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的焦虑
每个岗位都需要知识积累,产品经理岗位尤其需要。
但是,很多人面对爆炸的知识信息不知道从何学起,学到什么程度,哪些有价值。所以我决定分享一下体系化知识、提升自我的方法论。
我的方法论基点在于:
「碎片化学习要搭配框架化思考来让知识相互作用,从而搭建专属的知识体系」
我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碎片化的,只不过粒度不同。
比如一篇讲UI设计的公众号文章可能是一颗鹅卵石,而一本写UI设计的书可能是一块巨型顽石,如果没有框架,是造不成摩天大楼的。他们都属于同一知识体系,但是对于所属的整体领域来说,都是片面的、视角化的。
所以其实我们日常没有章法的学习,其实是碎片化学习,是需要框架来做补充的。
碎片化学习的优势就在于便捷,但如果不能框架化消化整理、复盘总结,就会暴露弊端,知识不成体系,知识点之间不能相互作用,读了万卷书,却好像丢了很多知识点没有学到。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明明有很多书的情况下,还需要关注各种大牛,看他人的总结。这就是框架和总结的力量,他们的文章哪怕没有新增的知识点,但是通过联想、思考,也可以互相作用出更大的价值。
知识体系地图方法论
我的方法就是为自己绘制一份产品经理知识体系地图,类似于RPG游戏的技能书、站点地图一样,把我们认知领域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在学习的时候参考总结,让知识体系化积累起来。
首先,初版的产品经理地图一个是一维的,我们需要把知识体系按照MECE原则来划分一下。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MECE原则,这个分析方法对任何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缩写,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所谓的不遗漏、不重叠指在将某个整体(不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概念性的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Mutually Exclusive)
(2)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是麦肯锡思维过程的一条基本准则。 “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 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举例来说,比如人类这个集合按照MECE原则分类,是不能分成【男人】和【小孩】的,因为【小男孩】的存在,导致了两者存在交际,没有相互独立。同时,部分【女性】群体也没有被列举出来,所以也不满足完全穷尽。
MECE是好的思考框架的基础,做MECE之前要确定目的,比如我们分析个人信息的时候,就要选择分为【男人】和【女人】,同时也要确定范围角度,比如身高【175以上】和【175以下】,至于不在个人信息范围的【喜欢吃黄瓜】和【不喜欢吃黄瓜】就可以放下,因为会导致数据冗余。
所以MECE其实是在确定目的、范围前提下的一张张拼图,每块既不相同,又能拼成完整的一幅图。
所以根据MECE原则,我的产品经理地图被分为了如下几个类别,这其实严格意义上不属于MECE的,因为知识之间的耦合度太多,拆得太细就更加难以看出形状。所以实际上我们是以MECE原则为出发点,参考市面上的知识体系分类方法,给出了金字塔原理下的知识体系。
接下来就是继续细分,这里可以参考产品经理工作流程,其实可以顺利地按时间线把可能涉及到的点全部列出来。这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想发展的方向来做,比如想专攻前端的产品经理,就可以把交互视觉上多分细致一些。
细分之后就是完善。我按照我读过的文章在每个类别下面初步完善了一下。这样我就完成了对于我当前知识体系的梳理。
后续如何使用
首先我会对这份地图进行多维化处理,比如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来打分,针对内部的各个细项来定重要性。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标签化,标签化意味着归档和存储。我会在印象笔记内把每个相关知识文章打上标签,从而在检索和复盘的时候,可以看到所有的相关内容,而不是大海捞针去翻文章,打乱了自己的思绪。
所以这份地图是一个目标、一个蓝图、也是一个总结框架,可以方便我们量化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积累提升的效果。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份地图不尽相同。知识体系不一样、岗位不一样、兴趣特长不一样,都会导致划分和内容的区别,这也是我所推崇的。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再互相分享碰撞,从而获得新的体系化知识,这才是学生时代制式化学习、业余时间碎片化学习所不能给我们的。
自成体系再对撞,一定好过迷茫游弋。
希望大家都能搭建起自己的思考、知识框架,让每个知识都有归宿。
以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