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
我今年刚毕业,面临选择。我自己研究了下,个人倾向 VR/AR、AI、产业互联网、在线教育几个方向,请问我该如何做选择呢?有什么公司推荐吗?
Lori
Lori:
这个问题我每年都要回答一次,不过逐年的回答在发生变化,一是外面环境有了大的改变,二是我自己的认知也在迭代。
我发现,年轻产品经理做选择时关注行业是普遍现象。这当然不是坏事,说明愿意从象牙塔往外看一看。不过还没有太看到本质。
行业其实就像我们做高考志愿时的专业。我还记得我当时报了计算机到后来能做互联网,纯粹就是运气,因为那时候迷恋玩电脑游戏。对这个专业是做什么的、未来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无所知。但以为学了计算机,就能更多玩游戏。
对行业的认知,我们往往是不准确的;对热门的、主流的行业,更要保持谨慎。我发现在不同群体之间,是始终存在延迟效应的。比如,行业内的从业者,当然是第一批理解透这个行业、有初步结论的,而互联网从业者、投资市场,会慢慢接触和听说。接下来,就是大众媒体。最后,再是行业外的人。
从你问题里选择的行业来看,明显是这几年的热点,而且也囊括了前几年已然炒作过分、成为泡沫的热点,这看得出是做了功课,不过离最新的行业内情仍然太远。这时候贸然进入行业,会很容易成为炮灰。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行业信息存在不对称。我们基于自己的理解和大家泛泛的表述去看,往往看不到行业的发展情况、从业者的情况、未来的情况。这样我们既不能很好地判断“这个行业好不好”,更不能很好地判断“这个行业喜不喜欢”。
假设行业真的很好,是不是就能一头扎进去了呢?
还是拿专业举例子,同样学习计算机,去北大青鸟,和去北大清华,学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未来的发展是一样的吗?
年轻产品经理对世界有较朴素的认知,比如,我在A行业工作3年,就是A行业成熟产品经理了,工作6年,那就是A行业专家了。实际上每个人成长速度不同,很难有一样的成长路线。
不同“大学”当然是重中之重的成长要素,先要有好的环境,才能够成长。VR/AR、AI 等你列举的这些行业,全是曾经有过资本泡沫的行业,无数中小公司业务模式探索失败,不过仍在苟延残喘,这时候你进入,注定是炮灰,前几年可能就浪费了。
除了“大学”,个人的机缘也是极为重要的。行业很不错、公司也很好,不过你去的时候,已经很成熟了,没什么项目可以做,你只能打打杂、做边缘的工作,那也很难有成长。
你可能会说,我的梦想就是要做 AI,比如做无人驾驶,哪怕有风险也先加入行业不好吗。但无人驾驶至今还在技术成长阶段,远未到投入商用的程度,现在去做产品经理,岂不也是浪费时间?那倒不如先去有规模的大平台学习理解用户、理解策略、理解业务,等未来无人驾驶成熟了,你反而更有底气去做好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好的机会”比“好的行业”要重要。先确保自己的成长性,到后面反而会更有选择权;现在自己做了过多选择而忽视了成长性,未来就丧失了更多选择。
那么,建议是什么呢?
第一,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成长性机会 > 城市 > 行业。什么是成长性机会,就是“有事做、有人带”,有的行业不错但太小的公司,往往是“没事做、没人带”,产品经理全靠自己瞎猜又验证无门。大环境这么差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成长性再说。城市也重要,代表着互联网氛围如何,也是环境优劣的判断。而行业的话,不妨等到三五年后再做选择(当然有些眼看要黄的行业,还是算了。)
第二,做相对选择,而不是绝对选择。绝对选择指的是,像你说的,“个人做研究,看文章,然后列几个行业,选出最好的,再看看有哪些公司,去定向找工作”。这里面的风险在于,信息不对称,得到的结论通常有问题;以及外部太多因素不受控制,很难做好规划(像我毕业时还很想去阿里做产品,但那年就缩招,我们城市一个都没有)。
相对选择指的是,先开放性地尝试一下市场里的机会,近距离感触和了解下到底是什么行情、大家在做什么、你能找到什么样的机会。等得到了一些机会,再横向比较,看哪个最好,这样做选择是最有保障的。
希望能帮到你,祝你找到飞速成长的好机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