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过几年的小孩子,可能会以为短信从来都是收验证码和系统通知的工具而已。

2

不少增长黑客着重强调方法论和技巧,看曲线看数据,绝口不提用户认知和行业特征,这种套路跟早期说做产品要“极简”和“用户至上”一样,真实场景下有无数种不同解释,这就没有意义了。

打个谁都能懂的比方,任务体系在司机群体里奏效,有好的增长曲线和ROI不代表就能复用到乘客群体。对于司机来说收工前多接一两单成本不高,乐于接受;对乘客来说若是出行需求固定,没人会闲来无事多打几次车的,心智习惯都难以改变。同样的任务体系,用在生活服务、教育、娱乐,差异巨大;用在B端和C端,也各不相同。不熟悉用户,不熟悉行业,增长黑客也做不了增长。

3

2009年的李志说:我一直在防止,防止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人,防止自己被人做成一个商品,防止到最后让自己很累。

现在的李志说:(那时候)我就觉得不想变成商品啊,怕自己做不了主,做违背意愿的事。但我们这个行业,最后都是变成了商品。那个时候把自己所谓的决定权看得太重了,其实现在看来,你追求的不是自由,就是随心所欲,就是瞎来,这是耍流氓的一种。

4

建议年轻产品经理还是要多关注龙神的解释,多关注落地的部分(以及强调善良的价值观)。不要自己听风就是雨,去试图把几个关键词当成圣经去指导自己工作。自行解释,会死的很惨。

5

5G带来的变化可能会远超简单的“手机上网比以前更快了”。比如,有线宽带会不会被颠覆?智能设备未来会不会都配有SIM卡?真正的物联网时代会不会到来?

6

知乎出现莆田系医院的广告,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吧。

7

回顾过去六年。最开始一两年,言产品必提体验;之后两年,言产品必提数据;最近两年,言产品必提价值。

8

组织能力不是管人,也不是自己很吊什么事儿都能搞定,而是清楚哪些事儿该自己做、哪些不该自己做,以及该去找谁来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管理不是各干各的,既要赋能给别人,也要让别人给自己赋能。

9

产品经理无脑黑三段式:“他做了什么成功产品吗?”,“就算做了一个,他还做了别的成功产品吗?”,“就算有这几个,他难道就不会是运气好吗?”

从张小龙到身边的应届生,全部适用。

10

认知事物的成长都是从定性到定量。

判断一个产品界面好不好看很简单,到底有多好看、对用户有多大价值,就变难了;判断一个用户有没有某个需求很简单,到底用户最需要什么、需要到什么程度,就很难。

越复杂的场景、越复杂的产品,都面临太多在限制条件下定量的判断,这是产品决策的核心价值。

11

朋友huiter总结的产品书单,他说的很认同:有很多书,读的时候需要有相匹配的经历。如果第一次读没什么收获,可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

12

未来图像合成技术成熟,电影电视剧也必然支持角色换头播放,类似游戏里玩家可以捏脸。不想看吴京?把脸换成刘德华也可以。

演员可能都会变成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演员,长什么样,没那么重要了。

13

Netflix文化中,价值观的九项标准是: Judgement(判断力),Communication(沟通力),Impact(影响力),Curiosity(好奇心),Innovation(创新),Courage(勇气),Passion(热情),Honesty(诚实),Selflessness(无私)。

其中前七项也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价值观标准。

14

批评一个人代表的是指出“他能做得比现在好”,但不代表“我能做得比他好”。这是两码事,太多人都自负到以为会批评就是有能力了。

15

如果只给想做产品经理的大学生一条建议的话,就是:一定要早实习、多实习。

16

关于人类行动的首先被认识到的真理是,行动只能由个人实施者来完成。只有个人具有目的,并能付诸行动以达到目的。并不存在所谓团体、集体或者国家的目的和行动,因其不能由各种各样的人各自行动所产生。

穆雷·罗斯巴德 《人、经济与国家》

17

今天整理了来滴滴后得到的俞老师的分享和教诲,以下是对我认知提升帮助极大的一些话,也分享给大家。

18

个人能力对于产品经理的价值来说只是一小部分,是否在正确的位置、是否有好的机会、是否真的有产出,受很多因素影响;而某些方法论、思维能力,包括一些个人素质甚至性格,都也只是个人能力的一小部分,综合能力受太多因素影响。

所以最终看产品经理的成败,不要以为就是因为学会了需求分析或者掌握了什么互联网思维,这都是幸存者偏差。

19

价格随价值波动,人的市场价、级别和公信度也随人的实际价值波动,短期外部评价不重要,长期要看内在成长。

20

一个产品(包括设计者)的成长真的是要经历岁月洗礼的。做出无数成功或失败产品的苹果和乔布斯,有对电脑和移动设备用户及市场深入的理解,才能做出牛逼的智能手机。

硬件的巨大成功反而造成了软件体验的懈怠,许多地方没有在迭代中认真成长。App Store 在 Today 出现前简直是个实习生作品,怎么找订阅记录居然要去查百度经验;iTunes 更是堪比 Windows 软件的劣质产品,仅次于四大银行的客户端了。

要是没有硬件成功,只做一些小应用,苹果真的不能打。

21

黄铮说只做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不做中期规划(3-5年),跟我的想法完全一致。

外部环境等约束条件随时变化,中期规划没有意义,还是要看短期的机缘。长期规划也还是要有,在每次短期决策时考虑到长期因素。

我经常跟朋友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你在植被茂密的树林(复杂的外部因素)里,能做选择的只有面前岔路口的方向(短期规划),但同时也要想清楚要去北边还是南边的城堡(长期规划),虽然看不到现在选的路要怎么拐才能到城堡(中期规划)。

22

怎么入门产品经理?

别看书,别看微博,别刷知乎,先老老实实去做些产品的工作。

产品是实践工作,纯理论学习效果几乎为0,甚至能走火入魔。(自己脱离实际项目写竞品分析和虚拟的功能文档,也是纯理论学习)

见过的赵括太多了。没有工作机会,可以暂时先不入行,比如做运营或技术。

23

无知者无畏。据说当年卓别林致信爱因斯坦,说特别羡慕他。虽然都是行业顶尖专家,但不懂物理的很少评论物理学家,不懂电影的却都以为人人都能是电影学者。

产品在互联网岗位里也是如此。一个技术专家或大佬到公司待几年,外行不太敢随便评价;一个产品专家或大佬在公司待几年,人人都敢说一句:他做了微信抖音这样的产品出来吗?我看这界面也没太大变化啊?

24

各国政府从来不保护“点子”或者“商业模式”,否则反而是抑制创新,因为它们本身无法被明确定义。如果“点子”受保护,我们用不上饿了么美团,也用不上微信淘宝,甚至用不上即刻。可能我们用的都是一个十八线每天瞎想idea去注册的发明家的产品。

话说回来,现实世界就是很残酷,与其守着“我发明了自走棋的模式”而纠结大厂抄袭、彰显自己情怀,不如想着怎么做好商业化继而把游戏做大做强,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25

最近想清楚一件事,社交货币或者社交资本是源于别人对你产生价值的承认。

为什么大家都对不满意耍泼的消费者有些同情的同时又有些反感呢?因为他们成为消费者的成本很低,叫个外卖就能骂美团,打个车就能喷滴滴。在企业-用户的场景下,他们有理由硬气。

但单从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看,比起王兴程维,这样的消费者可能没什么社交货币。要能平等跟更多人对话,受人尊重,就必须积累自己的价值和影响力,让别人肯定。“作为消费者抱怨”和“建立百亿市值的公司”别人是分得清价值的。

另外,社交货币也有场景约束。知乎大V在网上振臂一呼,许多人会点赞评论,现实生活若是大学生或者普通打工仔,依然没办法拿大V的身份过得舒适。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别总看自己那些廉价的社交货币,还是找一找更有份量的吧。

26

头条开始布局游戏,象征着头腾正式开战。几个月前跟游戏圈的朋友聊,已经有些端倪了。

腾讯本没有做游戏的基因,也没有做游戏的战略规划(马化腾曾说游戏只是短期探索),就是因为有了流量,游戏又是依赖线上流量最好的现金流工具,于是形成了目前的局面。

再看头条,甚至比当年的腾讯更有做游戏的场景优势,不仅会冲击腾讯,替代腾讯的头把交椅也未尝不可。

27

有个很简单的道理,之前没多想,那就是5G时代到来后,可以真正进入“全在云端”时代。以后手机只需要具备基础的存储能力,甚至计算能力,剩下的全部交给不知道哪里的服务器完成就可以了。

未来每个人手上不是智能设备,而是一个个联网屏幕了。再以后,设备反而不重要,各种服务端产品的计算和存储的订阅会员更重要。Google 已经在尝试走出重要的一步,谨慎乐观。

28

产品经理可以日常性地三省自身:

1 我最近在做的事情有没有价值?还有更有价值的事情吗?

2 我最近有成长吗?比起三个月前,有改变吗?

3 如果能回到过去,哪件事是我最想重新换个方式做一遍的?

29

许多人觉得产品经理应聘就像高考,工作年限+平台规模+团队数量等等就能量化出一个分数,高分录取。

其实产品经理的市场太看行业和个体差异了,不同行业的产品经理跳槽,简直就是转行,通用型产品经理陆续都没了市场。所以产品经理应聘不是高考,更像考研了。

30

看有人在讨论新东方为什么走出了许多创业者,而好未来没有,想到听一个新东方校长讲的区别:

做教育模式上有个本质矛盾,就是到底重师资还是重产品(不仅线上产品)。重师资的话,好处是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创新空间,但核心竞争力不太可控,且老师有单飞风险;重产品则相反。

新东方就是前者,好未来是后者。

31

1.对用户价值来说,要先找到关键变量

一个产品,可以讲的故事有很多。尤其是当产品做大做强之后,外界会有无数的解读,但真正负责产品的,往往都能很清楚产品的关键变量是什么,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用户的人。

像网约车出行行业,对于乘客来说,产品的关键变量就是两个确定性:叫车确定性,服务确定性。叫车确定性是,想要叫车的时候就能叫到,且车不要离得太远,量化指标就是等待时长;服务确定性是,车上的服务比较稳定,不会出问题,量化指标就是服务异常率。

看似很简单,它们却能成为衡量一个网约车品牌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比起出租车行业来,这也成为质变的基础。

2.对业务健康度来说,需要看关键变量

判断一个业务是不是足够健康,就是看业务是否能持续下去、是否是良好运转的生态。有时候从单纯的业务数据上是看不到健康度的,需要有一个观察指标来衡量。

最常见的就是客诉率和用户推荐度(NPS),代表用户是否遭遇问题、对产品的整体评价。

3.对商业来说,也需要关键变量

商业的关键变量容易理解。当初腾讯想要贱价出售 QQ,就是因为那时的投资人和投资市场,认为商业的关键变量是利润。一个只有活跃用户的产品是没有前途的。

不久后,大家都知道了,所有的融资故事都变成了用户量的故事,DAU 成为关键变量。接下来电商和 O2O 的兴起让 GMV 成为了关键变量。

到如今经济形势下滑、大环境变差,利润又重新变成了互联网投融资的关键变量。

其实洞察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关键问题并设法量化。前几天跟老板聊,他说的很有启发:世界上所有问题都能被量化。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只是我们还没能力量化。

希望能帮到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