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没看微信公开课 Pro 上张小龙的录像演讲,那先看一看: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他讲的对信息的思考,真的值得多看几遍。其中提到了“短内容”,我想就着我自己的理解,做一些想法分享。
1 信息工具的进化之路
微信最初的 1.0 版本只有最基础的功能,甚至把楼层式对话这样的基础交互作为主打亮点。
哪怕只有这样的功能,对于移动 QQ 来说,也是极大的优化:
微信通过取消在线状态,实际是击穿了时间,让聊天从同步变成异步,这样不用“双方都在线才能沟通”,也不用“在线时看到消息就有回复的压力”,大大提升了聊天的体验,也间接提高了效率。(这也是微信中问“在吗?”会被嘲笑的原因)
接下来,微信在 1.1 版本就提供了多人会话,后来进化为群聊。这是常规操作,与 QQ 群并无大区别。实现了点对多的信息沟通。
再后来,微信的 4.0 版本,提供了相册和朋友圈的功能。
从信息沟通上,也是一次大的变化:
信息匹配的主动权,由创作者转移给了获取者。
创作者不需要再承担“打扰对方”的社交压力,这对于大量的非即时性的、不适合单点沟通的信息,有了释放的空间。
比如,自己工作的调动、近况的变化;自己对某些热点的评价、某些事情的观点;自己听到好的歌、看到好的电影想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微信通过开放第三方接口、内置浏览器,几乎可以打开全网的任意网页,让信息分享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
同时,获取者自行去寻找关心的人的动态、发布的信息。
这是从单聊和群聊之后,微信又多承载了一种信息匹配的模式,进而多承载了大量的熟人社交信息。
同年的 4 个月后,微信发布了公众号,这次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正式转向媒体平台的第一次尝试。
这相当于张小龙自己说的“听到远方的声音”的范畴。
之所以说是媒体平台,指的是作者创作的内容是公开的。内容通过三种方式与读者匹配:订阅、朋友圈和聊天转发。
公众号大获成功,跟微博分庭抗礼。马化腾说,微信出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被公众号和微博搞死的纸媒尸横遍野,记者纷纷转行。
在 5.4 版本,微信增强了搜索功能,可以搜索聊天记录、公众号文章和收藏。后来又有几个版本持续强化搜索能力。
以上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的主要历史迭代功能。
2 微信信息的获取和创作
上面提到的虽说都是信息功能,但像搜索就是获取信息的功能,而朋友圈、聊天和公众号,就是都兼具了获取和创作的功能。
从获取和创作的维度拆开来看,会是这样的: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私聊/群聊、订阅/关注、朋友圈和看一看来获取信息。
微信在这方面异常节制,可以看到,在微信里获取内容,要么是有主动行为的(搜索、订阅/关注),要么是被动但要通过好友推荐完成的(私聊/群聊,朋友圈,看一看)。
创作者有三种方式制造信息:
-
在聊天页,是纯粹的社交场景,媒体属性比较弱。仅有很偶尔的信息或者观点会被截图或转发。 -
在朋友圈,则是属于私域(好友之间)的社交媒体。已经有了部分媒体属性,但也有强烈的社交属性。 -
在公众号,是属于公域(面向全网)的社交媒体,对于创作者来说几乎没有社交属性。






-
消息和内容不会允许被多次转发(只能单次转到朋友圈和聊天里) -
信息的匹配依旧依赖现有以人为基础的方式:转发、订阅、搜索和看一看 -
也许“看一看”里会提供谁关注了谁的信息,但应该不会提供某个小站的所有关注列表 -
聊天里应该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话转发到小站
-
按照微信团队一贯的风格,几乎不太可能做“个性化推荐”或者依赖算法 -
微信圈子试用过,以兴趣为节点的信息匹配,相当于在“人”这个节点之上又隔了一层,未必会是短内容的主要载体;而且圈子极重运营,不是微信团队喜欢的 -
可以预见,如果真的是这样操作(哪怕不是这么操作,只要发力包含视频在内的“短内容”),那“看一看”将会直接成为抖音的竞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