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分享之前,我想谈下去年底看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两个人,差不多进入到同一个部门任职,从实习到转正,年纪相仿两人都是挨着做,做的事情也大同小异,都是文案编辑,偶尔加班。

最终好不容易干到了年底,都想着要加工资、拿奖金了

结果其中一个却被开掉了,而且他最近还做出了一点成绩,怎么也不会轮到自己。

所以就很不服气了,跑过来问领导:

明明自己水平更高,’工作经验’更丰富,凭什么把我开除?

领导随即说了3点,听完之后,他心服口服地走了。

1

我们回过头看很多工作,其实和学历无关,只要掌握了方法,基础的入门并不难。

比如,新手可能要大半天或者一整天去做一篇长图文,而熟悉流程了之后,同样水平3个小时左右足够了。可他做了3个月之后,做事情还是很慢,往往一做就是大半天,效率很低。

经理几次从旁边走过的时候,总发现他不是在网购就是在看明星八卦,更过分的是电脑里还装过游戏,看到自己来了,就把页面切掉。而任务呢,总是碰到下班的时候才交,同事只要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就推说明天再改。除非项目特别紧急,才会勉强加下班,而且还是一定掐好整点时间再走,这样好写加班条。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偷懒嘛,只不过表现的很明显了。

表面上是偷懒、摸鱼,但实际上在我看来叫“没头脑”。

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搞清楚自己职场里的定位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职场是干什么的?

职场本质上,就是老板用钱买你的时间,替他解决问题的。

但这里有个非常明显的误区就是,很多人会搞错重点,总是会把注意力放在句子前面部分——时间上。

比如他的月薪是6K,一个月是22天,平均下来一天大概不到300块。那么,如果他想赚‘工资’首先会想着怎么做呢?

答案是 能拖一点是一点咯,尽可能地稀释掉自己的有效工作时间

所以,你会看到职场老油条们,上班总是花很多时间在明星八卦、段子闲扯、股市财经上,中途厕所里再蹲个20来分钟,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等到下班时间一到,就果断抽身离开,心里还盘算着,又赚了一天。

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在这种“养老”模式下将产生两个严重的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停滞不前,以及提前到来的职场危机:新来的员工有可能干个半年,都能顶他3年的积累;工资想要有明显的增长几乎不可能;当然,如果是在事业单位还能混得下去,但碰到民营企业效益不好,可能连饭碗都会保不住。

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尽快将自己的重要的注意力放在后半句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如何做呢?我的建议是

首先,任何一个岗位都要清晰地对照职位描述去认真思考,想明白你能通过什么方式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并通过相关数据指标来体现。

其次,先把单一的某个技能努力做到超过团队里,或者市面上80%的人,并且不断降低出错率,稳定输出。

最后,是在能力做深的基础上,不断外延拓展,用做宽获得更多的职场机会和人生可能。

举个例子,你可能是一位新媒体运营,日常打交道比较多的就是双微一抖,那么处在不同段位的人会如何做呢?

三流的新媒体运营,整日复制粘贴,从不关心内容是否有人看,完成指定动作就好了,性质有点类似于高速公路的收费员;

二流的新媒体运营,开始关注的是自己现阶段要实现何种目标——拉新、留存、促活、变现?然后相应的开始策划活动实现用户增长,创造有价值的内容留住用户,然后是实现品牌曝光,或者产品销售转化。那么从中可能需要有活动策划的能力、选题写作的能力、设计剪辑的能力、社群运营的能力等等;

一流的新媒体运营,则会在第二个阶段上,更多的跳出来思考公司当下和未来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用自己的能力推动战略落地。

比如公司想要迅速开拓并且占领一个新市场,那么就可能要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目标人群画像,分析利弊得失提交给上级领导。

等项目确立后,接下来要思考如何用最快捷、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来拓展品牌影响力,你可能会要去接洽很多的线上线下的资源方,主导很多宣传物料的制作、落地,以及设计一个短期内用户传播的点等等。

这个过程,更多的考虑其实就是市场调研、沟通谈判与资源整合的能力。虽然短期来看,他没有写一篇稿子,没有做一场线上活动,但却为长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谁有能说他不是一个好的新媒体运营呢?

2

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在学生时代,班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上课从不愿意发言,碰到老师一点名就赶紧把头低下来,好让自己不被老师点到。这样做看似躲掉了回答问题的考验,但实际上放在职场中,这样做就会吃“大亏”。

比如

  • 内部开会时,总是坐得越远愈好,从不肯发表自己的看法,别人说什么都随声附和;

  • 做项目的时候,自己遇到了问题从不会内部沟通交流,只知道自己默默地去想,以致于拖延项目进度;

  • 组织团建的时候,他总是藏在角落里,或者总是借故消失,几个月下来,连同一个部门的人都喊不出他的名字。

  • 碰到领导就像见了猫的老鼠,迅速加快脚步、溜之大吉,生怕被cue到。

这其实就是“隐形人”——害怕与上级或者同事职场沟通,难以融入团队。

这样的人放在团队中,基本上出于团队的绝缘体,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像是在和自己说悄悄话一样,很难有存在感。

也正是因此,领导会认为,既然你没有‘存在感‘,那就不要存在好咯。

事实上,这种人犯了职场里的一个常见的问题,缺乏基本的沟通意识

要知道尽管我们很多企业总是喜欢用家文化自居,但公司更像是一个球队,有人负责进攻、有人负责防守,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而且要知道一支球队想要赢得决赛,长期光靠某一个人明星球员是不现实的,最终一定是离不开彼此间的默契配合。毫无疑问,良好的沟通是实现默契配合的基础。

解决的方法是:

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会表达+尝试倾听+同理心。

首先是尝试并且学会表达技巧。

可以从小的地方开始训练,害怕多人对话,就一对一对话,害怕线下对话,就群里发言,总之要让自己开始愿意表达。

你会发现慢慢地练习下来,从一次普通的自我介绍,到一个方案的陈诉发言,都会提升一个人的沟通表达能力,从而让自己更快的融入团队。

但也要注意的是,职场的表达不同于演讲比赛里的滔滔不绝,更多的其实是言简意赅地说出自己关于某个工作任务的想法

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在表达之前先分析、思考自己的逻辑,还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倾听心声,然后再将其引导至我们想要的目的地。

举个例子,工作中我们由于分工不同,会碰到和同事因为项目的问题发生争执,如何是你会怎么做?

如果双方地位相近,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的话,我的经验是,与其面红耳赤地为了推卸责任,或者一点自尊炒的不可开交,不如先把眼睛盯着事情,集中精力思考如何把进度顺利推行下去。在过程中哪怕自己先承认错误,吃点亏都不要紧。等到了事后内部复盘的时候,再去分析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从而规避再次发生,反而更好。

3

还是回到开头的案例中,有次领导需要他上传一批资料

如果一个个上传的话,可能2天都不一定弄得完,领导建议他先建立一个框架,再筛选一遍资料找出共同项,简化操作。听完后,他还是觉得非常麻烦,面露难色,直言说自己不会。最终领导只好自己先设置一半,再告诉他如何操作。

还有一次,突然要修改一张图片的内容,他直接说这个没学过ps,做不了。而另一个同事明明自己不会,最后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因为他一边百度找方法,一边自己摸索,结果虽然图片还达不到设计师的水平,但至少完成了任务,让周围人对其刮目相看,从此他会有更多的机会。

职场里“嫌麻烦”的人总想让别人给出流程和框架,让自己一步步无脑执行就好,碰到问题总是简单以“我不会、这个做不了”来粗暴拒绝任务,其实就是不愿意跳出舒适圈。

我知道一个95年小姑娘,毕业后去了在一家公司实习,专业不对口,但自己很感兴趣,每天别人都下了班,自己却留下来主动加班学习。平常别人找她帮忙,只要顾得过来,从不嫌麻烦,因为这样才能不断从实践中学习。久而久之她从刚开始新手小白逐渐熟练的掌握了文案、图片设计、视频剪辑、招人、带团队、谈客户,2年的时间成长为公司核心骨干。她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是:每一次成长,都是从解决不会开始。

解决的方法:

培养积极心态,构建职场学习力,以下是自检清单:

写在最后

疫情期间,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疫情不仅让很多人开始重新考虑生命的意义

同样也让很多企业审视一些员工存在的价值,

因为他们不在,好像对公司业务也没有任何影响……

想要在职场中走的更远,除了不做上述“没头脑“、“隐形人”、“嫌麻烦”这3类人,最后还有3句话送给大家

  1. 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要重要的多;

  2. 行胜于言,亲手实践过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别人复制-粘贴-收藏也带不走;

  3. 养成复盘的好习惯,定期(一天、一周、一个月)及时的反思总结自己做过的事情,分析原因,找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形成经验。找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有机会就重新推演再试一次,没有机会的话,就向他人求证更好的解决方法。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END-

微推客,新媒体运营,梅花网,热点,文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