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底我参加了领英(LinkedIn) 组织的“职场人时间捐赠计划” ,作为教练和同学们聊了聊如何放下焦虑,找到喜欢的工作…
在过去的两年,特别是这个安静但不平静的假期,我认真复盘了自己过往的职业发展之路,也想了想了未来几十年的终身职业规划。
正因为有这些深入的思考,我想也许我能帮助这些刚刚准备进入职场的年轻人。
回忆20年前刚毕业的我,普普通通,大学并不拔尖,专业不热门更不喜欢,成绩也一般般,和很多人一样迷茫与盲目。
那个时候特别渴望能有“前辈”给我一点提点和辅导,让我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不是可以走通;也希望听到有人说“没关系”,“我也会这样,别担心” ;也想知道遇到困难的时候该怎么面对…
所以,这次有机会成为同学们**的“前辈”,真的好开心,自己也受益良多。我把和大家沟通的内容做了重新梳理,希望对从学校进入职场、还在不断摸索的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1.
先想好什么是不想做的
很多同学给我的留言第一句话就是:“Hanni, 我还没想清楚未来要做什么,你是怎么开始做marketing的?“。
这时候,我一般会唠叨一遍我的工作经历。
大学学理工,两个专业一个很工科,一个很数学…都不觉得喜欢,学起来挺吃力的。毕业设计的时候压力大到睡不着觉,感觉未来如果从事技术工作会疯掉。当时只有一个强烈的想法,我不想做技术了(划掉了技术工作)。但是具体做什么,不知道。
正是带着不做技术这个初浅的想法,少了很多选择。最后误打误撞进了IT行业做marketing。第一份工作是在HP、IBM、苹果公司中国区总代理。那时候有很多机会接触外企人,当时觉得他们薪水好高,谈吐也很好,就幻想着成为其中的一员。(划掉了民企)
辗转努力了几年,加入了诺基亚,开始真正接触品牌与营销。工作快6年的时候,自己也快到30岁了。每年的工作好像都差不多,定期的促销、新品上市、零售管理。欧洲公司的懒散让我有点恐惧,也看不到手机行业的前景,我想回到以前接触过的知识型IT行业(当时也没想到苹果带来的行业巨变呀,还是眼光短浅了)。(划掉了安稳不变)
机缘巧合真的到了B2B行业的外企,IBM和思科。摸爬滚打了8年,又感觉不太对了,在甲方做marketing很少有机会全盘从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难道一辈子只是做这些?于是想着要不试试自己创业?(划掉了打工)。
一步步走到今天,只是简单地跟随着自己内心,划掉了不喜欢的事情,虽然远不算成功,但是始终感激一直是从事着喜欢和感兴趣的事业。
我们在体制内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太正常了,不用焦虑,先找出来自己不喜欢做的,划掉。
如果写一篇140字的博客都要憋很久写不出,那就别想着做自媒体了;如果对数学根本没兴趣,也就被逼着自己去学习Python搞编程或者数据分析了;如果性格很内向,跟人打交道感觉很痛苦,那么别逼着自己去做销售…
开心的去寻找喜欢并擅长的工作,别和自己过不去,也别让雇主忍受你的言不由衷。只有真心喜欢才可能全情投入,就算遇到挫折也不会放弃。
2.
想想未来5年或者10年自己的样子,Think Big
去掉了不喜欢的事情,只是第一步,并不代表很快能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在大学毕业的那些年,受到外企来学校招聘管培生的影响,曾经夸下海口,我未来要成为白领,在写字楼上班的那种。也许这就是最初这个最模糊规划成了未来选择职业的目标,回想起来好像一直在这个方向努力着。
《7 habits-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出“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这里的终或者end是vison或者愿景的概念。放在职场规划上,可以是5-10年后的目标。
如果要成为出入CBD的职场高管,那么就要想办法进入大企业,就算开始是个助理的位置,都朝着当初的目标前进了;如果要成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那么去民企或者创业公司拜师学艺,学习偶像在创业路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想成为一位幸福的全职妈妈,那么先想想理想老公哪里能够找到;如果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那么就需要继续进修,在学术上不断精进…
一定要Think Big,就算是梦想,也不妨去想想。还这么年轻,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不可能?
不过,有时候这个想法是非常模糊,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比如当初的目标是创业,打工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喜欢承受压力,那么也许创业者这个“终”并不自己真实可行的想法,那么再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未来的模样。
但是一定要想,不能逃避。我曾经问过一位同学她5年后的规划,她安静了很久突然说“ Hanni, 你说目标的时候,我潜意识是抵触的,因为我不想去想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这是不对的“。
后来她终于说出自己的梦想,去斯坦福读心理学博士。但是家人里希望她在美国读完经济学就回国成为公务员,而且考斯坦福好像也挺难的。
我给她的建议是给自己一个月时间,大量收集斯坦福心理学博士的相关资料,研究后如果发现自己很感兴趣,那么就制定一个实现路径,一步步去做。5年实现不了,那就10年…心中有了这个目标,才知道未来每一步应该怎么走才能无限接近。
很少有人能一步到位在很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终身职业,目标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优化和修正。不过,一定要敢于Think big ,从自己最初的梦想出发,不断的分解到具体的小目标,持之以恒的对自己狠一点,去实现。
3.
做个知识、能力、需求模型分析
知识+技能+实践=能力

4.
找到成长教练和Role Model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提到了外企里的不同角色《职场|在外企,我们遇见了他们》,在职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支持体系。
师傅是成长教练,心灵导师,他们的一句话能够让我们想清楚是走专业技术路线还是要争取更高的管理岗位;面对同部门人的挤兑如何处理;老板的不公正待遇怎么去反抗…
刚进入职场,更需要快速找到自己身边的Role Model(榜样)。注意,不要找太高大上的目标,比如乔布斯、马云这一类,太难追赶了。
这个榜样也许是自己的室友,也许是部门的某个同事,更或者是自己在微博、知识星球、小红书上关注的一个陌生人,但是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是自己向往的,那么跟随他们的脚步,是快速学习的一个方法。
我到现在也有自己的Role Model,比如公众号领域、咨询顾问领域、高管教练领域,或者社群建设领域…
Role Model最好是短期的,不一定需要告诉这个人他是你的榜样,也许你们并不认识。把他/她当成一个目标去超越,不断进步。
5.
大胆尝试并始终乐观
如果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也知道了擅长能力,找好了自己的偶像,就可以开始不断实践了。
我还记得职业生涯刚开始遇到的老板,非常彪悍。当年的很多窘境至今都记得,刚签了Intern的合同,老板就拿着笔在A4纸上大笔一挥,画了几个大饼,柱状图,还有一堆看不懂的潦草文字,说去做个PPT,下班的时候交给我。
当时就懵了,在90年代末的大学生,office软件我只用过word, 什么叫PPT?不敢说不会,回到座位,把电脑里图标一个个打开,琢磨着也许这个就是,不过当时就傻眼了,怎么输入文字?好像怎么都不行…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也没有知乎,百度…
实在没办法了求助别人,然后花了一个晚上,终于完成了第一份PPT。第二天老板当然不满意,我不记得哭过多少次,总之后来做PPT非常快速。
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刚入职场每天都会有各种懵,积极的去实践,不懂就问,这个阶段做不好没人指责,不要怕犯错,也不要被困难打倒。

从学生到职场人是成年后的第一大挑战,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挑战,这5项功课不是面试技能,不是速成找工作的方法。但是如果想清楚了,未来的职场之路会走得顺利很多。
几年后,大家经历了职场的风雨,也许可以成为更多人的“前辈”。把职场教练变成接力赛,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我为和我交谈过的同学们组了一个公益群,在群里会分享一些我收集的职业机会,也会分享一些书籍、请会邀请不同岗位经验的前辈来职场心得体会。如果有兴趣可以加我微信hanni895005,备注自己个人信息,加入我们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