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到今天,ZAO 在很多人(其实主要是做互联网的)朋友圈刷屏。这件事有很多元素:AI、隐私和肖像权、工具和留存、产品和技术…… 挺值得聊一聊,就简单说下我的想法吧。
关于 AI 技术和产品
经常有刚入行的同学问我,AI 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或者 AI 的 toC 场景应用到底有怎样的前景。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因为跟其它领域不同,AI 是个太宽泛的概念。语音识别是 AI 吗?如果是,那 Siri 、微信文字识别和输入法,早就算是用上了 AI。信息检索算 AI 吗?个性化推荐算法算 AI 吗?下围棋算 AI 吗?王者荣耀的机器人算 AI 吗?不同人的标准差异很大,更何况不少割韭菜的瞎讲,多少年前的古老技术,也都讲成AI。
(吓脑湿的这个图,很应景。来源:当代互联网精英速成指南)
这种问题无解。
我们不说 AI,就说哪个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如何?人脸识别技术如何?步态识别技术如何?这才是正确的问法,这才有答案。
那换脸技术如何呢?
其实已经出现好几年了,而且日渐成熟。2014 年谷歌就发布了 GAN (生成对抗网络)。2017 年,有人就换过盖尔·加朵等好莱坞明星的脸,效果极佳。换在情色影片里,也容易理解,毕竟这是最有想象空间的场景。
后来作者把技术开源(称为 Deepfakes),让普通人也有能力做这类模型。不过这种应用且不说在国内,哪怕在海外也会由于肖像权和各种伦理问题,不会完全开放的。
可是国内为啥直到昨天才有这个产品出现呢?显然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政策问题,就是很简单的:产品问题。
实际为陌陌团队兼职做的 ZAO,明显在各方面体验都下了功夫。
(我知道 ZAO 是陌陌做的,不是查了公司股权组成,而是认出了预览图里的运营妹子…… )
操作流程顺畅,会自动识别相册照片找更容易匹配的,等待体验有预期,可以邀请好友合演,等等,简直是新人产品经理学习体验的宝库。
其中一个细节我很满意,就是邀请合演的链接无法在微信内跳转到 APP,但从 App Store 打开 ZAO 后,会自动识别到并跳转合演。这是跟淘宝一样利用了剪贴板,整个过程对用户却是无感知的。
昨天有两种声音。第一种是,早就有同样的 APP 了,叫做颜技。年初就上线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颜技的“颜技”如何:
(截图自微博网友)
恕我直言,这照片看了别说发朋友圈,恐怕晚上觉都睡不好了。
第二种声音是,早就有这样的技术了,开源技术这么成熟了 blablabla,也不知怎么 ZAO 就走了狗屎运。这种酸葡萄的要么是水平不咋样的产品,要么是信奉技术至上的技术。
好的结合新技术的 toC 产品,一定是伴随好的产品设计的。两者缺一不可。iPhone 出来之前,多点触控就没有吗?多任务处理就没有吗?是好技术碰上了好设计。
关于工具和留存
ZAO 目前是很典型意义上的工具,两个不太利好的特点:第一,用户操作无参与感,无创作过程,只是上传照片+选择片段,跟小咖秀还是不同;第二,互动和可持续的玩法太少,制作视频、制作表情、合演,都试过一次,也就流失了。
俄国人做的 FaceApp 不久前也火了一阵子。主要卖点在于,变老和变性,是比较有趣味性的。可作为单纯的工具,也不得不面临很快被用户抛弃的局面。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就不得罪人了。
不过看到很多产品经理冷嘲热讽和疯狂打击,甚至有人问我:“他们干嘛做一个迟早会死的产品?”我还是有点不开心的。
第一,作为产品经理来说,ZAO 的火爆证明了“以用户体验低成本获客”是可行的,产品经理还是有用的。在经济形势这么不好、产品经理纷纷失业的今天,不应该庆幸还有这样产品驱动的产品出现吗?不应该感谢这个产品团队吗?
第二,任何产品都是动态发展的,创业者不是大笨蛋,不会奔着“做死一个产品”做事情。在摸索市场、探索模式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发展之路。在这时候,不妨还是给一些宽容,和一些期待。
我找到去年 4 月份自媒体对抖音的评价,看这像不像昨天你我的朋友圈?
现在各位看官再看看抖音?
当然啦,我承认 ZAO 也是短视频作为载体,就凭多一些 AI 技术就跟抖音对抗去抢短视频平台的饭碗机会不大。不过不代表就没有尝试的必要,从产品的诚意来看,我很期待后面能有更多的变化。
关于隐私和肖像权
肖像权跟隐私是两码事。肖像权是使用照片的权利,ZAO 的用户协议里如果不这么写,连模型训练都做不了。一般用户协议确实会把授权范围写大点以防万一,所以造成大家很疑虑的结果。要说 ZAO 能用你的照片做点什么坏事,我还真想象不出来。
关于照片是不是属于个人隐私,不太好界定。有人喜欢网上发照片,遍地都是,那还隐私个毛线;有人则从来没发过照片,相对照片的隐私性就强得多。这是新环境下的概念,自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与之相比的,个人消费数据、社交数据(微信、通讯录)、手机定位数据等等,反而都是更隐私的,都在不知不觉中授权给了无数的 APP 了。这才是最能侵犯隐私的,不管是光明正大的个性化推荐,还是大量的黑产卖给各种销售,都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这块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用户意识也还不强。
至于有人讲说,万一坏人拿照片刷脸支付咋办。
我挺同意有一派的观点,就是这件事从情理讲,是刷脸支付本身是“坏”的技术,因为照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公开信息,不能成为身份识别的信息。要是刷脸支付普及了,那盗刷的维护成本将变成无限高的,这不是干掉 ZAO 就能解决的问题。是不是还要干掉朋友圈?干掉美图?干掉手机相册?
另一方面说,只要 ZAO 还是大厂背书的产品,就不敢拿这些数据太怎么样,一定是会在用户接受范围内使用。就像大家在用苹果手机时,不会太害怕哪天苹果的人拿你相册的照片去刷脸吧?
所以作为乐观派我的态度是,只要国家出台政策严格管控这些平台的权责,事情就会是可控的。这不应该是限制新技术的理由。
这些是我个人想法,肯定不全面。感觉 ZAO 的热议会带动更多专家参与到互联网隐私的讨论中,这是件好事儿。
先说这么多吧,祝 ZAO 好运。
也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