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一个经常疯狂买课的朋友,为啥你那么信任那些讲师啊?朋友一脸诧异的表情看着我:因为他成功了啊!

这话好像很对哦,可是反过来,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成功人士的经验都对吗?

 

岁末年初,互联网圈又开始盛行赶场子、听讲座了,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大佬们讲的不外乎就是对未来的 3 个趋势预判,流量暴增的 5 个技巧,个人 IP 打造 的 6 个策略。只要演讲或分享的人挂着成功的 title ,那么似乎他讲的一切都会有人买单。

社会心理学把人类这种迷信成功经验的倾向叫做结果偏见。由于一个人、一个现象的成功,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肯定行为主体做过的所有行为,进而效仿所谓的成功准则行事。按照刘润老师的说法:

 

“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认为他过去所有行为都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经验,很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01 如何看清结果偏见?

结果偏见几乎是人的一种天性使然。但成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包含了努力、运气、能力、天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个案的成功并不具备普遍意义。而且有时因为身在现象之中,成功的真正原因倒不一定是成功者所总结出的,而恰恰可能是他不以为然的地方。这恰恰是人们过分信赖成功经验时所不能看清的道理。

就像曾经红极一时的乐视,当年疯狂融资是因为他们极力鼓吹的“生态化反”,后来全线崩盘也是因为他们沉迷其中的“生态化反”。

为了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我们有必要对成功经验加以审慎地判断,无论是商业案例的成功、成功人士亲口讲述的经验,还是被写入畅销书的所谓理论。

 

1)审慎看待成功人士的经验

成功人士的经验,往往因为其所处的格局和利益关系,他们讲述的成功经验更多意义上像是一次品牌公关。

比如,市面上关于阿里和马云成功的经验总结俯拾即是,比如在创业邦的一篇采访总结稿《马云取得成功的 7 种方式》中,马云把阿里巴巴的成功归因于以下 7 点:

① 多次失败后仍然不放弃。

② 用颠覆传统的方式学习新技能。

③ 他相信信任重于一切。

④ 他承担起了领导者的责任。

⑤ 即使被称为疯子,他依然继续前行。

⑥ 他相信平衡是美德。

⑦ 他雇佣了许多女性员工。

 

作为一个成功者,马云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很有道理,最后一句在网络舆论上也很讨巧,甚得女权主义者的欢心。但是,我们不妨反问两点:

其一,马云真的是靠上述 7 点做大了阿里巴巴吗?

其二,如果我们把上面 7 点都照做一遍,可以取得成功吗?结果是颇值得怀疑的。

大到马云,小到公司的月度销售冠军,他们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都是不一定有益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形势的判断也并不一定十拿九稳。研究表明,成功人士的预言命中率和普通人的相差无几。

当年包括马云、李国庆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大佬都不看好甚至看不起京东自建物流,现如今这成了京东最重要的杀手锏。而且京东还率先突破预期盈利了,2017 年京东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为 3.56 亿人民币。

 

2)审慎看待畅销书的成功法则

如果说成功人士的经验不一定奏效,那么如果是写入管理学书籍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呢?结论是依然值得怀疑。

如果在管理学畅销书中介绍的成功案例,只是从宏观层面分析成功的表象,而掩藏了他们曾遭遇的挫折,或者对他们背后的具体商业措施轻描淡写,那么,据此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不一定靠谱的,特别是在其中还掺杂着成功学鸡汤的时候。

 

比如管理学畅销书《基业长青》,这本管理学书籍一经出版就迎来了学术界的鄙夷。在此之前,另一本管理学经典畅销书《追求卓越》已经被爆出捏造数据以符合结论需要的丑闻。

似乎是为了避嫌,《基业长青》的作者,被媒体封为管理学大师,但实际身份只是麦肯锡职员的吉姆·柯林斯,特意挑选了所在行业正在蒸蒸日上的企业进行分析。这些所谓的模范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只能作为谈资和参考,而很难作为行为的指导。

正如真正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这样反讽《追求卓越》这类管理学畅销书的价值:

“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回在枕头下,然后一切都会完成。”

 

02 如何克服结果偏见呢?

到此我们发现,成功现象、成功人士的经验,甚至管理学畅销书归纳的成功“理论”,都不能盲从盲信。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干脆闭目塞听,拒绝一切成功人士的言论了呢?

答案肯定也不是。他们既然能成功,肯定还是有可学习之处的。作为运营人,在听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克制跟风抄袭行为。在复盘成功经验时,运用演绎法来重新看问题,克服结果偏见。

 

1) 梳理目标、结果与手段。对方当初制定的目标是什么?最后达成的结果是什么?在过程中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手段?把这些都清晰地梳理下来。

2) 看手段与目标、结果是否匹配。检查手段与目标、结果是否唯一对应,这样才能辨识出对方的成功方案是不是真的有效。同时也能检验,所谓的成功到底包含了多少运气的成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做到这两步已经够用了,如果想要更深入一点,那么可以采用第三个方法。

3) 重新推演,完善方案。按照对方所述的结论,重新推演一遍具备哪些方面才能达到效果,进而验证对方的方法是否可取,以及是否还有需要补充或完善的地方。

比如在某次新媒体的分享会中,针对某位大咖分享的如何打造 10W+ 爆款的经验,就可以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步,列出如下表格,按照对方所述的话语清晰地梳理出目标、手段和结果。

第二步,比较手段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匹配度,发现所采取的 3 个手段确实能帮助他达成 10W+ 的目标。

第三步,重新推理,为了做到 10W+ 需要做到哪些方面,进而发现仅仅具备这 3 个手段是不够的,还存在一些其它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比如内容的润饰技巧、有平台转载、配合有内容分发渠道等等。

或者发现你负责的公众号调性不同他的,可能并不依赖于采访资源,而依赖于内容资源的收集与整合,这时你再盲目迷信选题、采访和互推,就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基于此,在自己的公众号运营中,你就不会陷入结果偏见,迷信甚至照搬大咖所述的经验了。

 

下一次看到成功经验,头脑中涌现出效仿冲动时,你不妨先冷静地想一想该不该做。如果做,从哪里做一些改进?如果不做,你该怎么说服自己?理解了结果偏见,在 2018 年,希望你的决策能更加理性。

作者:猫金酱

来源:运营研究社(ID:U_quan)
本文为作者授权微推客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