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婆有个朋友最近在找互联网圈子的工作,绕了一圈,最后发现还是北上深广的工作机会多。不去吧,工作不好找;去吧,感觉未来又很难在北上深广稳定下来。姑婆还是劝他还是先去北上深广走一走,就算有一天回来了也能大有可为的。 其实想问这个问题很久了,有很多的朋友,他们年轻、有理想、有闯劲儿,在大北京横冲直撞、披荆斩棘,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毕竟最终能在北京留下的只是极少数的人。 一旦到了30大几,似乎大家的生存状态就变得有些尴尬,看收入水平,尤其是码农兄弟们,已经足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平摊给房贷、孩子教育、媳妇儿败家、自己口腹之欲后似乎有捉襟见肘。 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吧,因为大环境的限制担心会降低生活质量,更害怕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从此丧失掉工作的价值感,但是留下来,似乎显得压力格外的大,何况一面是嗷嗷待哺的亲生儿子一边是越来越年迈的父母。 似乎才三十几的小伙儿就已经提前进入了中年危机,头发越来越少……今天和大家分享分享我的一些想法:IT人如果离开北上广,回到老家,还能做些什么?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 思路一 其实我也不想动不动就扯上互联网思维,但是我想说,互联网人士在二三线城市做做生意,卖卖肉夹馍,馒头什么的,确实是大有市场的。 为什么?你首先要看看,有哪些是作为互联网人士的你所擅长的? 1.营销思维——X少爷肉夹馍的火爆,核心是营销。 2.产品迭代——持续不断地改进,是互联网人士的好习惯。 3.标准化推广——合作推广也是互联网人士喜欢干的事。 你会问,哪有那么容易,做生意也有很多学问的啊。 没让你一定要自己单枪匹马地去做生意啊,你可以和当地做生意的老板合作,发挥你的所长,这样不就互补了么? 偷偷告诉你,姑婆有一个朋友,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推广,后来跑回成都,现在在和一位麻辣烫连锁店的老板在谈合作,她主要负责营销还有后勤的服务。如果将来有一天某新潮的麻辣烫品牌横空出世了,你可以来找姑婆来要优惠券呢。 扎根本土的互联网创业 思路二 互联网人士回家之后可以努力开发当地的互联网资源,找到当地的市场空白,进行本土化互联网运作,推动当地的互联网事业向前发展。 目前来看,基于本地的生活信息类互联网市场就存在不少机会。比如小城市的团购就大有可为,比大的团购网站更接地气,本土化的运营可以让其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的生活助手,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所以不能衣锦还乡的话带着我们这么多年学到的东西回到家乡,为改变它做一些努力也是很好的。那么再来看二三线城市到底有没有互联网发展的土壤呢?机会又会存在哪些领域呢? 首先,二三线城市总人口数多,人们的消费偏好和价值需求更具有普遍性,在某个二三线城市能火起来的产品,很可能在其他二三线城市也会火起来,从而火遍大江南北,现在有的瞄准全国市场的APP。已经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布线,希望走出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其次,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所以时间也变得极其宝贵,对于不能为其提供价值或者便利的东西,很难打动人心,因为营销推广方式多样化,人们已经麻木。但是二三线城市相对来说生活节奏没那么快,人们更有精力去享用网络互联产品,可能也更愿意去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 因此,一线城市更适合工作和教育,二三线城市更适合生活。比起那种为某专业服务的产品,生活化的产品更容易被广泛接受。比如,下面就是某个三线小城市的本地化生活信息类网站,是不是很简陋?但是人家就是在闷声发大财。经过一年的运营,现在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喜欢的本地网站,并且和很多本地的企业有合作。 给本土公司制作网站 思路三 码农们说:“回家之后可以做网站,当地有很多小型企业,甚至政府机构,他们也需要自己的网站,可以帮他们建设网站维护网站,这个我熟,而且土鳖们也不懂,随便做做无压力。 有些哥们会说,外地企业的那些僵尸网站有什么好做的——其实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在的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开发网站的好处,这是潜在的机会啊。 那么接下来就跟创投VC一起来看看全国创业项目的分析—— 回乡影响创业的三大要素 国内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互联网创业方兴未艾,久盛不衰,二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则明显呈东高西低、发展不平衡之状况,比如同样是二线城市,杭州的互联网创业则长盛不衰。 从早年的阿里巴巴到近几年电商、社交传媒、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再比如江苏南京、无锡、苏州以及福建厦门的互联网创业热情与项目品质也相当不错,西部二三线城市中以成都、重庆、武汉和西安较为引人关注。 大凡互联网创业的兴盛与否,与三大因素较为紧密相关: 一是大学生资源,凡是大学较为密集、有大量大学生资源的二三线城市中大学生创业较多,而较符合大学生创业的往往是“轻资产类”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对起初资本需求不高,对“智本”(IT 网络知识)要求较高。 二是“城市文化”相当重要,较休闲、鼓励创新、创意的地方较易催生互联网创业(像成都、厦门的游戏业较发达就是明证)。 三是创投机构、天使VC 扎堆较多,凡是VC、天使投资人很少光顾的二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基本上“水枯鱼竭”。 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年轻创业者而言,在二三线城市要想诞生一家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成功互联网企业(像腾讯、百度、阿里)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使命”。 其实,要做一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互联网应用,仅在西部二三线城市已经远远不够,因为创业项目还未启动,作为初创人,你在信息流、资金流与人才流上可能已经落后于一线城市的初创人。 接地气 难道二三线城市(尤其是西部的)互联网创业项目就没有机会了?我看并不是。 我认为二三线城市互联网项目若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较“接地气”,还是很有“钱”景。 比如在旅游、农副食品、教育、游戏以及互联网技术( 工具类) 等领域,若这些创业项目能较好地把互联网IT 技术与本地资源嫁接并能较快地找到盈利模式,则不失为一种成功的互联网创业项目,而且将来被收购的可能性不小。 这就是我所说的“小而美”、小有特色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相反,若二三线西部城市的互联网创业青年一味追求打败“阿里、百度、腾讯”成为互联网新霸主,成功概率则大为降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