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社交红利》一书作者、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徐志斌在一起吃饭,相谈甚欢。
他讲了让我很震撼的一句话:“现在所有的开发者都在抱怨腾讯不开放,挤破了头想让自己的游戏上微信,其实你用好了社交关系链,上不上微信都一样。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讲微信很牛,却忽略了微信里的服务是如何来到我们身边的。
首先,微信做了一个入口吗?没有。微信没有做一个应用商店,也没有搞什么排行榜,微信里面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服务和公众号,但是微信却并没有做一个官方推荐,说这个应用好那个不好,所有的服务都要靠用户自己去发现。
我们再来假设下,如果微信真的做了官方推荐榜单,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时全国的开发者一定会变着法子去讨好腾讯的人,请客送礼搞关系,腾讯的人喜欢打网球,全国的开发者都去学着打网球,腾讯的人喜欢打高尔夫球,全国的开发者都去学着打高尔夫球。
我想说的是,中国互联网这么多年来的劣币驱除良币让开发者们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我把他们叫做“SP风气”或者“渠道依赖症”。
所谓“SP风气”,就是当年移动梦网时代,运营商牢牢把持着流量入口,运营商推荐谁的服务,再烂的服务也能轻易赚大钱,结果全国的SP公司,都不是想着去如何改善自己的服务,更好的服务消费者,而是去和运营商搞关系,硬是把一个好好的移动梦网搞的乌烟瘴气。
而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这种情况有了短暂的改观,苹果的App Store一度让行业回归公平竞争,但随着iOS逐渐式微,Android崛起,渠道文化再次成为业界的主流。
你去参加各种大小手游界活动,渠道大佬们总是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带再多的名片都不够发。每个游戏开发者都在想着,渠道倒给我多少量,我分再多的钱给渠道也再所不惜。
结果就是,今年有5000款手机游戏上市和在研,明年是1万款,渠道却越来越集中,结果必然是,分成比例由五五,变成倒***,再变成倒七三……
徐志斌说,微信表面上看起来给游戏带来了很大的量,其实是微信通过一个入口带来的吗?也许有,但根本不是全部,微信里面的游戏大量的量是通过社交关系链倒入的,而下载游戏,还是要到App Store里面去,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游戏上不上微信有什么太大区别呢?
而实际上,你不上微信,一样可以利用庞大的社交关系链,让微信、微博庞大的用户为你打工。例如不久前红遍全国的魔漫相机、疯狂猜图,就是这种成功的典范。
一时间,一打开朋友圈,全是魔漫相机的分享,或者疯狂猜图的求救。那么微信为什么会封掉美丽说蘑菇街的分享,而对魔漫相机、疯狂猜图网开一面呢?因为美丽说在微信里面分享的是千篇一律的内容,严重骚扰用户,却没有对丰富社交关系链起到作用,而魔漫相机、疯狂猜图是个性化的分享,越分享越有意思,所以腾讯官方是很希望看到有这样的应用出现的。
那么广大手机游戏厂商,为什么不能学习这种模式呢?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去和渠道搞好关系,却忽略了一点,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面,流量的价格永远都会在你刚刚开始盈利的时候涨价,因为总有人会开出更高的价格去买流量,电商、网页游戏赚不到钱,就是因为他们本质上都在给流量入口打工。
所以,一家互联网公司,每年拿出流量购买成本的一小部分,就可以养活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社会化营销部门,以手机游戏公司为例,完全可以想办法在自己的游戏中设计激励让用户在微博、微信中分享游戏内容,从而极大地节省推广成本。
社交网络时代,大公司和小公司有平等的机会,社交营销并不是说你砸的钱越多就越有效果。这个时候,中小开发者有了更多的屌丝逆袭的机会。
企业用好社交红利的本质,是照顾好自己的用户,让每个用户都变成自己的推广源,自愿在社交网络中去分析你的信息。不管是微信、微博、豆瓣,都只不过是一个天然的渠道而已,人人不行了,就转微博,微博不行了,就转微信,社交红利的本质是没有变的,而企业则能充分享受社交红利。
当大家都在抱怨张小龙不开放的时候,我现在反而开始理解张小龙,不是他错了,而是开发者的心态错了。大家都想把微信当渠道,一上来就想着你腾讯能给我带来多少资源,这是大大的错误。原标题:千万不要错把微信当渠道 作者:曾航来源:移动观察(微信:mobileweb)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