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轻言放弃”、“半途而废”,“有始无终”……这些一定是贬义词吗?

”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有始有终“……这都是成功必备的品质?

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今天,放弃是一种几乎被遗忘了的艺术。“你骨子里想要停下来的冲动是有意义的”,反而如果为了坚持而坚持,那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来源 / Art+marketing

作者 / Mike Fishbein

编辑 / 大蒙

原标题:The Lost Art of Quitting(需要原文链接的小伙伴请在文末留言)

| 人生不是单行线。

有段时间,我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压的状态中。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我的睡眠时间远远不足,每天早上都是挣扎着起床。几乎每分每秒我都在逼自己做讨厌的事情,没有任何时间留给那些对我来说重要的东西。

但我挣的钱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多。努力奋斗了那么久,终于得到了一份高薪工作,有什么理由不满意呢?

只有一个问题:我讨厌那种生活。

我告诉一个朋友我想辞职,他劝我:“振作起来啊兄弟,别轻言放弃。”

是的,我不想成为“那些人”中的一员。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无论艰难险阻都能坚持的人。

但是我开始思考,“轻言放弃”、“半途而废”,“有始无终”……这些标签让我们忘了自己的感受和初心。这种模棱两可的表述让我们觉得放弃是一种羞耻。

当然也有很多选择坚持下去的理由。可能你曾经承诺过什么,所以不想放弃;可能你觉得只要更加努力,情况就会好转。

但是,有些东西如果对你的伤害大过对你的帮助,那可能放弃也不是坏事。

  • 别因为困难就放弃健身,因为那对你有好处;

  • 别因为不喜欢你的老板就辞职,你需要钱活下去。


但如果你非常讨厌你的生活,每天都要挣扎着起床的话,那可能是该考虑放弃了。


你骨子里想要停下来的冲动是有它的意义的。

也许你吃了亏;也许你做的事情给你带来的坏处多过好处;又或者你努力想要实现的事业根本就不值得你去投入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也许还有很多更好的机会在等着你。

| 坚持或放弃,都不能用道德来判断。

我们不应该压抑想要选择放弃的心情。詹姆斯·阿尔图切尔在分析拖延症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觉得对于放弃也很适用:

“可能在内心深处,我觉得我在拖延的这件事对我没有好处。拖延是一种身体与心理的表现,告诉你应该专注于另一件事。它就像是一位神秘的向导给你指点方向,告诉你什么才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可能你在做的事情不符合你自己的价值观。当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价值观的时候,很容易去依赖他人的价值,惯性会把你推向迎合大众文化以及他人期望的方向。

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放弃是很好的应对方法。

我最终辞掉了那份工作,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决定。我向其他更大更好的机会迈进。我挣了不少钱,把时间花在了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上(比如写作),我现在也不用每天无时无刻处在焦虑崩溃的边缘了。


放弃不一定代表着软弱或不道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因为放弃而有负罪感呢?


1. 我们不喜欢承认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明智的人,做着对自己有益的理性决定。然而事实上,人类在预测未来这件事上真的不拿手。我们做的决定主要基于过去的经验,但是过去的经验不等同于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我们对本就变幻无常的未来提出假设时,很多认知偏差会阻碍我们的思考。

| 别给自己设限。

比如你尝试开始一份新工作或者创立公司,但很快你发现你很讨厌它。这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比如你很喜欢的CEO忽然就辞职了之类的。

也可能是你优先考虑的事情发生了变化。你25岁时关心的事情和你35岁时关心的事情大不相同。我25岁的时候就顾着去派对,现在我更重视安稳的生活。

更糟糕的是,现在我们做完决定就会把它发到Twitter和Facebook的状态上。一旦我们选择放弃,那么全世界都知道你对自己做的决定和承诺反悔了。

然而事实是,未来本就无常,事情永远在变化。

你可以坚持过去的决定,决不放弃,无视这些变化。或者,你可以考虑究竟什么才对你的未来最好。

当然也有件事需要提醒:如果总是半年就换工作的话,你的名声可能会受损。所以你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处境,但一成不变不一定是你创造未来的最好方法,选择放弃可能会带来光明的明天。

2. 我们在进化中学会了适应


我们的祖先必须要学会适应才能生存和繁衍。无论好坏,我们就是这样进化的。久而久之,我们开始想要去适应别人的价值观,这样我们就更容易找到朋友,更容易找到伴侣然后繁衍。

| 适应是本能,独立思考是能力。

所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觉得什么最有价值?很多文化都崇尚强大与坚忍的人物,比如海军特种兵,或者是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比如CEO。

人们觉得他们有价值,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你看得到CEO的游艇,看得到海军特种兵的肌肉,但像灵气和美德之类的无形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被看到。

此外,你也不会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宣传“XX辞去了大律所的合伙人,希望有时间多陪陪家人”这样的头条,或是“XX辞掉了投行的工作去做一些压力更小的事情,因为比起赚钱她更看重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新闻。

我们试图通过适应社会灌输的一套准则从而成为一个“赢家”,而“放弃”常常让人联想到“输家”。这种标签经常会误导我们,让我们看不清什么才是自己的最佳选择。

3. 我们试图保持自我形象完整

托尼·罗宾斯在他的著作《唤醒心中的巨人》中写道:“保持自我形象完整的动力是人类性格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罗伯特·西奥迪尼也提到了相似的观点,《影响力》的第三原理就是“承诺与一致”。这个原理认为,当一个人选择某一立场后,他就会倾向于保持与这个承诺一致。


| 内在的一致遇上外在的多变,就会产生冲突。

如果你把自我形象塑造成了一个无论艰险坚持不懈的人,即使这样的行为有时会阻碍你,你也会选择与这个形象相符合的行为。

托尼在他的书中写道:“无论我们对于自我形象的认知是否正确,我们会让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形象保持一致。因为对一致性的需求是人类体内最大的力量之一。”

但是,我们创造的自我形象并不一定是基于现实的,有时甚至是一种阻碍。在最近一期蒂姆·费里斯播客中,纳瓦尔·拉维肯特说:“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理性而开明的人,那你就不应该拥有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把双刃剑,他可能会让你拒绝好的想法,执着于坏的想法。

如果你把自我形象设定为一个共和党人,你可能就看不到一些共和党政客的缺点。如果你把自我形象设定为一个民主党人,那你也会看不到民主党政客的缺点。

有的时候,试图维持自我形象,让自己成为一个守规矩又有成就的人,反而让我们远离了曾经的壮志凌云。

我刚到纽约的时候,遇到了很多抱着改变世界理想的企业家。他们很有才华,但他们的想法却没有得到重视。也许因为还没有找到市场,也许因为没有筹到钱,或者是没有找到可靠的销售渠道。

这些理由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如果把聪明才智放在别的事情上,或许更有施展的舞台。

但这又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看了太多的故事,讲一个企业家如何反复尝试从不放弃:他们睡在沙发上、睡在车里、没有社交生活、拿事业和健康来冒险、不顾巨大的压力,最终在努力下实现梦想。


你的梦想又是什么?

这些奇闻异事充斥着商业新闻网站的头条,获得无数点击,但这并不一定代表世界上大多数的情况。也有很多人选择放弃,然后成功:

  • Airbnb的创始人放弃了最初出租气垫床床位的想法;

  • 迈克尔·乔丹放弃了篮球去打棒球,然后又放弃了棒球打篮球;

  • 杰瑞·宋飞放弃了几百万美金再拍一季《宋飞正传》的邀请;

  • 扎克伯格退学(哈佛)创立Facebook;


我们也不要忘记有些人不愿放弃然后输了个精光:

  • 某个坚持不被收购然后没钱了的企业家;

  • 某个永远不放弃像大学时代那样老去派对玩的男人;

  • 某个赢的时候不放弃**然后输光的女人;


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自我形象不是因为它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只是单纯因为“想”坚持的话,那我们就离失败不远了。

 

4. 人们低估了放弃

我们都听到过教人不要放弃的名言警句。“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等等。


但是很多情况下,放弃并不是软弱、错误或阻碍。虽然我们心理上会很抗拒,但放弃或许能带来很大的好处。鼓起勇气放弃坏的境遇,也许可以帮助你尝试新的开始。

正如埃里克·巴克尔在他的书《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中写道:“利用尝试与放弃作为权衡策略,去判断什么是值得坚持的。”

了解选择放弃之所以困难的原因之后,我希望你能不再害怕尝试新的东西,在对你最有利的时候选择放弃,然后迎来更好的机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