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进入到10月份的秋招往往呈现出与9月份不一样的状态。


在9月的时候,我们网申,笔试,面试,什么都是新鲜的。但进入10月份之后,如果你有offer在手,那么你就能更加放心地去冲击心仪的公司。如果还没有拿到offer,也许你会更加紧张,因为真的,面一个少一个了。

 

但相比于9月的你,现在的你可能有了成熟的简历,有了对自己实习经历的清晰认知,有了对于一个套路问题的固定回答,也有了一些临场反应的经典案例。

 

但也有一些东西可能你一直比较心悸,例如——

 

如何应对面试官突然抛来的问题?

 

这一次,我将结合自己在美团点评面试中的两个案例,来与大家分享我总结出来的一些还算不错的方法。


二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我所说的突然抛来的问题,是指内容上的突然性——例如,是你之前完全没有准备过的问题,或者之前毫无了解的问题,或者,完全没有想到过的问题——而并不是,感觉上的突然性。例如,面试官突然转移话题问我,怎么看待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拜托,这种问题早就应该准备好的)

 

所以,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突然袭击,我们肯定会经历如下几个心里状态变化:懵逼,试着理解,记忆搜寻,好像明白点了,终于联系起来了,让我想想,嗯差不多了。

 

当然也可能是:懵逼,懵逼,持续懵逼,胡言乱语,啊?我刚刚说了啥?

 

为了让你能够在几秒钟的时间里从懵到明白,我觉得,有几种思考方式你是可以提前记在心里的。


说的俗一点,他们是一种答题套路,就像当年考试中我们经常用的那样。说的虚一点,他们是一些事物本质的共集,掌握了这几种思考方式,也许,你能更快地看透一些问题的内在实质。

 

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上菜吧。

 

我推荐的这几种思考方式,其实是属于一种大的思维方式:“需求-模型”思维。

 

说的明白一点:面试官会突然问我们问题,一定是考察能力胜过标准答案,他们问的问题,一定大概率上是我们措手不及的,他们想要看的,就是我们在这种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路径。

 

说的更明白一点:他们关注过程胜过结果。

 

那么这跟“需求-模型”思维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我们需要给这个过程一个导向,再用已有的成熟的模型去填充这个过程。

 

举一个例子吧。在美团点评的第一轮面试(单面)中,当面试快要结束时,面试官突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现在你要从中山公园去虹桥火车站赶车,你还有40分钟的时间,那么这一路你该如何规划?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真的是愣住了,不是因为它有多难,而是:我觉得从中山公园到虹桥火车站40分钟应该够了啊!

 

之后,我就在时间到底够不够这个问题上纠结了一会儿,后来发现,不对劲!不对劲的地方就在于,我没有搞清楚面试官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什么?

 

所以,弄明白面试官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你在回答之后要思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这之后的第二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就是确定标准。标准就是导向,也即我们如何去判断自己的答案是不是合格的。

 

摸清意图+确定标准,是我们在“需求”阶段应该要做的两件事。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当面试官问完我这个问题之后,我在时间到底够不够这个问题上纠结了片刻。当发现不对劲之后,我立刻确定,面试官要考察的,是我在流程规划中的细节把控能力。

 

怎么判断出来的?坐地铁去火车站赶车,在流程上并不复杂:买地铁卡,刷卡进站,上车,下车,进火车站,安检,取票,乘车。

 

但敏感的地方在于,时间只有40分钟,是一个快一点来得及,慢一点又来不及的节点。所以,因为这个敏感的元素,一个并不复杂的流程中的细节把控就变得额外重要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要确定的标准也就很容易了,那就是整个流程中对于突发情况的预备情况。

 

最终,我的回答也就慢慢成型了:

1、在中山公园查看各种交通方式(主要是地铁和打车)的预估时间,在时间都满足的情况下选择地铁,因为更保险。

2、在地铁上查看高铁实时信息,看看是否有延误等情况发生。

3、确定所要乘坐的列车是否可以刷二代身份证,因为取票与否所带来的时间耗费是很大的。

4、提前想好火车站安检插队时的理由,没办法,时间不够,脸皮要厚。

5、如果不能刷身份证,那么进站之后立刻取票,同样想好取票插队时的理由。

6、如果可以刷身份证,进站之后立刻找大屏幕,确定检票口。

 

当时因为时间仓促,大概就按照整个的流程,着重将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强调了出来。


后来在与面试官的讨论中,他说,确实想要考察的是我对细节的抓取能力,尤其是能不能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这点,有点出乎了他的意料。

 

于是,我就顺利地进入了美团点评的第二轮面试。(总监面)

 


在总监面中,我同样遇到了面试官突然抛来的这么一道题:

 

在大众点评的平台上,有超过很大一部分用户是单身用户。如果点评想要基于这些用户打造一个约饭的平台,作为产品经理,你会怎么去规划整个项目。

 

听起来很难对不对?我当时也是这么感觉。但不同的是,我在开始思考之前做了两件事:1,评估整个答案解答需要的时间。2,将面试官带入问题,确定考察标准。

 

当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回答之后,我问面试官,能不能给一点时间思考,她说,没问题。

 

于是,我从书包里拿出了纸笔。(所以单面的时候一定要随身带纸笔,面试官可不保证一定有这两个玩意儿)

 

接着,我问面试官,能不能再明确一下项目目标。面试官人很好,说了两点: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吃”之外的品类教育。

 

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面试官啥都不说,那你自己也应该首先去确定一个标准。

 

明确了这两点,我便开始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写写画画:逻辑线路,细节要点,简单交互,想到什么都写上。你写的,你画的,你的肢体语言,面试官都会看在眼里的。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答案吧。(因为时间过去蛮久了,答案细节不太记得清楚了)

 

首先,我得确定这个平台是围绕人来做,还是门店来做。是约好人再去找店,还是围绕店去约人。

 

接着,我重点分析了为什么围绕人来做行不通。大体从陌生人-陌生人,陌生人-熟人,陌生人-熟人-陌生人这三种关系模型上去讨论,从而验证出这种思路的不可行。

 

再接着,确定了围绕门店来做之后,我讨论了该如何围绕门店去拉动用户活跃度(标准始终不能忘)。大致就是围绕点评上的高分高评价餐厅,重点打造餐厅IP,围绕IP去策划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等等。

 

最后,以吃饭这件事为中心,我去展开了它的上下游关系,例如预定,例如打车,例如餐后活动等等,基于LBS来推送一些其他品类服务,实现特定场景下合适的品类教育。

 

当然,我的答案不一定全,但是我很满意。它是比较有逻辑的,同时也是直接针对所要完成的目标的,小而美。

 

通过这两个案例,你可以看出,在“需求”阶段去摸清意图和确定标准,是多么重要。

 


哪位会问了,你说了这么久的“需求”,那“模型”阶段呢?

 

其实,这正是我迟迟不敢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对于我所归纳的这些模型,在我身上,并没有很恰当的运用他们的例子。

 

但是,在我平时逛论坛,与别人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模型”,确实又都是我经常用到的。今天,我就把它们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没有具体案例,还请大家见谅。

 

模型一:开源节流模型。

应用场景:收益类问题。

问题实例:某某电商产品收益不佳,出现亏损。作为负责人,请你谈谈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模型应用范例——

开源措施,分析产品是否触达到了核心消费群体,分析产品的卖点是否有完全被消费者get,分析产品是否有其他卖点可以挖掘等等。

节流措施:是不是有不必要的广告投放,商品供应链是否需要优化,商品质量问题带来的损耗是否可以优化等等。

 

模型二:线上线下模型。

应用场景:模式类问题。

问题实例:假使学校有个创业团队要在校园里开一个咖啡店,你将如何帮助他规划前期营销模式。


模型应用范例——

总目标:尽快在学生群体中打开知名度。

线上:主要负责品牌宣传。包括直接面向学生用户端的宣传,以及与学校其他有影响力的平台合作导量。当然线上宣传的核心在于品牌本身要足够突出,有差异化,有吸引力。

线下:打造良好体验,将品牌核心影响力融入到线下的运营当中。例如室内设计、物品摆放、周边产品的设计等等。线下体验需要与品牌调性保持高度一致。

 

模型三:上游下游模型。

应用场景:节点类问题。

问题实例:我运营着一个健身房,线上宣传效果不佳,我该怎么办。


模型应用范例——

将任何一个企业作为一个节点去考虑,它总会有自己的上下游相关产业。健身房也不例外:它的上游产业,可是那些健身自媒体大号;它的下游产业,可以是那些运动康复平台和健身补给品电商平台。

对于消费者来说,健身房只是一个节点,健身前和健身后要做的事情,花的时间,往往可能比健身更多。所以,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去吸引上下游产业的合作,是一个可能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思路之一。

 

好了,暂时只能想到三个啦,相信你好好消化,仔细琢磨,定会有顿悟之感哈哈哈哈哈~

 


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吧:如何应对面试官突然抛来的问题?

 

当面试官突然问你一个问题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关注过程胜过结果,而我们要做的,是给这个过程一个导向,再沿着正确的方向填充它。

 

因此,我推荐了一种“需求-模型”思维方式。

 

在需求阶段,我们要做好两件事:摸清意图+确定标准。

 

而在模型阶段,我强烈推荐三种经典模型:开源节流模型,线上线下模型,上游下游模型。

 

当然,我的经验也是很有限很有限的,面试中的奥秘,确实说不尽道不完。我只是尽自己所能,将自己知道的,学习到的,以你们还比较能接受的方式说给你们听。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获,有所应用,有所成长!

 

 

说个后话吧:

在美团点评总监面中,面试官突然提出的那个问题是整场面试的最后一个问题。当我回答完之后,她跟我说,面试差不多就到这里了,你在这里等一会,我去叫HR过来。不赶巧,那天HR出差了,后来HR远程电话面试了我,算是第三面吧,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很简短。再然后,我收到美团点评的短信,我拿到offer了。

 

我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跟我回答好了那个问题有关。


(如果觉得好,欢迎扫码关注)

(如果觉得有用,那就扫码打个赏呗)



注:文中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