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论是一个特别擅长竞争的工具。在确定的品类内,品类细分、重新定位、关联定位、品牌大树等理论工具应对竞争特别有效。
但是这也是定位理论的边界:视野局限于品类内,容易忽略需求和趋势。有时候为了竞争而竞争,也栽了自己。例如恒大冰泉对农夫山泉的关联定位,满脑子里都是竞争对手,攻击对方水源地不唯一、地表水不干净,却忘了告诉消费者自己哪里好。
以及凉白开,生造出一个 “熟水更健康” 的概念,试图重新定位其它品牌为不健康的熟水。也是眼里只有竞争,忘记了心智。
特劳特说过,每个强大的事物都有弱点,这个弱点正是其强势的反面。定位理论的强大是其擅长竞争,其弱点是太擅长竞争,忽略了需求和趋势。虽然凉白开和恒大冰泉不能代表定位理论,但是定位理论擅长竞争的强势背后正是其固有弱点。
柯达胶卷是一个时代的领导者。用定位理论来看,柯达的定位非常明确:胶卷产业全球领导者,在柯达面前富士、佳能都是小弟。但是在数码相机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柯达迅速衰落,富士和佳能却跨越产业周期。
领导者消亡,行业二三却活着,一直倡导品类领导者的定位理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定位三叶草模型源自特劳特公司的定位三角,但是我们认为三叶草模型更能够体现定位理论的底层逻辑。
定位三叶草模型不同于传统的3C战略模型,这在视觉呈现上是无法表达的。传统的3C战略模型是内部思维,其中谈到的企业和竞争对手是指物理层面上存在的。三个元素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在定位理论的视角中,谈到竞争除了物理层面上的竞争(产品、价格、渠道、推广)还有竞争对手在心智中的位置,而后面这个层面的竞争是更为重要的。物理层面的竞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心智竞争的胜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商战的本质是一场心智战争。探讨心智战争的规律,也是【心智战争】这个订阅号的定位。
第二个不同,是这三个元素事实上是一个元素:心智。我们谈到竞争,指的是心智中的竞争,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物理层面存在的竞争。我们谈到心智,是指在竞争环境下的心智,心智和竞争本来是一回事。
定位理论说顾客导向的时代早已经结束,现在是竞争导向的时代。并不是把心智和竞争割裂开来,而是强调关注竞争的重要性。
同样的,我们谈论企业自身,也是指企业在心智中的位置。一开始,只有心智,只有消费者自己,后来有了群体有了社会分工,这时候心智分为两个:企业和心智。体现在思维上是外部思维和内部思维。
后来分工进化,出现了竞争。这时候心智有了第三个维度:竞争。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它所有的战术,如聚焦、公关、侧翼战等等都要放在这个底层逻辑中去理解,才不会偏颇。
如聚焦是为了赢得竞争,但如果不考虑竞争环境为了聚焦而聚焦,就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过于细分的品类中。另一方面在细分品类中占据位置之后,要逐渐做大品类,如先锋电器一开始聚焦小品类小特性:热得快油汀,又逐渐占据欧式快热机品类、暖风机品类第一,最称为取暖器品类代表。
理解了定位三叶草的模型,就可以了解为什么戴森和云南白药可以品牌延伸。
核心技术是品牌的核心资产,是品牌的强背书,更是品牌立足于市场上至关重要的制胜武器。当品类间共用独有核心技术且市面上并不存在专家品牌时,消费者的心智中有可能会将品牌下共用技术的品类关联起来。
纵观品牌发展历史,戴森以聚焦吸尘器品类起步,在主导吸尘器品类之后,开始将品牌延伸至吹风机、空气净化风扇、加湿器等产品。这些产品共用戴森最为核心的技术——戴森数码马达。
作为中华老字号之一的云南白药企业以传统云南白药散剂起家,将“止血”的概念根植于消费者心智中。随后云南白药企业开始从云南白药散剂开发出其他剂型的云南白药(包括胶囊剂、酊剂、硬膏剂、气雾剂),之后逐步延伸至创可贴、牙膏乃至其他功效药品、个人护理产品等。
与之相比,其他不具备止血功效的产品的销量并不理想。究其本质,云南白药创可贴与牙膏取得佳绩的关键原因是与传统云南白药共用“止血”这一心智资源。
————里斯战略定位
我们把定位三叶草模型称为“扬长避短”,这一个模型称为“顺势而为”。
定位三叶草从定位三角进化来,中间也包含着一个定位三角。这是理解定位理论的第一个模型。在这三个元素之上,还有一个元素就是趋势。趋势就是克里斯坦森说的价值网。通过发现有效战术捕捉趋势,未来常常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未来表现为有效战术。通过战略推动战术拥抱趋势,就是跨越价值网。
这个过程需要聚焦、舍弃。定位就是预判未来,聚焦就是聚焦资源使未来提前发生。这个金字塔模型就是理解定位理论的第二个模型。
在金字塔模型之后,还有第三个模型是没法用三维图像显示的。因为这个模型是四维的,在二维的定位三叶草和三维的定位金字塔模型之外,第四个维度是时间。由于我们存在于三维空间,这个模型无法呈现,只能靠你的想象了。
我们常常认为时间是匀速前行,而事实上时间是可以加速前行的。如何加速?聚焦。聚焦资源使未来提前发生。
定位理论从品牌方法升级为战略方法之后,就不再局限于品类竞争了。她更关注在社会责任、时代发展、人类进步的层面上看待企业的定位,也正是由此出发定位咨询公司提出了 “战略就是定位、定位就是战略” 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家的第一要务,是要为企业找到使命、设定使命。他所说的使命就是要从外部世界去找一个企业存在的理由,即回答 “我们为什么而存在?”
企业的增长和发展不应从内部和自身意愿出发,而是应该首先在外部找到一个独具差异的定位,围绕该定位配置资源、展开运营,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营绩效。定位的终极意义,就是企业要超越商业,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当我们把竞争的视角升级到趋势这个维度上的时候,就会发现真正的竞争来自时代变迁。当各个都市报之间、各个出租车公司之间、各个胶卷公司之间竞争得头破血流得时候,突然发现有人来把整张桌子掀了。
而真正伟大的企业,是引领乃至创造一个时代。如福特汽车、苹果公司、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等。
企业家张忠谋说,小竞争看对手大竞争看时代。海尔集团张瑞敏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踏准了时代节拍的企业。
有人问基辛格,可否解释一下昨天波斯尼亚所发生的事件。基辛格回答:“哦,是这样的。这要从1722年谈起。”
因为历史是一串连锁反应的事件,要想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必须理解由一连串历史事件所形成的背景。
对比一下,草莽活在当下的机会里,而顶级企业活在历史周期里。顶级企业一直在观察周期,一直在琢磨着如何利用周期,一直在为跨越周期作准备。
4、从理解定位理论的三个模型看柯达、富士和佳能。
数码相机最早在柯达公司出现,就像智能手机最早在诺基亚公司出现一样。市场领先者都是从品类内竞争层面来看新事物:数码相机并不清晰,智能手机待机时间太短。
柯达和诺基亚都停留在二维的平面视角,没有从趋势的角度看待新事物。这几乎是所有大企业的问题:傲慢、封闭、自大。
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你昨天看到太阳升起、今天也是,那你能从逻辑推论出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么?并不能,你靠的只是经验,而经验是没有逻辑力量的。
现在把这个思想实验换一下主题:去年你用柯达、今年也是,那你能从逻辑推论出明天还用柯达么?
柯达公司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自创立以来一百多年都是这样的。既然一百多年都用柯达那么未来一百年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对数码相机毫不在意。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刘慈欣《三体》
富士和佳能虽然弱小,但是并不傲慢。数码时代的到来,弱小者首先感到危机,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理由。
富士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就是对光化学技术进行应用的能力。佳能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其拥有的世界一流的摄像、成像技术。
在另一篇“只追求利润让企业丧失竞争力”中我们提到IBM前CEO郭士纳,有人问
IBM的蓝图是什么,他说:“IBM最不需要的就是宏伟蓝图,它需要的是,它的每项业务都有有竞争力、高效的战略。”
高效的战略来自核心竞争力。佳能和富士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出发,走上了跨越产业周期之路。
胶片需要防止老化和控制感光材料质量,为此富士积累了控制自由基、防老化和纳米级别的涂装技术。这两种技术可以应用到化妆品领域。
富士把自己的图像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开发出了用于识别器官区域的AI识别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在成像检查时识别器官的形状异常,并对这一异变特征进行解释,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富士的技术创新意味着人工智能真正进入医疗行业。富士收购了美国的iPS细胞的提炼设备技术,成了这一万能细胞培植制造设备的专利供应商。
在胶卷品类萎缩的背景下,富士从核心竞争力出发寻求转型,医疗健康事业成了富士未来发展的领头羊,也使得富士成了日本再生医疗的重要关联企业。
佳能从摄像、成像技术出发,向医疗仪器与监控摄像等领域开始了自己的转型之路。
2013年,佳能收购荷兰奥西,拓展商务印刷行业。2014年,佳能收购世界最大视频管理软件公司之一的麦视通;2015年,收购了全球最大监控摄像头厂商安讯士;2016年,收购了东芝医疗设备公司。
佳能不满足于医疗健康产业,它从核心竞争力——世界一流的摄像、成像技术——出发进入了小型卫星制造与发射领域。
佳能2017年发射升空的低轨小型卫星,安装光学成像设备,拍摄的地面照片精度可以达到一米。能够计算地面物体的尺寸和统计数量,其中包括车辆、建筑或者农场,也能够采集各种数据,涉及到泥石流、地球或是其他自然灾害。
这一系列收购,都基于佳能公司自身拥有世界一流的摄像、成像技术这一核心竞争力。
富士和佳能的转型,一方面依据自身竞争力,一方面根据时代的趋势变化。通过我们列举的两个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转变。
战略的定义是根据竞争环境占据优势位置。以前我们觉得这个竞争是指明确的、品类内的竞争,现在我们认为这个竞争也来自外部的趋势。
第二个教训是:不要以为做大品类是领导者的任务,柯达就是前车之鉴。
第三个教训是:利润并不是企业最先考虑的事情,核心竞争力才是。
从战略角度看定位理论,品类、重新定位、聚焦、侧翼战等等都不是最重要的了,只有战略,只有保持核心竞争力跨越产业周期才是最核心的能力。
2000年,贝恩咨询公司的两位学者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他们选择了包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1854家上市公司,样本公司的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然后,他们为这些公司设定了三个标准。
第一条叫销售额标准。研究者要看:在他们所跟踪的公司从1988年到1998年,一共是十年的时间里,销售额增长幅度每年在5.5%以上的有多少家?
第二个标准,有多少企业的会计盈利在10年中的平均增长率能够超过5.5%?答案更加令人震惊。销售额和会计利润都能保持在5.5%以上的公司仅占全部样本公司的16%。
最后,研究者又去统计符合“价值创造标准”的企业有多少。
在这1854家企业里,满足销售额标准、销售额增长超过5.5%,会计利润超过5.5%,同时,回报率连续10年都超过资本成本的公司,只占样本公司总数的13%。也就是说,只有200家上市公司是在给股东挣钱。
这两位研究者就进一步追问:这200家持续给股东赚钱的公司,究竟具有什么特征?他们发现了这些企业都有非常明确的核心业务,其中78%的企业有一种明显的核心业务,22%的公司有两个以上的核心业务。而这个核心业务的背后,可能都蕴含着超乎想象的潜能。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的提出者分别叫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是20世纪战略研究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在提出这个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
企业的产品是不是能够给客户带来明显的、可以感知到的价值;
是不是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进入到不同的市场之中。
如果一个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缺乏核心能力,没有核心竞争力。
我们看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
企业的产品是不是能够给客户带来明显的、可以感知到的价值(定位三叶草中的心智环节);
企业的产品是不是充满差异性,别人完全模仿不了(定位三叶草中的竞争环节);
是不是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进入到不同的市场之中(定位金字塔中的趋势层面)。
扫码进**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