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明确反对品牌延伸,同时也反对盲目的多品牌战略。换句话说就是,该品牌延伸时就延伸,不该延伸时就启动多品牌。
什么时候可以品牌延伸?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就可以:非战略品类、无主导能力、品类前景较小。具体的论述和案例会在另一篇内容中呈现。
第一层境界是:盲目品牌延伸;第二层境界是:盲目启动多品牌;第三层境界是:该延伸就延伸,该多品牌就多品牌。
这次我们先从第一层境界到第二层境界。
品牌延伸为何风行
因为它看起来毫不费力,又能马上看到效果。
品牌延伸本质上是内部思维,认为自己的品牌已经无人不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恒大集团要做饮用水之前的决策场景:
格力手机、霸王凉茶、王老吉可乐、乐百氏凉茶、海尔电脑的决策过程也大都如此。
如果你去问格力如果手机厂家做空调会怎样,格力通常会说空调这东西外行做不了,但是她却有信心去做手机;
如果你去问霸王公司如果王老吉做洗发水会怎样,他估计也会说做不过霸王,但是他却有信心去做凉茶。
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我们通常觉得别人的职业更轻松、更有趣、更有钱,自己的职业太辛苦、太累了、太难做。几乎每个人对自己行业的评价都是:有能力的不做,没能力的做不了。
然后就总觉得别人的职业好。咖啡店、茶馆、餐饮店开了一批关一批,其实和品牌盲目延伸是一样的。
一个总在延伸的品牌,就像一个总在换工作的求职者,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无法建立专业度。
品牌延伸风行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品牌无法调研。在迈巴赫出现之前,你去问消费者这个品牌如何,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消费者根本没见过。
如果你说高端奔驰这个名字如何,消费者通常会说不错,因为他知道奔驰也就能理解高端奔驰。但是高端奔驰并不是一个好的品牌名。
王老吉没有出现之前、哈弗汽车没有出现之前、农夫山泉没有出现之前,是没办法做市场调研的。市场份额是多少呢?经济型SUV只有3%不到,凉茶和天然水呢?几乎是零。
用一个新品牌做新品类,前途似乎未知。用现有品牌做新品类,好像还有希望。品牌延伸能够给企业主一点点安全感。
品牌延伸是从现有品牌中借贷心智份额
品牌延伸为何短期有效、长期无效
品牌延伸本质上是品牌形象论的遗毒。
品牌形象论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品牌,建立品牌忠诚度,然后用这个品牌去覆盖尽可能多的产品。
在竞争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这种理念是有效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华为开始卖茶叶,自己的员工加上全产业链的经销商也有几十万人了,这些人对华为品牌有足够的忠诚度。别说是茶叶,就是华为卖袜子他们也会买单。
所以品牌延伸往往有短期效果。
在初始阶段,相比专家品牌,延伸品牌是占据优势的。因为延伸品牌已经有知名度,而专家品牌还在建立知名度。
霸王凉茶当然比一个不知名的凉茶要好,而新产品总能吸引来一批喜欢尝鲜的消费者。在餐饮业有个俗语:开业火三天。不管好不好吃,总会有人乐意尝试一下。
延伸品牌都会有一点新手的运气,但就是这个运气把品牌价值稀释,让企业越陷越深。
品牌形象论带来的品牌延伸,误导了很多中国企业。尤其是国际4A公司的大力倡导,配合中国企业家的盲目不自信,让品牌延伸的乱象蔓延不觉。
如果品牌延伸能够成功,如果消费者真的对品牌有忠诚度,那为何他们不去买海尔的手机、乐百氏的绿茶、恒大的冰泉?为何不用阿里的来往、百度的外卖、腾讯的拍拍、淘宝的雅虎搜索?为何不买茅台的啤酒、红酒?
天天鼓动企业家品牌延伸的某设计公司,为何自己的出版公司又在用另一个名字呢?
消费者对品牌没有忠诚度,需要强调忠诚度的是品牌对消费者的忠诚度。品牌今天做凉茶明天做可乐,就是对消费者的不忠诚。
品牌忠诚度,是指品牌对消费者的忠诚度,而不是反过来。
延伸品牌为何长期无效?因为无法应对专家品牌的竞争。延伸品牌的有效,仅限于现有品牌的少数脑残粉,这些人群是有限的。
例如海底捞啤酒,在海底捞店内消费者没得选,在商超渠道中则毫无竞争力。例如星巴克咖啡豆,也无法与专业品牌竞争。
乔丹的篮球水平再高,你也不会认为他包的饺子比喜家德的好吃,这就是延伸品牌没有长期效果的原因。但是乔丹的篮球水平如此之高,以至于有一帮人愿意尝一下他的手艺,这就是延伸品牌有短期效果的原因。
专家品牌为何短期无效、长期有效
专家品牌就是对消费者有忠诚度的品牌。
你喜欢凉茶,我就坚持一百年做凉茶,这就是我的忠诚。你喜欢皮具,我就坚持一百年做皮具,这就是我的忠诚。
因为品牌的忠诚,赢得了消费者选择。这就是专家品牌长期有效的原因。品牌尤其要破除消费者对自己忠诚的妄念,认为消费者会忠于自己,会购买自己出品的任何产品,实在是一种可悲可笑的内部思维。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忠诚,本质上是心理未成年的表现。是在婴儿时期没得到充分的关爱的后遗症。心理上的成年人认为自我与他人是平等的,付出与回报是平衡的。
品牌忠诚度也是如此,如果坚持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忠诚,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理未成年的表现。
专家品牌为何短期无效?因为相比延伸品牌,专家品牌诞生之初缺少知名度。
解决之道就是带着信任状出场,例如获得某某重要奖项、实现何种技术突破、短期内实现多少销量、是某种品类的开创者等等。例如瓜子二手车虽然弱小,却是二手车直卖网的领导者,这种认知效应也会带来更多的关注和投资。
例如农夫山泉虽然相比怡宝、康师傅是小品牌,但她是天然水的开创者,一开始就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还有一种办法是用现有品牌做背书。例如宝洁、农夫山泉、华为出品的新品牌,都会以母品牌作为背书,打消消费者的购买顾虑。在新品牌成长到独立之后,再逐渐弱化母品牌的位置。
专家品牌何时无效
品牌是品类的代表,品类会萎缩直至消失,这时专家品牌就无效了。
杯状奶茶品类的萎缩,导致了香飘飘奶茶的消失。胶卷、纸媒、唱片、录影带、传呼机的萎缩和消失,也埋葬了各自品类中的品牌。
在这个时候,专家品牌无效。应对的办法,是在品牌高峰期主动细分和进化品类,塑造多个专家品牌。
这里的难度在于春风得意时没人会想到危机,阳光灿烂的时候少有人会去修屋顶。因为直觉看来,阳光灿烂的时候是最没必要修屋顶的。但是理性想来,阳光灿烂的时候又是修屋顶的最佳时机。
一旦品牌开始走下坡路,企业就会忙于救火,应对紧急而不重要的事务。缺乏资源和机会去开创新品牌。
其中的典范是亚马逊、阿里巴巴、美团和字节跳动。
亚马逊在图书卖得最好的时候进入全品类电商,又在适当的时机进入电子阅读、快递、云计算等领域。并用kindle、prime、AWS的专家品牌代言新品类。亚马逊甚至刻意限制企业的利润,把资金用到新项目中。
阿里巴巴的专家品牌有淘宝、天猫、飞猪、蚂蚁、平头哥、菜鸟、钉钉等等。
美团的专家品牌有榛果、猫眼等;字节跳动的专家品牌有西瓜、抖音、飞书等等。
总之,通常情况下专家品牌胜过延伸品牌,专家品牌是品牌对消费者忠诚的表现,因而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延伸品牌只有初期的短期效果,本质上是经营者心理未成年的表现。
隐性品牌延伸
iPhone和奔驰的低端产品、哈弗汽车的高端产品
iphone5c和奔驰C系列都是各自的低端品牌,iphone5c可能是历史上卖得最差的一款手机,她的本意是让低收入群体也能买得起iphone,但是却损害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为何iphone的性能不如高端的安卓手机,却还能卖得很好?iphone的售价高出同档次同类品牌50%,维修配件贵出好几倍。
因为iphone的抢先定位,开创了智能手机品类,成为了用户的身份象征和社交标签。这使得性能差一点的iphone也能卖上高价,就像小天才电话手表两倍于同行的价格还能在学生群体畅销一样。
但是如果高收入群体发现所有人都能买得起iphone之后,她的品牌价值就被稀释了。iphone的C系列本意是丰富多彩(colorful),顾客却开玩笑说C就是便宜货(cheap)。
奔驰的C系列和E系列也是如此。奔驰的品牌定位是豪华、尊贵,自然就意味着高价,低端系列车型的推出会破坏奔驰的品牌价值。原因和iphone5c一样。
哈弗汽车曾推出过15万以上的车型,从性能、设计上都优于同价位品牌,但是却失败了。因为中国消费中认知中,哈弗汽车是15万以下车型的品牌,一款20万的哈弗H9怎么看都不如同价位的斯巴鲁和JEEP。
古驰家族乐于大范围品牌授权,导致古驰品牌成了大众普通品牌,最终出现财务危机,被迫出售了古驰品牌。新主人首先收回了品牌扩张授权,然后把产量从22000件降到5000件。然后才逐渐恢复品牌的奢侈品地位。
我们把常见的品牌延伸称为显性品牌延伸,把这一种延伸称为隐性品牌延伸。相比前者,隐性延伸更难避免。奔驰很明确地知道不能品牌延伸,她们把自己的高端产品命名为迈巴赫,但是却在低端产品上没有克制自己。
启动专家品牌,防范品牌延伸。背后是专注和聚焦的思维,段永平打造了步步高、小霸王、vivo、oppo、小天才多个知名品牌,也舍得投放大量营销费用,但是却没有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
段永平说,如果品牌方自己可以成立广告公司,那么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公司应该是可口可乐或宝洁。
段永平曾说,当年和他先后夺得央视广告标王的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但是今天他们大多都消失了。而他没有浪费心思去做那些自己不懂的事情,而是专注在产品的迭代更新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