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回复“品牌”免费获得《50本品牌营销必读书》

作者 | 李大为(互联网品牌官主笔)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ID:szwanba)

2019年11月6日,Uber的股价下跌至25.58美元,创造了上市以来的最低纪录。如果按照最高价计算,那么Uber的市值蒸发了将近一半。


谁也没想到,曾经的巨无霸独角兽企业,如今却沦落到如此下场。

不仅如此,随着180天解禁期的结束,Uber迎来了减持潮。自11月6日以来,卡兰尼克已经抛售了其持有Uber的绝大多数股份,累计套现超过25亿美元。12月23日,根据外媒的最新报道,卡兰尼克计划出售其持有的Uber全部股权,实现完全退出。

与此同时,Uber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坎普也出售了约3500万美元的股票。

尽管该笔减持仅是其持有Uber市值中的一小部分,但对于深陷亏损漩涡的Uber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坦诚的讲,卡兰尼克的减持更多是出于对Uber现任管理层的不满,以及两年前被Uber赶出公司的报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如今的Uber就像是一块烫手山芋。

尤其在如今的背景下。


裁员、市值暴跌

Uber深陷亏损泥潭


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创始人套现离场对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一锤重击。

尤其对于曾经的明星公司而言!

时间回溯至2009年。

卡兰尼克与朋友坎普在巴黎游玩时,因为苦于打不到车而萌生了开发一款手机打车软件的念头。就这样,Uber公司就诞生了。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Uber从美国旧金山拓展到法国巴黎,又先后进入了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市场。截止到2018年12月,Uber已经覆盖全球六大洲、63个国家、700多个城市展开业务,日均订单量超过了1400万次。

但同时,Uber也是资本催生的独角兽。

据不完全统计,Uber在登陆资本市场前,至少进行了15轮融资,累计金额超过了150亿美金。在登陆资本市场前,Uber的最高估值曾经一度达到了1200亿美元。

不过,昔日的风光已不再。

尽管2018年Uber的净利润为9.97亿美元,但是其很大部分是受益于出售资产所致。事实上,按照运营收入计算的话,2018年Uber的主营业务亏损为30.33亿美元。而在此前的两年,这一数据分别为30.22亿美元和40.80亿美元。

更让人担心的是,根据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Uber的净亏损为74.21亿美元,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与此同时,Uber的营收增速却在不断放缓。

根据财报显示,2017年Uber的营收为79.32亿美元,同比整整翻了一番。但是,这个数字到了2018年,却只增长了42.08%。到了2019年第三季度,该增长率更是仅剩下21.48%。

为了应对危机,Uber先后进行了三轮裁员。

今年7月,Uber宣布裁员400人;今年9月,Uber宣布裁员435人;到了今年10月,Uber再次裁员350人。也就是说,Uber累计裁员约1200人。


孙正义的艰难时刻

Uber暴跌蒙受巨大损失


客观上讲,Uber可以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2010年Uber的估值仅为540万美元,即便按照当前市值519亿美元计算,该笔投资回报率也高达9611倍。

要知道,时间仅仅过去了9年。

但是,对于软银集团的孙正义来说,Uber可以称之为其投资史上最为失败的案例。

时间回溯至2017年。

2017年10月,孙正义领导的软银愿景基金以77亿美元入股Uber,并且在上市前夕再次追加38亿美元,持有Uber16.3%的股份。

起初,这笔投资随着Uber估值的不断上涨而被人津津乐道。但谁也没想的是,如今两年时间过去,Uber的市值甚至一度跌破了500亿美金。

也就是说,软银在该笔投资上的亏损将近200亿美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结合当下创始人清仓式减持的背景,那么软银这笔投资的潜在亏损可能进一步扩大。

要知道,作为年亏损超过79亿美元的Uber,需要不断从资本市场输血。换句话说,如果软银想稳定住目前的股价,那么必然会被进一步套牢。


Uber能够摆脱阴影,重拾辉煌吗?


事实上,Uber是一门典型的“烧钱换增长”的生意。

尽管Uber一直视自己为一家科技型公司,但是其亏损主要来自营销费用的支出,即对司机和用户的高额补贴。

并且这种补贴,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不断水涨船高!

由于一直未找到清晰的赢利模式,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未知的高风险表示出了担忧。为了尽可能的消除这样担忧,现任Uber CEO科斯罗萨西这样说到:

“Uber的商业模式绝对可行,毕竟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量,市场需要给予其更多的耐心。”随后,科斯罗萨西宣布以670万美元的价格,增持了25万股Uber股票。

但是,市场却难言有信心。

在过去,外卖业务被Uber视为能够为其带来丰厚利润的业务模式,并且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成长为了全球最大的外卖平台之一,2018年的收入超过了15亿美元。但不久前突然传出,Uber或将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而收购方则可能来自于印度外卖配送公司Zomato。

尽管这样的消息尚未被证实,但无疑给Uber未来实现盈利又增添了一份阴影!

就现有业务来看,尽管在出行领域Uber依旧是全球市场的老大。但其面临的困境是,不仅要在全球范围内补贴司机和用户,还要在全球范围内与当地的出行公司竞争。

就像当初与滴滴那样。


总 结


毫不客气的说,不管是全球出行巨头Uber,还是中国本土的出行巨头滴滴,如今都成为了烫手山芋。

那么,在这两家企业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

第一,资本抱团的结果,必然导致投机和短视,最终浪费社会资源。

坦诚的讲,从追求资本回报的角度说,寻求更高估值的市场估值无可非议。但是,也会让企业造成一种错觉,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只要市场的估值不断增长,那么即便是巨额亏损也依旧能够成为一种正确的商业模式。

因此,对于资本而言,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不仅会让自己深陷亏损的窘境,而且还会浪费社会资源。

第二,只有真正的市场需求,才能不可取代。

纵观市场上真正的巨头公司,其实都是市场和消费者选择的结果,资本只是起到了附加的推动作用。

Uber尽管对市场进行了长达9年的补贴,但依旧未能够形成用户黏性。更重要的是,Uber始终未能够建立起竞争壁垒。

为何?

从根本上说,用户为了补贴而来,也会为了更高的补贴离你而去。尽管打车是一项刚需,但是Uber创造的打车场景却并非不可取代。

最后,我想说的是,以不断寻求更高估值为目标,也将因资本褪去而裸泳。

原创不易,请按规则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往期热门文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