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读书这件事,开始出现了各种读书方法论,读书的思维模型,读书的速成班等等,在网络上,读书似乎成为了一个新的流行趋势。
流行速度
最开始是一年读100本书,后来是500本,现在是1000本,或许不久的将来,会是1万本。
流行偶像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跟大咖一起读书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概念,比如,跟着大咖去读书,一年读完300本书。甚至很多平台宣称,读书要跟着偶像读书才能效果更好。这让大家有了一种追星的感觉,就比如跟着某某女明星学穿衣,才能更加时尚。
流行治愈
更不知道什么开始,读书治疗焦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有人说,读书,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读书,能治愈焦虑。
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可能会都有类似这样的体验,比如追求速度的时候,即使真的读了几百本书,真的做了很多笔记,却也不一定能记住里面的内容,甚至很多人,连书名都忘得一干净了。参加了某个训练营,跟着大咖一起读书,却也感觉不到明显提高,为了治愈焦虑,读了很多书之后,反而更加焦虑了……。
那么,作为职场人,我们应该如何高效读书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呢?
-
01 降低心理预期
在当今市场上,我认为,读书这件事,被过分夸大了,以至于很多人,为了迅速达到效果,甚至花了大把钱去读书,结果却收效甚微。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对读书的心理预期过高了,比如有的机构会宣传读书可以治疗焦虑,于是很多人就花钱买书,以期望读书能真正治愈焦虑。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治疗焦虑并不是读书,而是去酒吧好好放松一个晚上。
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时候,读书要的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目的是为了考试,而对于职场人,读书其实就像爬楼梯一样,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上走,这就意味着,不会马上有效果。
这就好比今天职场上的很多企业会认为,因为某个高管的到来,让业绩突然提到了大幅提高,或者突然做了某个活动,因为活动做的好,所以用户开始纷纷大量买单,尽管背后的事实是,今天的出色成绩其实是很久之前一直努力带来的结果。
因此,当我们已经计划在上班之外的业余时间读书时,首先是降低心理预期,忘记当年上学时的读书情境,重新认知读书这件事,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而不是想着好久没读书了,现在读书了,那么马上就可以提高自己并获得相应回报了。
-
02 列清单
列清单,很多人认为这就很简单了,那不就是做个读书计划,把要读的书做一个清单然后开始按计划阅读么?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1890年,一场鸡尾酒会,权贵会聚,高朋满座,某位成功的大咖也在其中。他待在房间的一角抽着雪茄,别人给他引荐了一个擅长整合工作而声名日上的人,这个人名叫泰勒。
“年轻人,”成功大咖对那位顾问说,斜视的双眼流露出怀疑,“如果你能告诉我一些管理学方面有用的东西,我就给你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
在1890年,1万美元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旁边的人们停止了谈话,纷纷转身想听听泰勒究竟会说什么。
“先生,”泰勒说道,“我会建议您列出10项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然后,从第一项做起。”
据说一周以后,泰勒收到了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
相信大多数人看完这个故事,第一反应并不是似乎明白了什么,而是一头雾水。这是一个玩笑吗?为什么有人会为这个建议支付1万美元?列清单只是管理学的小儿科。随手拿起一本关于自我管理、关于管理办公机构和组织的书,你都会发现有“列清单”的建议。
难道这个故事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其实这个故事背后的深意就是,那位成功的大咖得到的好处并不只是一纸清单,而是列这个清单的过程。
比如在读书这件事上,在列清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开始查询一些资料,才知道我们最近应该计划读哪些书,同时还需要思考哪些书对我有用?还有,在当前情况下,我需要先读哪本书呢?对这些书,原来还应该有个先后排序。
这样,当我们计划读书时,这样我们就有了明确的路标,重要的是,并不只是一纸清单,而是列这个清单的思考过程。这就好比我们做工作计划一样,重要的是,并不只是一个工作计划表单,而是列这个计划的思考过程。
-
03 持续连贯性
苏东坡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
我们无须像圣人一般天天读很多书,但可以确定的是,读书就像做饭一样,歇火就会冷,也像锻炼肌肉一样,如果断断续续,不会有任何效果。
回想一下我们看电视剧,如果我们今天看一集,过几天又看一集,虽然最后电视剧看完了,我们会发现经常会一边看一边忘记,最后看到哪集了也记不清楚了。
这样就很好理解了,读书对职场人来说,持续连贯性,才会达到基本预期,也只有这样,才会形成惯性。
-
04 慢读VS速读
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
——曾国藩
作为职场人,读书到底是慢慢品味还是一目十行,一年速读365本一天一本呢?
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还真是困扰了很多人。
古人云:“兵贵神速”,但我们回顾一些大家熟知的故事,我们就可以重新理解“兵贵神速”以及读书快慢这个问题了。
比如三国时期,司马懿千里奔袭,上演斩首孟达行动,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闪电战”,而司马懿熬死诸葛亮的故事,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
同样,作为职场人,我们大可不必理会所谓的“一目十行”方法论或者各种精读之“笔记”方法论等。
很简单,就是该快要快,而该慢就要慢,有的书,我们必须精读,而且需要读很多遍并内化,有的书,读一遍,略读就够了,这取决于书的价值判断以及我们的目的。
-
05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很多人看书,同时看了好几本,最终一本也没读完。比如历史上的曾国藩,他读书时,如果一本书没有读完,是断断不会读第二本。
这就好比看电视剧,我们同时看几部电视剧的时候,自然不会有效果,记忆也大打折扣,而且缺乏连贯性。
事实上,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的,同时追求很多目标,而目标之间要么没有联系性要么互相冲突。
而看书也是一个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我们总是为自己设置了好几个目标,比如短时间内要看财务统计学又想看营销管理。这些书与书之间要么联系性不大,要么互相冲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