略,捕捉多个机会就是多品牌战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