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是: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下面是我的回答:
我的看法是:碎片化阅读并没有错,甚至是特别正确的必然趋势。
大家提到的碎片化阅读的弊端有:
1.碎片化信息相对于真正的知识结构,只是管中窥豹。
2.碎片化阅读容易让知识和信息过分娱乐化。
3.碎片化知识浮于表面,很容易被人拿来用作装逼,而不是自我学习。
但这并不是碎片化阅读本身的问题。
聪明人不会指望从碎片化知识里真正学到系统的东西。当然你可以说是碎片化阅读导致了很多人徒有其表,也让很多伪科学横行。但没有微信微博就没有这些了吗?该装逼的还是会想办法装逼,该喜欢民科的还是喜欢民科,该找王林的还是找王林。
我是产品经理,就从比较宏(zhuang)观(bi)的层面上,聊下我为什么觉得碎片化是好的。
1. 碎片化有利于信息的数据化和结构化
记得小时候学习新闻题材的时候老师就讲过,新闻的标题要让用户一眼看懂是什么事,想了解再多些可以看导语,想再了解多些可以看第一段话或者每段的第一句话,想知道所有信息则可以全部读完。这是按顺序来的。
所以将系统全面的知识进行总结,以文章形式,甚至一句话、几个标签来标明表达的重点,是能够快速将复杂的知识数据化和结构化的。
这样的知识从技术层面便于建立索引,也就更有助于快速搜索和筛选。
比如往常你要了解一家公司的信息,可能需要翻阅大量的网站,在更早的时候,可能需要去实地考察、找人做访谈,或者找咨询公司提供帮助。
现在到微信或者微博上搜一下,很快就能查得到这个公司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之间可能还跟更多信息有关联,你会快速搜集到大量关于这家公司的信息。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里提到了阅读层次,建议对大部分书籍进行检视阅读,感兴趣的进行分析阅读,更深入的、更专业的读法是主题阅读。
碎片化阅读正好为检视阅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你根本连书都不用买了。大规模地浏览别人总结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得到它们来装逼,而是为了快速筛选自己的兴趣,知道哪本书值得读、哪些知识值得研究。
对于那些喜欢拿只言片语的小知识来装逼的人,你以为不让他看微信微博把专业书籍都放在他面前他就会看吗?
说句题外话,当时大规模的长微博图片出现在新浪微博时,我还在锤子,老罗就不止一次表达了痛心疾首的批判:现在用图片代替文字来传播信息是一种退步。
因为图片的形式无法变成数据化的信息,积累得即使再多,不能搜索筛选的话也不能产生价值。
2. 碎片化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火爆,带来的是碎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进步的。说得大一点,就是至少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了。
过去一些科普知识只会出现在少儿读物和专业杂志上,现在也会在大众视野里出现;以前的很多领域内的情况、行业内的黑幕现在也可以见诸朋友圈和知乎;同时,很多有能力的记录者和写作者,也有了发挥空间。
在这期间,不可避免会出现谣言,也会出现抄袭。不过就这几年大家共同的成长,对谣言渐渐也有了分辨能力,对抄袭也开始多少有些关注。
不管怎么说,让很多躺在图书馆藏书室里的很多专业知识能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快速被消费,绝不是件坏事。
3. 碎片化有利于个性化推荐
基于刚才说的两点(碎片化信息的结构化;碎片化信息的强传播性),你会发现身边的知识越来越多是你自己主动获取,或者说有产品替你做主动推荐了。
你微信上加的好友都是三观差不多、生活环境类似的,你看到他们朋友圈的内容就也很可能是你本来想要的;你在微博和知乎关注的都是你认可和感兴趣的人,那得到的知识就都是你关注的。
在积累了很多用户数据后,你会在豆瓣和亚马逊看到系统自动做的推荐。未来所谓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真正成熟后,你看到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是自己定制的(类似的产品有『今日头条』,以及最近很火我也很喜欢的『即刻』)。
可是在过去,大家却基本是看同样的电视节目、读同样的报纸。
说完啦。综上所述,碎片化在各个层面实际上都提高了效率。
我在过去也常常觉得碎片化阅读就是快餐文化,没什么卵用。但回过头来,我发现我在这两年知道的东西,远比过去十年知道得多。而想了解的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我也并没有因此就不去学习。
善用碎片化阅读,肯定比一年漫无目的读一百本书有意义得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