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说的是从出行安全视角看,不同出行方式的安全程度。之所以直接写在标题,是这个认知实在太重要了,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压根没有这种理解。
前两天朋友龙哥来找我问,说他女朋友约了某顺风车平台车,700 多公里,问是不是安全,或者有没有更好的顺风车平台用。
我的答复如下:
黑车<顺风车<出租车<网约车<公共交通,这是模式天然造成的安全程度差异,跟谁做关系不太大。嘀嗒哈啰很难比滴滴做得好,也差不到哪去。在出行安全方面,要相信模式,而不是在意品牌。
发到朋友圈,有些朋友不太理解,我就做些解释。
1
出行安全有三个核心环节:事前准入、事中预防和事后追踪。
事前准入,指的是能否设置一些门槛,让“坏人”不要进入平台、成为司机。准入方面,有犯罪记录调查和行为记录等具体的安全门槛,也有像合规考试、拿证、车辆转运营这样的运营门槛(运营门槛也能提高犯罪成本,筛掉嫌麻烦的坏人)。
事前准入方面,黑车自不必说,毫无门槛,谁都能做;顺风车门槛会比较低,大多数注册也只是识别过往犯罪记录,并且人脸识别确认身份、确认车辆就可以了,算比较弱。
在网约车合规平台,司机的准入门槛与出租车已经基本一样了,都需要考试拿证、车辆转运营。严格说,滴滴快车已经是最大的连锁出租车公司。
事前准入方面:黑车<顺风车<出租车=网约车
事中预防,是要记录司乘位置、或者采集信息(录音、录像)。在这方面,出租车行业还是过于落后。顺风车是不要求实时记录的,也不可能在私家车内全程录音。对比来看,网约车平台大都会实时记录司机定位(有意外偏移会有安全客服关注响应)、并且逐步覆盖了全程录音,预防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事中预防方面:黑车<顺风车=出租车<网约车
事后追踪,同样要基于平台已有的信息,比如司机信息、定位信息和乘客信息做判断。从这方面来说,出租车依然是落后的,甚至由于缺少乘客信息,会比顺风车追踪效率更低。
事后追踪方面:黑车<出租车<顺风车<网约车
另外提一句公共交通,主要是在公共场合带离成本太高,比司机的能动性差太多,所以安全性也最强。(除非是坐了个长途汽车,只有你一人跟司机)
所以综合来看,是黑车<顺风车<出租车<网约车<公共交通。
2
这可能与不少朋友的主观感受有差异。这正是了解信息+深入思考带来的分水岭。当年做朋友圈的时候,微信被喷得很惨,都在说微信抄袭,张小龙说了一句话:
用抄袭来掩饰自身平庸而拒绝思考时,他们和我们的差距正在拉大。
人云亦云是一种拒绝思考。你是否愿意思考,决定了你跟别人的差距。
常见的人云亦云的说法是,出租车比网约车安全。
就像出租车是政府强管控的、发着五险一金,这些人看起来就更靠谱。这种感性认知当然没错了,可是这与安全没有本质关系。
安全与服务、体验、管理水平、运营效率都没有关系,只与一件事有关,就是:谁在开车,以及这个人的状态。
安全事件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原本是“好人”,但某天精神状态很差、受了刺激所以行凶(绝大多数情况)。这在出租车司机和在网约车司机身上发生的概率,没有任何区别。
一类是原本就是“坏人”,到平台行凶(现实世界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从准入门槛看,出租车和网约车也没有本质区别。
一类是原本的司机是“好人”,但被冒充、或车辆被窃。出租车和网约车也没有本质区别。
那有区别的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信息化程度。
从过去顺风车、快车发生的安全事件看,事前准入已经无法起到作用(大都是无犯罪记录临时起意、或者利用他人账号,平台无法规避;根因是社会问题,更无从解决),更重要是如何利用信息化解决事中预防和事后追踪。这方面网约车过去做得不够,但是出租车,根本没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各地方政府对网约车平台的批评,鲜见安全,更多还是交管方面、合规方面。大多数公安系统对网约车的入局是很欢迎的,对他们有不少真实帮助。
摘一段数据。
18 年中 ,国家最高人民法院下设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结案的被告为网络约车司机(含快车、专车、顺风车)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为18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传统出租车司机在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数为175件,万人案发率为0.627。从案件量对比上,传统出租车司机犯罪数量是网约车司机的 9.7 倍,万人发案率是后者的 13 倍。
一年半过去了,这段数据的传播覆盖并不高。这也很有意思,不延伸说了。
3
我们经常会把企业和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看得过大,而忽视了“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模式当然没有正误,但不同模式导致的结果会有善恶。在坏的 KPI 下,好人也是会做坏事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之前跟老同事俊宇讨论拼多多和某同样下沉市场的产品,他提到的观点是,拼多多的利益是跟用户绑定在一起的,交易平台的商业模式下,要做大做强,一定迟早要打掉山寨、假货,做品牌(那还是在 18 年初)。所以只要相信他们的执行力,就可以押他了。
而另一家公司的产品,要做大做强,只能反复拉大信息不对称,让用户吃亏,平台才赚钱。这种商业模式就不会持久。执行力并不重要、员工怎么想的并不重要。
一家很类似的公司就是百度。
百度的商业化核心是广告,而 他的广告策略是这样的:给钱最多的广告,无论什么,都放在最前面。看似合理,但却会引来恶的结果。
百度提供的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中,最赚钱的广告一定是:客单价高、刚需,同时还要信息极度不对称的。那自然就会筛选出一些,比如医疗、教育就是客单价高的刚需。最刚需最花钱的就是绝症和重大疾病,这里面同时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老百姓搞不清楚。
另外,为什么是医疗,而不是教育或者买车买房最容易出虚假广告呢?医疗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好医生好医院根本不需要花钱买流量,那需要做广告的,当然就是黑心医生和黑心医院。
所以在百度的广告策略下,一定是虚假的医疗广告给钱最多。结果就是百度的商业收入相当比例来源于莆田系的医院。用户知道得越少越好,用户被坑得越狠百度赚钱越多,这就是商业策略跟用户利益背道而驰。
这是在策略下进化而来的结果,未必真的是百度某些老板钦定的。
4
说回来,总结下的话,就是出行的模式已经决定了安全程度大的分级,很难撼动。
平台当然也有主观能动性,当然也希望更安全,但很多时候只能在准入 、干预和追踪上做得更高效而已,没有数据、没有信息,也一样捉襟见肘。这些提升的可能是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安全概率。而模式已经决定了安全程度是 50% 还是 70% 了。
因此这时候迷信品牌、平台或者公司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是不是某个出租车公司老板不靠谱,这个出租车就不如顺风车安全?或者某个顺风车公司特别厉害,就能做到跟网约车一样的安全程度?都是不可能的。
希望以上的解释能够让各位在考虑春节出行的时候谨慎一些。尤其是独身女性,尽量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方式,而不是看起来安全的平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