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川(品牌头版主笔)

来源 | 品牌头版(ID:ceozhiku)

优衣库继续狂奔,无印良品却尽显颓势,这便是当下这两家日本品牌最真实的写照。

 

7月23日,无印良品母公司发布了2020财年一季度(2019年3月至5月)业绩报告: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可比销售跌幅为4.9%!

而根据稍早前公布的2019财年年报显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无印良品中国市场的可比跌幅为2.1%,净利润更是同比大跌31%。

 

可以说,无印良品遭遇了“滑铁卢”!

 

不过,相比于糟糕的业绩,无印良品的产品也摊上大事了。

 

 

无印良品家具又出事了!

 

7月17日,北京市场监管局通报了流通领域家具质量抽检结果,在11件不合格的产品中,有6件来自无印良品。

 

主要问题是标称材质与实际材质不符!

 

比如,标称材质为胡桃木,实际材质却是胶合板;比如,标称材质为白椽木,实际材质却是纤维板;比如,标称材质为榉木实木,实际材质却是水青冈。

 

也就是说,无印良品的行为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涉嫌严重欺诈消费者!

 

7月19日,也就是事情爆出整整两天后,无印良品正式作出回应:

 

“我公司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尽最大努力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感谢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及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提醒。”

在我看来,不痛不痒,全是套话废话!

 

以致于很多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无印良品需要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提醒,难道品牌自身就放任不管、毫无作为吗?

 

 

质量安全的背后,都是对消费者的漠视

 

实际上,无印良品早已经是“惯犯”。

 

就在三个月前,无印良品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交了一份召回计划,召回的产品为绘画用笔记本和不锈钢尺。

 

理由是“存在安全隐患,且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相关规定”!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批绘画纸和不锈钢尺是从日本进口。也就是说,无印良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质量标准。或者说,质量差的出口到中国。

 

时间回溯至2017年。

 

“315”晚会曝光了无印良品部分产品来自日本核辐射区,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一年后的2018年9月,无印良品北京巴沟华联店拒绝北京工商局海淀分局的日常抽检,并且发现多款产品未登记,甚至后台有清除记录的行为,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进入2019年后,产品质量问题更是频频曝光。

 

1月,无印良品榛子燕麦饼干被测出含有致癌物;2月,瓶装“天然水”与“矿泉气泡水”被发现致癌物质超标,为此无印良品被迫召回59万瓶。

 

而这,恐怕只是产品质量安全的冰山一角!

 

无印良品靠着“高质量”和“价格合理”的产品理念迅速风靡日本,不过,进入中国市场后,却在“崇洋”的心理下摇身一变成为了轻奢产品。

 

这些频发的产品安全背后,其实都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漠视,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薅中国消费者的羊毛。

 

 

频繁降价,长远来看其实是一步“臭棋”

在定价上,中国大陆的价格大约是日本的两倍。正因为如此,当业绩增长遭遇困境的时候,无印良品想到了“新定价”的办法。

 

其实,所谓的新定价,就是给自己的降价行为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从2014年开始至今,无印良品已经累计降价11次了!

 

在我看来,降价行为尽管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从长远来看着实是一步“臭棋”。

 

首先,降价损害了品牌价值。

 

一般来说,除了技术创新导致产品单位成本下降之外,其他的任何降价行为,其实都是品牌的被动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品牌很强势,谁会傻呼呼的有钱不赚?

 

其次,降价得罪了品牌的忠实用户。

 

奢侈品牌为什么宁愿销毁也不愿意折价销售,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奢侈品牌就会宣布涨价?原因就在于,为了避免得罪品牌的忠实用户。

 

试想一下,如果后买者比先买者价格更低,那么谁还会排队抢购呢?

 

再有,持续性的降价让消费者“颜面扫地”。

 

在以前,消费者去无印良品的门店,往往都会拍个照片发朋友圈,以显示“小资”身份和情调。但如今,随着无印良品的不断降价,让消费者的“装逼行为”变得无光。

 

失去了一群热衷于时尚和情调的消费者。

 

 

本土品牌的崛起

线上线下全面围堵无印良品

 

高价策略尽管让无印良品薅到了大量的羊毛,但也让本土品牌意识到,即便价格上比无印良品低,也能够获得利润。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创优品。

 

此时,无印良品才恍然大悟:

无论是品牌还是渠道,亦或者最具代表性的产品、门店设计,都不足以构建起核心竞争力。

 

事实证明,消费者对品牌所谓的忠诚度,本质上是因为品牌提供的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超预期的满意度。一旦这种满意度衰减或者不复存在时,消费者就会随之离去。

 

在产品设计和门店装修上,名创优品全面模仿;在供应链上,名创优品将无印良品的供应商统统揽入怀里;在价格上,名创优品只要8%的毛利,堪称是“价格屠夫”;在营销上,名创优品更懂中国消费者、更接地气。

 

除此之外,以网易严选、小米优选为代表,也通过工厂定制的方式在线上对无印良品进行围追堵截。

 

曾经,无印良品赶上了中产阶级消费能力集中爆发的风口,一度需要排队80分钟才能进店;如今,当风口过去之后,便只剩下一阵唏嘘。

原创不易,请按规则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