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一直没有得空写作,不知不觉已经两个多月了。明天就是 31 岁生日,不聊产品,跟各位说说我最近的个人体会吧。

1 中年危机的底色

老六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三十多岁的人,或者死过去,或者死一次),我看到的时候正在食堂吃饭,饭都难以下咽了。

中年危机倒不是对这些常见问题的自怨自艾:缺钱;单身(婚育);肥胖;房贷;体能变差;没有做出满意的产品…… 这都是中年危机的表面形式。

你会发现,类似的问题并不是中年才出现的,小时候也有追不到姑娘的问题、考试成绩不好的问题、跟同学打架的问题…… 王慧文在知乎的回答说,过去我们也都有童年危机、少年危机和青年危机。这次不同的是:

中年危机是要自己扛的。

巨婴一般指以为全世界都该围绕着自己转的人。我们大多数人在 30 岁前,其实都是巨婴。做子女有父母扛,做学生有老师扛,做职场新人有领导扛。从「世界围着我转」到「我只是组成世界的原子」,这种认知转变在 30 岁才得到彻底的印证。

失败不再有人同情,错误不再有人兜底。想放弃的时候,别人觉得无所谓啊,你 loser 你的。有时候你连反抗发泄的对象都没有。上高中还有校长老师担心你影响升学率,社会里通常没人担心什么过高的废物率。

这种灰暗的底色之上,就要找到方法消解劝慰自己。下班不回家在车里发呆是消解,抽烟喝酒是消解,暴饮暴食是消解。甚至看到有些大叔喜欢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恐怕也是为了消解。

2 痛苦源于选择

身边有一些朋友,毕业做了公务员,七八年过去,无论仕途如何,也很难在外面找到有专业技能要求的工作了,大都索性老老实实干下去——他们没有选择。

还有一些朋友,机缘和勤奋的双重加持,遇到了赚大钱的机会(比如期权、或者在网上大火),那 90% 的人在他们的位置上都会把握好机会(等公司上市、或者商业化变现)——他们没必要有新的选择。

身边更多人是像我这样的。能赚点小钱,远远碰到了财富自由的边;也能降低收入标准去做些更自由的事情;创业或者到小公司打工,也有**的机会…… 选择五花八门,自己想要什么也还没看清,真的是焦虑。

只能选白月光和只能选朱砂痣都没关系。可同时都能选,总会觉得选哪个都是错。选哪个都要为没选的那个埋单。

我们依赖因果律生存,也备受因果律的折磨。

3 选择源于目标

每个选择显然是要跟远期的目标来匹配的。一个在大公司混日子的人,可能被创业者瞧不起,但他目标本就是关注家庭生活。想要钱和想要社会地位搞清楚,也就不会纠结于到底选阿里 P7 还是副处级公务员。

其实工作之初的七八年,通常都是职业生涯的蜜月期。这段时间,你的目标不管是钱,还是学习成长,亦或者是社会地位,都是快速飞涨的,且不需要过多的运气,只要够勤奋就行了。

蜜月期的选择都不会错到哪去,选什么都是对的。穷学生的锚点太低,小目标都太容易实现。

到七八年,正巧是 30 岁这个节点,就发现目标达成难度激增。就像每个互联网创业公司一样,过了几年年增长 200% 的好日子,发现要被迫接受长久的 20% 的增长,甚至永久性的无增长。

从没有收入,到月薪 2w,并不是难事;到年薪百万,就要难十倍。从共享单车,到买一辆奥迪,也不难;到买法拉利,就要难百倍。从租地下室,到能扛着房贷住进自己房子,不是太难;到可以买西城区学区房,就要难千倍。

不追求物质,追求个人成就也是同样。要做到业内还不错的产品经理,六七年足够了,但要做出业内知名产品,要难百倍。各行各业都是如此,能力、机缘、勤奋,缺一不可。

更何况,30 岁还要面临人生的额外压力,买房买车娶妻生子。

当然,你可以说,目标未必要如此功利,保持内心的 peace,享受生活就好了。没错,这也是目标,但是要求你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个清晰的认识。

4 到底想要什么?

你到底想要什么?老六的文章里说,拿这个问题问许多朋友,都是很难答得出来。

这倒未必代表大家都是笨蛋,没想过这个问题。而是恐怕这问题是很难理性想得出来的。猫助说,目标还得是感性的(跟多抓鱼猫助聊聊二手生意和创业态度)。她曾经搬到杭州,就是在西湖边听了一首曲子受到了感召。

若是从理性的分析,你的所有理想和追求,都是社会预期赋予你的。小时候为什么都想做科学家?不是知道了科学家的工作内容跟自己智商适配,而是老师家长会把科学家当做偶像供我们瞻仰。

上次也是跟猫助,聊到阿里的一些朋友,毕业就没再出去过。与其说是进入社会,不如说是进入了另一座巨型大学(一般的大学是 1w-2w 人,阿里目前 12w 人)。接触外部世界比较少的话,他们对人生理想的认知就是:从 P5 到 P7,从 P7 到 P9,无他。

反过来说,有经商家庭背景的朋友,喜欢创业的居多。而创业久了,自然更难再回到公司打工。理想也在不知不觉中固化了。

所以抛开所有外部对我的影响,真正去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时,就是一片混沌。作为社会动物,减去社会预期,就只能是动物了,谈理想没有意义。

我自己而言,早期创业,发现似乎功成名就不是理想;后来去大公司体验,发现老老实实打工也不是理想。朋友说,没有理想,那就赚钱吧。嗯,那就先赚钱吧。

身边这样的朋友也很多。草威说自己没有太多表达欲了,做工作室也疲于跟甲方要钱收账(三五环 No.20),如今不知道想要什么,就先跟老罗做直播赚钱去了。

最近发现在公司园区遇到的原本在创业的老朋友越来越多,行情不好,也都是「先赚钱吧」。

但赚钱的时候,又很容易想起什么白月光来。你说人是不是很贱。

希望哪天也能在西湖边,听到一首什么曲子,能受到感召,找到愿意不计成本去做的事情吧。

5 心理收益的边际递减

说得再露骨一点,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正向反馈」。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咯。

所以最幸福的人,未必是最有钱、最有社会地位或者最成功的人,而应该是预期与真实生活 gap 最小的人。

我回顾过去六七年,状态最好的时候,可能还是 14-15 年。很容易解释:那时候我刚工作,就在知乎上有了不少关注,每篇回答都有很多人看,刚进入社会就在舞台被人关注,会源源不断提供正向反馈,让人上瘾。工作和生活都变得很愉快。

最焦虑和难受的,则是 16-18 年。同样再给新人分享产品知识,精神上已经获益不大,物质回报也十分有限,而摆在前方做出知名产品的目标,仍然遥远,跟大多数 30 岁的产品经理一样,陷入缓慢的内卷中。

边际收益的递减明显,从没人关注,到被 20w 人关注,心理收益可能是 100 倍;但习惯被 20w 人关注后,哪怕被 200w 人关注,可能才只有 1.5 倍的心理收益。

前几天跟老同事喜剧演员六兽聊天(播客会在近期发布),他说到为什么许多喜剧演员会有情感障碍甚至抑郁症,就是在舞台的这种体验,尤其是让观众爆笑「炸场」,会像**一样上瘾,精神上得到短时的巨大满足。但走下舞台,就突然回归普通的日常生活,反差让人难以接受。

这就是阈值和锚点不断拔高的负面效应。

许多有钱人、有成就的人、被人羡慕的人,我们对他们的想象就是「金锄头」式的。我们蜗居在 80 平房子里,那些住四合院的可能是十倍的快乐吧;P10 的收入是 P5 的十倍,幸福感也是十倍吧; 身价已经上亿的人,天天钓鱼肯定特开心吧…… 真实情况是,在「改变」的阶段肯定是幸福感激增的,进入平稳期,就需要反复要新的刺激了。

没有人的生活是永远在坐火箭的。

所以回头来看,解决中年焦虑的终极方式,或许就是别想太多,降低预期,把握当下。

说到这,低头看了看我的第一个纹身。明明天天看得到这个道理,却还是过不好生活啊。害。

Carpe Diem ,引用自 Horace 的《Ode》:carpe diem, quam minimum credula postero. 意为:Seize the day, put very little trust in tomorrow.

6 说说亲密关系

说点别的。过去对「喜欢」的认知理解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小学到大学。那时候喜欢一个人,其实还是喜欢社会规范下「好」的定义。

小时候常见的好,无非就是「漂亮」和「学习好」。这种喜欢其实挺没劲的,当然现在仍然有人沿袭这种爱好到老,始终如一,令人钦佩。

第二个阶段,是大学毕业前开始。有了所谓「智性恋」的概念,觉得不能只看社会的规范和生理反应下的冲动,还得看是不是讲道理、是不是能相处、是不是有共同语言。

这些当然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不过本质上,都还是对「优秀品质」和「好属性」的追求。

第三个阶段,是最近几年开始的。我把最新的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叫做「能给彼此生活带来复利」。

前提自然要考虑对方的属性,但同时要求变高了:两个人要愿意一起经营生活,并且让彼此的生活质量变高。这个提升可以持续带来复利,不是依赖简单的固有的模式。

举个例子,一个人爱玩游戏,另一个人爱看美剧。如果周末各自做自己的,当然也能相处,但生活并没有改变。而要是愿意接触对方的爱好,甚至一起研究、一起享受,那可能就是两倍份量的快乐。

这是个简要的例子。生活中可以共同完成、共同分享的事物有很多,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在保持自我空间的基础上,有新增的东西。属于两人共建的生活填充内容越来越多,就越能继续在这之上添砖加瓦。这就能源源不断带来生活上的复利。

我们其实从小就在建自己生活的大楼,上层的经验都是基于下层的教训逐渐垒起来的。有的亲密关系,是依然各自建楼,只是通个空中走廊;有的亲密关系,则是把你的楼搞塌,全盖上我的。能够在 30 岁往上开始合并成一栋楼,成本很高,但值得一试。

今年开始尝试这种方式,祝我好运吧。

(动森中的共同建造也是一部分。)

7 和解

羡慕在座的各位还没到 30 岁的,可能大都还没有晚上回家不上楼、坐在车里发半小时呆的体会。

反复去思考和讨论这么多,倒不是在制造焦虑。焦虑不用制造,它会一直都在。

认知焦虑不是为了彻底解决,正如前面所说,痛苦、焦虑在中年后就变成了常态,不需要解决,而是要和解。

就像你知道黑暗只是没有光反射进视网膜了而已,中年的焦虑也只是大脑产生一些激素让你对生存产生危机感。不过在祖国脱贫成就显著的当代,还有谁会活不下去呢,都是妄念罢了。

以一则朋友送的日签结尾。祝各位观看愉快。

题图:**律师(Better Call Saul)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