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了外卖派单的策略。这篇需要换个脑子,我们聊聊网约车服务的策略。同样的,不代表任何公司和产品。
外卖派单策略面向的是效率,服务策略往往首先要解决的是用户价值问题,以及体验感知问题。即一个服务策略,势必要真正创造价值,同时还能让用户感受到它。最终,服务策略也是要为效率服务的。
遗失物品
遗失物品是网约车平台的常见case,丢手机、丢包、丢各种**等等,每天都有大量的case在持续发生。发生后,会由于各种问题出现矛盾,如果没有标准的服务策略(规则+流程),乘客要求司机送回,司机通常都不会接受,而有的乘客会认为“送回东西”就是平台服务之一,于是就产生冲突。
先从这件事的权责来看,应该认为乘客需要承担责任,这也是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判责方法。用经济学上科斯的社会成本理论去看,乘客避免遗失物品意外的成本(注意检查自己的东西),和司机避免的成本(反复提醒乘客,下车后检查车厢等),显然是前者小得多。
因此,权责的基调是相对容易判定的。难以解决的,是真实发生之后,乘客有意愿承担责任、司机也有意愿归还时,仍然存在的各种麻烦问题。
我们先说最简单的场景,也就是乘客下车,突然发现自己钱包不见了,这时候车没开出太远。
那乘客通常打电话给司机,让司机在路边停一下,或者在路程很短的情况下折返帮忙送还,都是可以接受的。(滴滴有号码保护,在订单结束时就无法联系对方。后来改为 48 小时内仍可以通过号码保护联系。)
而有时不会这么简单。我自己遇到过一次案例,我跟同事叫了一辆车,司机突然说不好意思要停在路边几分钟,刚刚的乘客有东西落在车上,正在赶过来取。这是一种略复杂的情况:车上有乘客了。由于订单存在时长费,上一个乘客取东西的成本,实际上由我们这些乘客来支付了,显然不合理。
线下常见的解决方案是,上一个乘客会发一个红包给司机,司机再转账(或,提前结束计费)弥补下这一批乘客的损失。
因此,到此为止,平台的策略可以是:建议协商解决;司机没有义务即时返还物品;很难协商解决的,客服介入。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客服介入是司乘很难就如何返还达成一致,通常不是司机不返还。(司机不返还是违反了前文提到的权责判定,甚至是属于“盗窃”,暂不是这个课题要讨论的。)
如何返还达不成一致,也通常都是返还方式和费用的问题。常见的有几个:
•司机开车送回,一般是比较着急的情况
•司机快递送回,不太着急的情况
•司机放在什么地方、或者顺路到哪里的时候放下
•乘客去找司机取
这里面,最不会存在沟通问题的是第二个,快递送回,因为快递费用是相对标准的,容易达成一致。而第三个和第四个,由于沟通成本通常特别高,除非很巧合的情况(比如司乘住得比较近),不然找到时间地点都匹配的难度太大。
就常见的前两种解法,平台可能更需要对第一种开车送回提供标准化的流程,主要是标准化的定价,这样就能大幅降低沟通成本,本质上就是提升效率乃至提升体验。
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乘客可以发起一个订单,定价与乘车订单一致,结束订单时乘客支付。
送回还存在的问题是:乘客愿意支付,但司机此时车上有乘客,或者司机现在要回家休息了,不愿意送回。于是这时的策略也要考虑周全,司机有进行中订单时,可以拒绝现在就送回。而司机没有订单时,是否要强制司机送回,就要谨慎思考了。
我个人比较倾向的策略是在 n 天内司机必须送回。而这样策略下的产品方案也需要做拆解。比如乘客只填写终点的话,司机可能会故意选择非常远的起点;或者乘客可以填写可以接受的距离范围,但司机如果没有进入这个范围,依然是无法生成订单…… 总之,对于许多衍生出来的意外情况,也许还是要客服人工介入解决,成本反而比做成线上产品化要低得多。
不过这里也要提一句,做服务策略,是不可能把“看起来不好解决的问题”都甩给客服的。因为客服并不是全能的决策者,他们也只是策略的执行者,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权责判定、没有处理流程,面临纠纷的时候,客服也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最后说一点激励的问题。之前我把问题丢给我私房课的同学时,有同学提出是否可以增加物质奖励来提升司机归还物品的积极性。这个建议不太可取,原因有二:真的“有问题的”司机,吞没物品的收益只要大于物质奖励,就肯定会以身犯险,针对这种情况,“监督”、“威慑”和“查证”更加重要;有物质奖励,就一定会有作弊,跟乘客串通好,骗平台奖励是分分钟的事情,反作弊的难度会极高。
做精神激励是可以的,比如个人主页就会有拾金不昧的勋章。
修改目的地
在过去,网约车都是不能修改目的地的,或者说没有提供相关的功能。乘客修改目的地往往都是直接跟司机线下沟通,导致许多纠纷发生后,司乘口径不一出现很多问题。
于是,后来乘客都可以在线上修改目的地。而这又导致了乘客认为“是应有权利”,于是会随意修改,也仍然会发生与司机的冲突纠纷。(提供了功能,确实就算默认是允许了。)这是司机中途取消订单,甚至中途甩客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乘客是否能随意修改目的地,或者说司机能不能拒绝修改目的地呢?可以想到,产品流程肯定不是难点,难点就是在策略,即到底该怎么定权责。
从司机视角看,乘客修改目的地会造成很大的反感。体现的实际影响主要是订单可能从高价值变低价值(订单价值晚些有机会再讲),产生不满。从道理上讲,派单本来是司机无条件接受的(特殊情况下司机可以表达意愿,选择顺路订单、不接远距离订单,BTW,这类订单乘客无法修改目的地),中途修改目的地也应该无条件接受,对吧?
其实不然,中间还是有略微差别。司机一旦接到可能严重影响收入的订单,会第一时间跟乘客沟通取消订单,或者自己取消订单(有责),这个想必都遇到过。而中途修改目的地,司机前期的接驾成本已经付出了,再加上大概率会跟乘客发生冲突,也属于成本一部分,因此司机对此是更加反感的。
从乘客视角看,需求发生变更也是常见的情况,此时结束订单重新叫车的体验当然很糟糕。在大多数乘客的惯性思考里通常会觉得,修改目的地是正常的需求。
怎么权衡呢?
一种方法是对标出租车。在出租车行业,拒载和中途甩客都是严格禁止的,司机是不能拒绝修改目的地的。但是,这种方法属于偷懒,出租车行业的规则未必就都是合理的;另外,出租车司机冒着风险拒载和中途甩客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另一种方法是用价值观指导。比如,在淘宝就会有“消费者>商家>平台”的指导思想。假如网约车平台也有“乘客>司机>平台”的思想,也可以在此案例上认为乘客有更大价值空间。不过,这同样是偷懒的方法,若是遇到任何利益冲突都简单套用,最后就一定是没有司机的生存空间了。任何公式和抽象概念,都要考虑约束条件。
那应该怎样考虑这个问题呢?还是从问题可能引发的结果来看。
先说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跟出租车行业对比,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约束力其实是弱了很多的。出租车司机与出租车公司就是雇佣关系,有更强的管控力,工资是跟表现严格挂钩的,而失去一份有五险一金的职业,且要损失租车的费用,成本很高。网约车平台的司机除了在租车公司有几年协议的,离开的成本大都比较低。
在网约车司机的管理或运营中,形式和思路其实更像运营C端用户。司机的体验不是不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更关键的问题,是各地的供需情况不一致。也就是说,有的地方本来司机就稀缺。那是不是应该区别对待,在这些地方,对司机好一些,哪怕会损失一些乘客的体验?
于是,我们的问题变成了效率和经济的权衡问题,而不是道德和价值观层面的考量。
让司机体验不好,会造成司机的流失,或者长期看,是运力成本的提升(每获取一个运力的花费),这个成本是一定会摊在乘客头上的。所以计算题就变成了:乘客在修改目的地上损失的体验,和定价提升之间的权衡。在某些地区,运力可能是极端不足的,损失一个就拉不回来了,甚至会变成:乘客在修改目的地上损失的体验,和能不能打到车之间的权衡。究竟哪个,对整体生态更优,可能就变得清晰了。
在计算过后看结果,我猜测还是会保留司机的拒绝权利。不过,为了防止司机滥用,可能要设置一个拒绝额度,不然可以随意拒绝的话,跟乘客不能修改也没有太大区别了。
上错车
上错车也是经典异常问题之一。尤其下班高峰期,许多人挤在门口等车,仅凭颜色和尾号,很容易上错。
上错车问题可以拆解成几块:事前预防,事中发现,事后处理。
预防的话,主要依赖的是对乘客反复的提醒和司机的教育。近几年网约车司机基本也都养成了习惯,会在上车时询问手机尾号,这是相对万无一失的预防方法。另外在乘客侧可以加强尾号提醒。在国外,Uber 会在某些地区用外面可见的、放在挡风玻璃的灯光颜色来做标识。
事中发现是极为关键的一步。从预防到发生,总会有小概率的漏斗转化,能否在上错车后第一时间发现是极重要的。这点是可以在司机确认乘客上车后、乘客定位始终没有变化来完成的。具体的阈值,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判断。发现大概率上错车后,可以为司机和乘客同时做比较强的提醒(司机提醒更关键)。
事后处理则是较复杂的一步。
如果真的上错了车,应该怪谁?在权责方面,需要与“到底最后谁应该确认身份”对应,由于司机是提供服务的角色,司机来负责预防,是合理的,那上错车就不该乘客承担成本。有个小问题是,假如司机确认过,但乘客错误回答怎么办?这就需要引导司机问的是“你的尾号是多少?”而不是“你的尾号是XX吗?”后者错误回答的概率显然更高。
具体处理流程,可以想到最直接的处理方法是,司机送回乘客到起点。若是时间较短、距离不长的情况下,这样皆大欢喜。不过如果已经开出去很远,那就要考虑回程的成本。
这又分两种情况,路线完全不顺,导致乘客有额外成本,那就要考虑是否司机承担部分成本;路线相对比较顺的话,可以免除这个成本。不过,“顺路不顺路”会延伸出更多的问题,赔付策略不合理的话,会引起更多纠纷。
还有一种看似巧妙的解决方法,就是如果都在同一平台打的车,那A订单的司机接了B订单的乘客,是否可以让B订单的司机去接A订单的乘客,这样交换订单?理论上是可以的,不过这是否要征求乘客的同意?征求上错车乘客的同意后,是否要征求还在等车乘客的同意?另外一个司机是否要同意?不需要他同意的话,取消率会不会提升?
更重要的是,假如订单交换相对容易完成,会变成乘客的一个“提前走的邪门歪道”,就是随便上一辆车,然后要求交换就好了;如果做得相对复杂,其实反而不如私下协商甚至客服介入,更容易酌情考虑问题。
滴滴快车在行程中有“上错车了”的按钮,没用过的话,不妨猜猜点击后会怎么样。
服务策略和经济学
这三个问题是网约车服务策略的九牛一毛,还有几十种严重的异常要解决和处理,都要花费多少工夫反复打磨方案、推进和迭代。在不同用户之间权衡价值,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最有效的方案,是服务策略的目标。需要考量角色的复杂度,决定了服务策略的高难度(乘客、司机、业务、安全、舆论、上级领导…… )。
这样的权衡,很像一个学科,就是经济学,或者说经济政策。后者本质上,也是做权衡的学问,而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
如果有机会去运力极度紧缺的城市,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车辆很破、司机态度蛮横无理,也会经常拒载取消订单,是这个城市的管理人员水平差吗?
并不是,是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只能下调车型要求、服务要求、降低乘客体验来换取足够的运力。
反过来,有些城市,哪怕城市比较小,但只要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需,那司机提供的体验一定是非常好的,车况也都奇佳。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在过去的出租车行业早就见识过了。一旦是大雨倾盆的旅游季节,出租车司机是一定会拒载的,哪怕冒着罚款危险,也只挑最长最有价值的订单;而平峰期街上没什么人的时候,你随手扬招,好几辆出租车都会停下来,甚至司机都可能为抢你而对骂。
这背后都是不同地域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成本的最佳考量。这跟前文在修改目的地这一问题下的分析是一样的。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作为全国统一的品牌,不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呢?在各个地方吃到的肯德基、喝到的星巴克,可不都是同样的体验吗?
这也是我近一年新的体会:网约车不像餐饮行业,车上体验并不是核心体验,出行是水电汽一样的基础工具,能否按时到达目的地最重要。对于乘客来说,“叫车后马上出发”的预期才是标准的好体验。乘客更希望能够用一个产品,在全国各地都花同样短的时间叫到车,而不是为了提供同样的车上体验,有的1分钟叫到、有的10分钟叫到、有的根本叫不到。因此,通过供需效率的平衡做好乘客叫车体验才是最终的目标。
服务策略不像上篇讲的派单策略,看似与效率啊、成本啊关系不大,但拆解到背后本质,都是同样的思考维度。服务策略的难点在于,不仅要考虑单纯的效率问题,还要 involve 更多对用户心理、用户场景的思考,以及去猜测和推理一个政策会引发什么、导致什么。
如果你做的策略也是面临类似的问题,那强烈建议去读一读经济学,尤其可以读一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去知乎关注一些“通俗经济学”的答主,会有很多很多启发。
薛兆丰老师提过:任何公平公正的观念,背后都是效率的考量。像交通肇事者要负责任,背后考量的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话,马路就会非常混乱,效率就非常低。《魔鬼经济学》里也讲过,环保主义者会从价值观上批评塑料袋包食物,看似正确的号召,被作者批评说,如果不用塑料袋,食物就无法保鲜,也会产生大量浪费,最后要权衡的,是到底多浪费塑料袋,还是多浪费粮食——同样是经济的考量。
这些看起来,跟服务策略已经极其相似了。
希望能帮到你。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