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没看过的人不必找了,文章已经被封。大意讲的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高考状元,大学期间辛苦打工为妹妹攒学费,经历了一系列人间的波折,最后不幸胃癌去世。而他去世时,还差4个月满25岁。

文章被封之前我完整读过。“寒门”,“状元”,“焦虑”,“胃癌去世”,“理想主义”,文中透露出的每一个关键词都精准踩在当今社会的痛点问题上,它本质是一篇精心策划的“产品”(没错,我把它叫产品),外面却打着理想主义的大旗。

同时,故事用大量看似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强调它的真实性,而这种过分的细节描写,反而暴露了它的刻意为之。

果不其然,文章爆红之后,其中的逻辑漏洞被网友们一个个挖了出来。比如:

1. 文中说去世的死者,在2013年喜欢看的网剧,实际上2014年才播出;

2. 文中配图的学校有人查出来在2011年还没建好,但作者却放出来说是2011年拍摄;

3. 文中说死者是高考状元,但有人根据文中的种种线索来查阅资料,发现查无此人;

然而杜撰还是其次,我不喜欢这篇文章最大的原因是矫情。

特别地矫情。一点破事就写得满城风雨的那种虚伪的矫情。

死者的经历是否真实先不谈,作者不止一次在文中提到,自己刚毕业不久,就面临社会的重重挑战,小心翼翼游走在各种明暗规则之间,承受生活的重担。

可另一面,她又把自己塑造成依然努力向上的大好青年,用超出自己年龄的成熟来给自己不断加戏,仿佛在说:

“虽然我这么努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同龄人,可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精明、市侩和算计,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此时我脑海里只有一个画面:

一个毕业不过两年的丫头片子,故作成熟地来跟你说经济发展,社会规则,人生意义,可言语文字又显得那么矫揉造作,稚嫩无比,最后还不忘惺惺作态地在一番自我厌恶中完成理想的升华。

这才是它最恶心的地方。

文章通篇都用一种看似无可奈何实则处处挑起矛盾的调子,大肆渲染这种欲说还休的炫耀,让人看了既可恶又同情,既想打她又不忍下手。

因为此刻她正无辜地望着你,深情说道:

“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我是被逼无奈才同流合污。”

呵呵,还真是个小**.

作者写到自己和投资人在居酒屋里见面,是这么写的:

“我约了他,对方是个40多岁的投行圈大佬,戴着劳力士的绿水鬼,说话三句一个VC、五句一个PE。”

“我坐在他对面,穿着低胸的衣服,露出若隐若现的乳沟…语气里还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娇嗔与恭维,不多不少,要让坐在我对面的人觉得刚刚好。”

姑娘,说真的,这文字写出来我都能想出你是怎么去取材的。

参加几个骗钱的创业者大会,学几个新鲜的英文词汇,然后道听途说一些小道八卦,再模仿小时代里的浮夸文风,最后拼拼凑凑添油加醋一番,一个油腻猥琐的中年男人和一个精于心计小心翼翼的年轻女孩就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我同学阿里两年升P7”,“他像个在接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小女孩啊,你真的是很要事情。

但编故事也要讲基本法。你如果不能做到思维缜密,熟练掌握MECE原则,每一条剧情线都逻辑自洽滴水不漏,那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

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去查的你知不知道?

《寒门状元之死》最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方,是把一篇杜撰创作文硬生生掰扯成纪实新闻的调调,只因为作者知道“真实故事更容易被转发,更打动人”。

这让我想到两年前的“罗一笑”事件。现在连人血馒头是不是真的都不重要了。

据说写这文章的是咪蒙那个月薪5万的助理。这个叫杨乐多的小姑娘真是完美继承了主子“不做了解就瞎编乱写”的作风。

咪蒙过去推出那扯犊子的“教你月薪5万”职场课时我就说过,任何一个行业你要做到月薪5万,不深入理解行业的商业模式和业务链条,根本不可能。你顶多去教人写公众号赚广告钱。

除此之外,请别误人子弟。

特别是一些专业程度高的领域,哪怕仔细调查一下,多观察投资人是怎么和人聊天的,怎么去判断创业者是不是靠谱的,你就知道该不该这么写。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深刻的道理浅显化,矛盾的故事情绪化,这就是咪蒙系文章的三板斧。

看到朋友圈里乌央乌央转发这篇文章的人,配上那句“希望你也用力活过”,我就尴尬不已。

对此,京东的CMO徐雷的评论一针见血:

用力活过的前提是用脑子活过,还是多读读书吧先。

我本来以为一个咪蒙就够可怕了,没想到现在大有”批量生产“之势。

比起老师傅动不动就脏话乱飞,敏感词乱写,价值观各种扭曲而在被封杀的边缘疯狂试探,这个弟子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她懂得小心翼翼,懂得绵里藏针,懂得利用人类最普世的情感再扯上一张名为“梦想”的皮。

可这年头,梦想、初心和情怀都要被滥用成贬义词了。求求你多一点实际,少一点矫情。

这世间最怕我跟你扣细节想要脚踏实地,你却跟我大谈虚无的理想主义。

这篇文章被封后,创作团队迅速出炉了一篇回应声明,变相承认故事确有编造。我啥都不说,只针对最后这段:

逻辑上有个典型错误叫“合成谬误”。简单来说,就是从微观上看是对的东西,在宏观上看却不一定正确。

“救人”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你不用去“恶心人”。

以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