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我在即刻上看到某个媒体号发了一篇教人“如何把公众号从0做到32万粉”的文章,随手打开,发现是讲“半佛仙人”的公众号。仙人正好是我朋友,就带着好奇读完。结果发现就是基于外界能获取的信息,介绍了“半佛仙人”发红包的策略,然后就提到可能是增长的主要方法。
这种猜测原本没有问题,都是探讨嘛。只是,媒体号在没有任何求证前提下,就大肆渲染,很可能会让许多有需求的读者得到“照这样发红包就能增粉”的错误经验,让不少人走弯路。于是我就评论了一句“就靠这个32w粉,认真的?”结果对方来劲了,劝我好好去读增长黑客。
于是我暴脾气就起来了,懒得跟他怼,毕竟这没啥意义。还是用事实说话嘛不是。
所以我找仙人聊了一下这个事情。大概如下:
基本就是两点结论:
– 增长根本不是红包的作用
– 增长原因还是内容质量和内容主题适合转发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要再撕一轮,没有必要,还是想跟大家聊聊二手经验这个事情。
做产品和运营,跟做技术有很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复现能力”。学到一个增长技巧,学到一个用户分析手段,没有真实环境的搭建、没有持续的迭代验证,根本是无法复现证明的。
这就让产品和运营的二手经验常常良莠不齐,也给了空谈大道理的“局外人”讲经验讲体会的机会。严格来说,局外人也未必不能洞察真相,但论据未必证明论点、前因未必导致后果,刚刚举的例子就是。
就像我之前在滴滴做产品,直接做营销相关的功能,翻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大数据杀熟的策略。但在媒体人和大V眼中,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更夸张的是,许多想做大数据和增长策略的产品、运营都纷纷跟滴滴取经,希望能够学到一两手杀熟的本事,真是啼笑皆非。
过去我也常常犯这种错误,有啥说啥,现在还是更加觉得要谨慎求证。几年前关于微信奇怪的好友互删逻辑,不少产品经理都在做各种分析,拆解出头头是道的逻辑思路。结果有人说问过微信的人,对方说是BUG。当时就觉得印象深刻。
最近又想到这个事,还是对结论不放心,找微信早期元老问了一嘴,结果对方说的是,张小龙有意为之。真的是又颠覆了一次原有的思考。
总之,看待别人总结的经验,还是要务必谨慎,切莫听风就是雨。几条建议吧:
-
看论据里有多少是当事人的说法或客观信息,有多少是作者猜测的
-
多注意论据和论点的逻辑关系
-
有求证渠道的话尽可能多求证
顺便也再贴一下之前写过的一段话:
「别人的方法论」是从文章、书籍和课程里看来的,是其他人在工作中的总结。这些总结本身是有严格的适用边界的,在什么行业、什么规模、什么结构的产品中,用什么方式实现,差异性很大。而作者通常是不会说或者意识不到这些边界条件的,所以你对张小龙和俞军的理论倒背如流,也无法学会怎么操作。
「自己的方法论」是从工作中实践总结出来的,经过了项目验证的。是你真实经历过的,所以可以熟悉所有的边界。这些方法论是你工作最宝贵的结晶,也是衡量产品能力的试金石。
「别人总结的别人的方法论」是媒体人、写手或者其他的第三方,根据大佬或者网上流传的片段总结的,不仅没有边界条件,甚至会添油加醋附会很多莫须有的因果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不建议经常翻科技媒体看非产品人写的东西。
我们的成长中,应该是努力学习「别人的方法论」,整理实践优化成为「自己的方法论」,然后拒绝「别人总结的别人的方法论」。
希望能帮到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