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
西周末年,周厉王残暴肆虐,骄奢**。整个国家在他的治理下百业凋零,民不聊生。
2000多年前,没有微博和公众号。民众们只能纷纷在私底下议论和指责厉王的**。
此时,有一位叫召公的大臣,屡次进谏厉王,劝阻他不要这样。厉王不但不听,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
“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我会严惩这些刁民。”
巫师于是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这批人经常借机敲诈勒索,谁要是不听,他们就诬告你谋反。厉王听信了巫师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
一时间,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没有人胆敢再议论朝政。人们连在街上遇到熟人亲戚,也只能互相用眼睛对视一下,然后匆匆走过。大家生怕说错一句话,就引来杀身之祸。
周厉王很是得意,于是对召公说:
“看,现在没有人敢说我坏话了吧。”
召公对厉王说:
“民众对您的怨恨就像水,只能疏导,不能堵塞呀。百姓们的嘴虽然被勉强堵住了,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这正如同把河水堵住,一旦决堤,伤人更多。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应该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理民众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厉法,堵塞言路,不是更危险吗?”
然而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更加残酷地实行**。
三年后,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闻风而逃,最后流亡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才停下来。
这就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成语的典故。
这个故事出自《国语》,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地位和《资治通鉴》不相上下,后来常常作为鉴古通今的文学典藏。
那时语文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不能忘记老祖宗的本。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