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左右,产品经理已经基本成熟,初级阶段的技能和方法论也积累完备。

此时往往工作热情会趋于理智,不太会因为新鲜感或情怀去冲动做事,更多的是考虑性价比和衡量得失。

这个时候,热情褪去,很多自身特质上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我身边也有很多处于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他们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总结了如下三点给大家,供参考警醒。

01

喜欢泄气

这种产品经理的表现是,很容易抱怨,对于任何团队的问题第一想法都是抨击和怪罪。

比如当研发质量出现问题,他第一反应是「谁让咱们不是BAT的研发团队,也没法更好了,我就不期待了」;当业务的需求意向出现偏差,他第一反应是「这些人难怪进不了互联网行业,一点基本的产品思维都没有」;当别人用心推进一件事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你这么做了也没用,还有那么多事情没解决呢」。

总而言之,这种泄气型产品经理对于任何事情只能看得到问题,周围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他感觉到满足,并且他还要把自己的负能量说出来影响大家。

其实偏执型人格的人,也会很有批判意识。比如乔布斯身边的人就说他太偏执固执难以相处,也有很多时候不近人情,眼中没有感激只有批判。但批判意识如果加上正能量,才是一个正向的驱动力。如果加上负能量,就是打压团队降低产出的一种驱动力,对人对己都是不好的。

要避免自己成为这种人,就要注意多关注于客观事实层面,而不是观点和价值观层面。一个团队中大家的能力和个性都是各异的,但能够结合到一起,靠的是一样的利益目标和理想方向。在这个前提下,只有客观发生的事实才是值得关注的,任何对于对方积极性和价值观的猜测都是无用信息。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消极怠工或者交付质量差,直接指出具体问题就好,千万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或者质疑,这对于事情没有任何帮助。

有时候成功就差一口气,**气是基础。

02

知难而退

很多产品经理快速地跳槽和离职,这件事情也好,也不好,要辩证去看。换工作频率取决于2个因素:市场繁荣程度和行业发展速度。

市场繁荣程度来说,北京的产品经理换工作频率就要大于深圳产品经理换工作的频率,因为北京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要大于深圳。行业发展速度来说,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不太可能在业内快速跳槽,而互联网C端产品的产品经理会更频繁一些。

那么抛开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你在BAT等大厂,没有呆满2年左右,其实这段跳槽时间对你来说是减分的。也许你能力超强,可以不怕这点减分,也许你有很确定的理由可以尽早离职,但这都是个案。我们讨论的是客观来讲,换工作频繁这件事,其实是容易被人怀疑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指的是,当你遇到了一个工作中你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你搞不定的人,你是不是第一反应是用离职来解决这件事情。

其实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案的,我见过很多高手可以把一个乱七八糟的传统研发团队带到正轨,也见到过一些比较玻璃心的产品经理因为一两次摩擦就默默开始投简历。

3年左右的产品经理其实比较容易遇到不耐烦的情况,一方面是自己已经没有了初入职场的热情和干劲,另一方面是见到了太多问题,对于处理问题产生了一种疲劳心态。同时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和跳槽的资本,所以比较容易产生因为不顺心而跳槽的念头。

具体怎么解决呢?

我觉得个人的职场发展,还是以创造的价值和自身的成长为归依。也就是说,你无需在乎整个公司和团队氛围是否不让你舒服。只要他是向好发展的,只要你能学到东西,只要你能比别人创造多一些的相对价值,你就没有必须要离开的理由。

隔壁的团队再火热,你的团队再冷酷,只要你们产出是好的,那这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不知难而退,就是能够甄别出来哪些难点是核心难点,并且能够抽出精力来解决掉他们,而不是选择逃避。

03

立场脆弱

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产品经理。

因为架构不扁平也好,团队风格软弱也好,难堪大用的产品经理经常会定不下来事情。具体来说,就是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很心虚,对于自己的方案不自信,害怕各个角度的质疑;对于和其它团队的沟通,不敢拿出态度;对于领导的挑战,不敢坚持自己的结论。

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讲,对有坚持有态度的员工的需求要大于粘合剂员工。后者可能不会犯错,但也很难出成绩。只有不怕出错的员工才能闯出成绩。

所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把专业化作为自己的唯一标准,把人情和职业切分的比较开。出了公司,大家聊什么都可以,但在公司内,只有专业做好事才是最对得起每个人的行为。

具体表现就是,之前在遇到对方挑战或打压的时候,我会顾及到自己的考核和领导的喜好而选择顺从,但现在我坚守自己的原则,再急的事情也要走完需求流程。我可以帮你尽力加急,但规范化的流程才是我们保证质量的底线。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可以,还是希望每个产品经理可以更加有态度和有个性。不打不成交,摩擦是默契建立的必要条件。职场是一个理性的环境,过多的人情会让标准和规则变得模糊不清。这也是产品经理做事的智慧,就是不断建立合理的规则和机制来平衡各自的利益,并解决团队现存的问题。

04

总结

综上所述,我觉得3年左右产品经理比较理想的状态就是能打能抗

打就是能打拼,不怕摩擦,能够在需求挑战的时候迅速切磋出共识并坚守立场。抗就是能抗住压力,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节奏。

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刻意练习,即:每次遇到自己处理不当的情况,就记录下来,下次引以为戒。通常人的弱点或多或少都是逐步积累起来的,所以归类之后其实都是人性某个点的弱点,如果稍加记录,就可以攻破。

通过一个行为,去改变一个习惯,去修正一个价值观。

长此以往我们都会变成更好的产品经理,更好的人。

以上,感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