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发完一篇关于“独立思考”的文章,今天朋友圈就被“一元买画”的新闻刷了屏。
一开始所有人都在积极表达着自己的善意,直到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一旦网上出现一种一致性的行为和声音,不管它看上去是多么正确和有意义,过了不久就一定会出现反对的观点。仿佛在说:
你们都是**,被骗了。
我赞成任何事情都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带着思辨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我不赞成没有缘由和证据的怀疑。这不是明辨是非,而是在混淆视听。
法律上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谁主张,谁举证。
提出主张而没有举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而我们大多数时候,恰恰都是被这些没有举证,只有主张的观点蒙蔽了头脑,遮住了眼睛。
加上之前众多被曝光的“诈捐”事件,公众的情绪很容易再次被点燃,成为流言下的牺牲品。
还记得我在《有7亿人生活在一个**作的世界里》这篇文章里最后提到的两点吗?
1. 拒绝幸存者偏差
不要只听某一类人或群体的声音,以免先入为主。扩大你的信息采集样本量,不断改变信息搜集的渠道。越是听到观点一致的声音,越要寻找不同角度的见解。
针对“利用自闭症儿童募捐骗钱”的假设,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轻易怀疑。而是挖掘假设背后的逻辑证据支持。比如:
A. 是否有证据证明这次募捐活动最后的资金流向?可以是银行流水证明,可以是收据证明。而这些最好有国家公证处证明。
B. 是否有证据证明这次募捐活动的资金用途?并能出具详细的清单证明。
C. 是否有此次活动的主创人员出来作对质,自证自清?
D. 提出怀疑的人是否能拿出更多书面证据,证明其所说的“孩子们连10分之一都拿不到?”,“投资商是捞钱的。”?
D. 是否能公布投资方的聊天记录,证明此次活动背后另有玄机?并且这个聊天记录不是PS出来的。
如果上面的问题都有答案,我们再仔细分析也不迟。但是在这之前,警惕任何妄下决断的声明。
2.坚持MECE
面对任何问题,都要记住“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找到事物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把它们分别拆开,独立分析。
这样去思考,很容易分辨出谁在搅混水,谁在转移注意力。
针对“一元钱买画活动是否是赚眼球骗钱”这个论点,寻找所有可能的相关事实,包括但不仅限于:
A. 腾讯方面关于活动的官方说明;
B. 受助儿童的真实声音;
C.背后主要创作团队的说明;
D.资金用途的书面公示;
E. 提出“骗钱”说辞的一方出示更多的细节资料;
不要忌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心,也不要轻易地被人操作于股掌里。
旁听则暗,兼听则明。
以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