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知愚

来源 | 心智战争



1、定位理论不同于独特销售主张和品牌形象理论的最大之处,是强调从心智中寻找机会。要调动心智中的能量,就得保持外部视角。


杰克·特劳特曾说,对于定位理论最大的误解,是没有抓住“竞争的地点发生在顾客心智”这一要点,以致出现了定位的滥用。定位一词满天飞,比如价格定位、人群定位、功能定位等等,这些说法都属于运营层面的东西,而非心智层面。

2、特劳特说,定位在操作上也会落实到企业环环相扣的运营活动中,正如迈克尔•波特所概括:“战略就是去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并以此形成一套独具的运营活动。”

但重点是,定位只能是存在于顾客的心智之中——这一点也是波特的著名论文《什么是战略》的唯一缺憾。

3、心智的本能是生存和繁衍,在漫长的物种进化中,心智要第一时间判断什么对生存和繁衍有利,什么有害。也就是说,心智的本能反应就是维护 “我” 的生存和繁衍,内部视角是自然而然、顺手拈来的。


但是任何本能、思想、理论都有边界,超出了边界就不再适用,甚至有害。例如在热量匮乏的年代,尽可能多地摄入热量是有利于生存的,尤其含糖的高热量食物,这十分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但是在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过度摄入糖分造成肥胖和跟随而来的疾病,反而危害了生存。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2010年,饥荒和营养不良合计夺走了约100万人的性命,但肥胖却让300万人丧命。 


因为吃得太多造成的死亡,是没有食物造成死亡人数的三倍。


4、可见,基于心智本能的直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效。查理·芒格总结过人类误判心理的25种倾向:

讨厌不确定性:人们不愿意陷入怀疑和不确定状态之中,总是想立即作出决定,困惑和压力越大,人们越想尽快摆脱怀疑;

妒嫉:熟人之间的嫉妒甚于陌生人,巴菲特甚至说,推动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否认现实:人们会拒绝承认现实,如果它太令人痛苦;

服从权威:崇拜权力不是哪个民族的特性,这件事全人类共通。


只列举5个,就能看出这些倾向都是来自心智的生存本能。芒格的用意是提醒我们这些容易导致误判的本能,躲开他们就能靠近真理。


5、在品牌命名、战略选择上,我们都容易陷入内部视角和芒格说的心理误判。根源就在于,正是生存和繁衍的本能让我们进化至今,成为现在的人类。虽然他们并不尽善尽美。

贪婪,使我们获得尽可能多的食物;愤怒,使我们能够抗击外敌,保证生存;好色,使我们把握一切繁殖机会,生育后代;多疑,使我们缺乏安全感,让我们远离危险;服从权威,使我们能够抱团生存。

但是这些本能超出了边界,就不再有利于生存,甚至有害。


6、《论语》说,夫子有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夫子四不为,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中庸》也留下了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南怀瑾对十六字心传的解释是:


“人心惟危”,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最可怕了,后天的人心是很可怕的。

 

“道心惟微”,所谓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是“道”,儒释道三家最后所代表的,成佛是得“道”,道家成仙也是得“道”,这个道是什么“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中国文化这个“道”,道心是精微得不得了啊!

 

“惟精惟一”,他的方法是“精”跟“一”两个字。

 

“允执厥中”,做起来,实行中庸之道。


7、如果把《论语》的八字诀和《中庸》的十六字心传,翻译成白话,应用在品牌策划中就是:

在品牌策划中不要跟随本能的直觉反应,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要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本能反应,不要陷入嫉妒、贪婪、愤怒的心智陷阱中去,要专注在对自己和事实的觉察之中。

总之一句话:保持外部视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