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罗一笑的名字众人皆知。
这位还在读幼儿园的可爱小女孩,不幸得了白血病。因无钱医治,她的父亲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向大家求助。
从早上8点开始,这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就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情真意切,让人感动不已。
我身边的朋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很能理解身为父亲的罗爸爸此刻复杂焦虑的心情。看完我也在第一时间转发到了朋友圈。
但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广告圈的一位好友微信我说这是一场炒作。随即一大波截图发过来让人眼花缭乱。这里随便截取几段:
“这个父亲自己深圳三套房,分文不动。”
“她爸爸每天都可以收到5万块的打赏。”
“他女儿是真的得病了,但也不能要挟耶稣吧。”
“这就是一场事件营销,他和背后的炒作公司一个得名,一个得利,双赢。”
我似乎嗅到了异样的味道,随即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映入眼帘的信息马上让这件事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原来,一家叫“小XX”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承诺给罗一笑捐款50万元。但前提是罗一笑的爸爸写的这篇文章要让大家转发,每转发一次“小XX”公司就捐赠一块钱。
我脑海里瞬间复盘了这场营销活动背后的策略思考。不难看出,这是一场搭着慈善公益顺风车的事件炒作。无论从传播效果还是投资回报率上来看,都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活动。
但我却像吃了苍蝇一样觉得恶心。
一场为了拯救生命而发动社会大众的善意之举,又一次沾染上了恶俗的铜臭味。
想想看,这样利用人们爱心而给自己谋私利的营销行为近年来还少吗?从最开始微博上一大批的骗钱骗捐,到充斥在各地的伪慈善伪公益,再到百度的“魏则西”事件,营销的底线一次次被击穿,人们的善心一次次**纵和利用。
这是 “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大行其道的必然产物。
“我们不关心怎么去做,只关心最后的结果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类似的话在我从业这些年里听过无数遍。
在“唯结果论英雄”的大环境下,道德束缚和行业规则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我不止一次看到广告营销公司,做出各种没有底线和下限的行为:
美女在地铁里换泳衣,小三在报纸上给正房发声明,大冬天站在步行街上穿着三点式给行人送内裤促销,隔空在微博上互相对骂三天三夜撕逼……
这些标题党几乎每天都在霸占我们的手机屏幕,给这本来就已经嘈杂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又平添了无数刺耳的噪音。
我们享受着信息时代的便利,同时也创造着信息时代的悲哀。
至今我还记得刚入行时,公司的CEO给新人做培训说过这么一段话:
“广告除了帮助品牌实现商业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良性的文化影响,最终积极地去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
后来我服务过许多堪称伟大的企业,他们的价值观和企业责任感让人闻之动容。这些早已超越了商业运营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
无论是Google的“不做恶(Do not be eveil)”,还是通用电气的“梦想启动未来”,还是耐克的“Just Do It”……这些激动人心的口号并不是品牌方和广告公司随随便便瞎掰出来的宣传语,而是自上而下在企业内部就开始实践的行为准则。
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它说过什么,而在于它做过什么。
很可惜,大多数中国的品牌和企业却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它们不能帮助企业快速赚钱。比起长远的发展,眼前的商业利益似乎更为重要。
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在短时间里搏出位,炒出名,如何用最少的**到最大的宣传效果。
哪怕这么做是昧着良心,哪怕这么做会顶着千万人的骂名。
读书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学过“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的含义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领悟。
选择不做什么,比选择去做什么,更难以决定。
选择舍弃什么,比选择获得什么,更需要勇气。
互联网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渠道,创造了更多机会。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然保持一颗独立清醒的头脑。
最后回到罗一笑这个事件本身。
我的朋友圈到现在也没有删除罗爸爸这篇文章的转发。
无论这件事的最终性质如何,孩子是无辜的。
我相信每一个转发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是真切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孩子早日康复。
但如果事实真如大家说的那样,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
我只想对策划这个事件的人说:
你们成功了。但和你们身为同行,我感到羞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