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难过的事,说出来让我们开心开心啊。”
一
凌晨5点40分,闹钟响了。北京南城的5点40分,天刚刚亮,微微凉。
我收拾好行李,匆忙赶去北京南站。早上7点的列车回上海,下午有滴滴的群面。
复兴号在铁轨上高速奔驰着,我看着车窗外划过的风景,迷迷糊糊,昏昏欲睡。
连续几天的奔波,我终于开始感觉到一阵阵疲惫袭来。我试图让自己放空再放空,只在脑海中留下与面试相关的内容。
想着想着,就不觉睡着了。
等一觉醒来,列车已经开了两个多小时,只剩下两个小时的准备时间。于是我打开便签,看着自己之前准备的关于滴滴专车事业群的所有内容:业务模式、司机端运营、乘客端运营、与快车事业群的差异、与神州专车的差异、自己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赶到了滴滴群面现场。大约等了一个小时之后,我和同组的小伙伴们领到了自己的序号,写标牌贴在胸前。
我是1号。
二
在这之前,我参加过三次群面,三次突围成功。这一次,虽然上场前依旧还是很有自信,但抽到1号的时候,心里还是有隐隐地不安:习惯后发制人的我现在很可能要第一个发言了,我该怎么说。
进场之后,我看到了面试题,跟我以往所经历的都完全不一样。
第一次群面,是一道辩论题目。
第二次群面,是一道五项选两项的题目。
第三次群面,是一道二选一的题目。
而这一次,是一个无比接近真实的运营策划的题目。
假如是你某个公司的负责人,现在针对中秋节、双十一、圣诞节要推出一个“三节合一”的活动,面向城市是北上广杭。我们要将合作的品牌做一个资源整合,给出具体的宣传标语,项目主题,目标人群和项目实施表。
15分钟自主思考,25分钟讨论加陈述,每人1分钟自我介绍,最后是面试官提问。
题目资料有厚厚的一打,包括一些很具体的从天猫商城上摘取的一些数据资料。
对我来说,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题目,而我又得第一个发言。(一般来说,在讨论阶段会按照序号依次先发言)
于是在前15分钟,我强迫自己高速思考,终于在时间快到的时候策划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方案。
等自由讨论阶段一到,我就率先发言了,准备先摆出自己的方案。(直到此时我依旧认为,1号应该就得第一个发言)
但是,我却忽略了一点。
三
在我们以往的面试题目中,往往是3分钟的审题时间,因为那些题目往往是主观的观点表达,没那么具体。所以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环节,每个人是有时间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
但是一个需要15分钟去写方案的题目,却要在25分钟内达成一致意见且完成展示,如果还是依次陈述,时间一定是不够的!
可惜啊,在那个时候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说的正起劲儿的时候,被队友给打断了。不得不说,他们做得是对的。我的经验主义害了我。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没有怎么再去说话了,我一直在想着,如何把自己已经做了的东西,去融入到现有的讨论中。但往往是这样生搬硬套,往往显得突兀。
所以我的数次发言,并没有对整个的话题推进产生实质性的作用。我之前在《我是如何闯过京东校招群面的?》这篇文章里这样写过:
在我看来,面试官在群面中考察每个人的点可能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1、 你有没有在短时间的讨论中找准自己的位子。
2、 你有没有促进整个话题向前有实质性的进展。
而在这次群面里,我两个都没有做到。有那么几分钟,我迷失在了话题的讨论中,再加上一阵阵疲惫感袭来,脑袋已经转不动了。
当然,我也做过一系列挣扎:
我试图去说明我以前有过类似的实战经历,知道该如何规划整个流程,以争取承担一部分任务的机会;
我试图去对别人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以表现出我是一个良好的团队成员;
我也试图去对我们忽略的点做出提醒,以表现出我思维的缜密;
但这一切努力都太迟了太迟了,以至于——
我们小组最后没有给出完整的口头报告展示,时间就到了。
这是最致命的:群面的第一规则,就是小组要一起给出完整的成果展现。如果这个任务失败了,其他一切都是徒劳。
到了这个时候,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后来的自我介绍环节和面试官提问环节,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唯一让我惊讶的是,面试官对一个有着数据分析背景的男生很有兴趣,一直在问相关的问题。
我这才发现,我面的是滴滴品质出行的运营管培生,而我还在用产品经理那一套在答题。
“呵呵,如果跪了那可真不冤”,我心里对自己说。
面试完,赶着地铁,拖着行李箱,回家了。睡一觉,晚上7点继续做完了百度的笔试。
凌晨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一直在想,如果下午有机会,我该怎么做得更好。忽然手机一亮,收到邮件。滴滴发来的,拒信。
嗯,不冤。
这反而让我可以更冷静的去思考,在这次失败中,我能够看到一些什么,总结出一些什么。
我得知道,我为什么会失败。
我想,自己犯了这四个错误吧:
1. 疲劳应战。
2. 没有做好第一个发言的准备。
3. 没有重点展现岗位所要求的能力。
4. 企图凭借能力背景来抢不适合自己的角色。
说说心里话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不断地去接受失败的过程。可能在出发之前,我们信心满满,看着自己漂亮的简历,觉得一切可以搞定。
当我们选定了目标公司,开始找内推,开始网申,开始笔试之后,情况开始慢慢变了。我们渐渐在等待,在焦虑,在无奈地面对着各种不确定性。
我在武汉面试京东的时候,听到一起面试的一个男生说:大老远跑来一趟,面试半个小时,然后又匆匆赶回去。其实最怕的就是……对于他们来说,自己就像没有来过一样。
听到那句话的时候,是可以感觉到的,扎心。
可能更加扎心的是,你所焦虑的不确定性终于被打破了,你收到了一个个确定的结果——一封封确定的拒信。
为什么我会挂掉?
为什么那个人可以进?
我和面试官明明聊得很好啊?
所有的问题我也都回答得很好啊?
怀疑,怀疑,不断地怀疑。但现实就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不断地去接受失败的过程。
心理学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也倾向于将失败归结于外部的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昨天群面失败后,我也这么安慰过自己:我应该是太累了,我抽到的序号不好,我的组员们思路太乱,面试官考核的点跟我擅长的不符合……
但冷静一天之后,我相信:我之所以群面会失败,真的是因为我有些地方没有做好。
而你为什么会收到一封封拒信,也真的是因为你有些地方没有做好:也许是没有选择合适的岗位,也许是没有准备好,也许是没有发挥好。
总之,要挂,也得挂的明白。
按计划,文章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可是刚刚忽然收到了邮件,准备了很久,也奔波了很久的京东产品管培生,挂了。倒在了终面。
我试着去分析我是不是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
我是不是投错了项目?没有啊,选择的是我热爱的产品岗。
我是不是没有准备好?没有啊,都进终面了。
我是不是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啊,该展示的都展示了。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结果,不算是失败。这不是阿Q式的自我麻痹,而是经历了这一路之后,内心最真实的回响。
有时候,我尽力了,是对自己的安慰。
但这一次,我尽力了,是,我真的尽力了。
还有一个小插曲,京东产品管培生的终面,是要求按照他们的模板准备ppt的,其中有一页内容,是每个人的职业规划。
我之前有想过,要不要按照我在京东可能发生的故事,去假想一个职业规划说给他们听。那样,他们是不是更会觉得,我是他们想要的人。
后来,我放弃了。
记得杜兰特在总决赛面对詹姆斯投出那记绝杀之后,说,我的一生都在为这个时刻准备着。
那天,坐上北京地铁亦庄线,看着目的地一站一站地靠近时,忽然想到了杜兰特和他说的那句话。
其实,从网申,到笔试,到远赴武汉的面试,到等了九个小时电话的复试,到最后来到总部的终面。这大半个月来,我也一直在为这个时刻准备着——
在一个来之不易的舞台上,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和我对未来的信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