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号,我从多点离职了。

最后一天请产品小伙伴们喝了奶茶,吃了烤兔,群里发了红包,跟大家做最后的告别,也算体面。
 
离开办公楼的那一瞬间,过去的15个月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快速飘过,当初如何来面试的,入职后就出差,接手不熟悉的领域,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取得小胜利的兴奋以及职业发展的困惑,一遍一遍在脑子里放映。特写此文,纪念我和老东家多点的15个月。
 
 
2019年8月。
 
接到多点HR的面试邀约电话时,对这家公司其实并不了解。从boss上简单地看过他们的介绍,再去网上查了一下,才了解他们的MAU在生鲜电商领域排名第一。是的,在今天各大巨头入局社区团购之前,生鲜电商赛道的月活第一是多点。
 
我记得那天下班后,我打车从市中心赶到多点所在的高新区,15公里,堵车,1个小时。晚上7点半赶到,开始面试。
 
第一面是个女生,看着年纪不大,但气质比较成熟,尤其是对于产品的相关见解,成熟到让我觉得这家公司的产品经理都这么牛逼么,觉得自己可能配不上。
 
但第一面的整个过程还是很轻松的,并没有所谓的压力面,也没有很多的锱铢必较,更多的是她在倾听我对于过去工作的一些看法吧。那天的面试到现在已经15个月了,我依旧记得她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
 
“我觉得你之前做了很多用户体验相关的产品实践,你现在可以试试从一个商业的角度去打造一款产品,这对你的职业发展是有帮助的,无论你来不来我们这边。”
 
那是我决定要来这家公司的转折点。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看着年纪不大的女生,其实是我所应聘二级部门的产品总监,后来很快就升为了高级总监,现在是一个独立的二级部门负责人。那天因为她下面的产品经理出差了,所以总监面就提前了。
 
几天后是二面,产品经理面试,考察了很多产品设计的细节,尤其是漏斗间数据的转化和成本模型,严谨程度让我叹服。
 
最后终于到了部门leader面试,我在电子科大的学长。这一轮没有问很多专业性的东西,反而是很轻松地聊聊家常,聊聊母校,聊聊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最终,2019年9月2日,我入职了多点。
 
 
在我入职之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回顾了我当时做这一决定的感受。(从美团点评到创业公司,做出选择的底气来自哪里)
尽管如此,当朋友们知道我从美团离职后,还是会问我去了哪里。
 
我一般都会说,去了一家生鲜电商创业公司。我知道如果我说多点,可能没有几个人听说过,倒不如说,我又去了创业公司。
 
这一点很快得到了验证。我记得9月2日我入职,当天领了设备,开通了各类账号。下午跟老板过了主要的工作内容之后,就开始接需求了。
 
第二天便完成了一个需求单的评审,周五这个需求就上线了。周日便出差去北京,周一就在线下做功能测试。关于这一段,可以看这篇文章。(我在卖场做产品测试)
 
我完全想不到,入职的前两周节奏会如此之快,让我对这家创业公司的产研效率简直惊叹。这是我之前在美团这样的大公司所无法想象的迭代节奏。
 
更令人惊奇地在后面,这里的研发对产品很nice。我记得入职的第二天,我的后端研发们在我旁边开站立早会,研发leader说:
 
“最近产品这边新入职了一个人,之前在美团点评做会员的,没有接触过电商这块,大家之后照顾一点。”
 
10月初我负责的第一个营销频道页准备上线了,因为这是一个打通了商品系统、优惠券系统、内容系统等多个基础系统的频道页,在短时间内掌握不同系统与我所负责的产品的信息交互,难度很大(这个频道页是我入职后从其他人那里交接过来的)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QA会很仔细的跟我介绍各个系统的功能,节约了很多我独**索、请教的时间,这一点直到现在还记忆尤新。
 
后来我想明白了,虽然我是产品经理,但是在这个领域我是新手,有些事情如果我不能想得很清楚,那就应该向研发学习。在以前我会觉得这样可能会降低产品经理本身的权威性,但事实上,把对的事情快速做好,才是我最大的责任。
 
所以很多次评审会上,我依旧会被挑战被质疑,但我会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机会,这是多点的研发给我上的最大的一课。
 
 
我在多点的蜕变,不仅仅是从体验到了商业,更重要的是从C端走向了B端,这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也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的视角。
 
2020年初,我开始尝试输出一些针对品牌商经营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是一个产品能力的阶段。比它更高的是平台,比它更基础的是工具。例如对于电商来说,优惠券的后台触发是一种工具能力,这种单一的能力,往往不足以独立满足一个商业场景,但又必不可缺。
 
而解决方案,是很多能力的组合与应用,解决方案对客户来说是一个黑盒子,以很小的成本做输入,得到很高的回报,内部的工作原理,客户并不关心。这就意味着,对于这个场景下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应该尽可能在解决方案中闭环。
 
而最高的阶段是平台,平台更关注多方利益的平衡。这时候产品的完备性本身已经不是最难的了,如何平衡相关方利益,聚合多方使用场景,发挥平台价值,产生不可替代性,才是平台设计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对于只有C端产品设计经验的我来说,输出一个解决方案难度巨大。那段时间恰逢疫情,远程沟通、远程评审。我还记得仅仅是最基础的表单设计,我都困扰了很久,大概经过了跟老板的5次沟通吧,才最终把产品设计完成了。我记得需求文档写了一万多字,每天研发都会有各种问题找到,但最终都扛过来了。
 
2020年上半年,我做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两个万字以上的需求单,那是我在多点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那是死磕到底的一段时光。
 
B端跟C端不一样的是,B端产品的使用,需要协调客户侧很多的资源。那时候我做的一个解决方案之一是在线下超市用,需要超市店员的配合。
 
那是我真正第一次意识到,产品经理只做产品是不够的,他需要为产品的成功想办法做任何事情。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哪怕是人拿肩扛硬着头皮上,也得顶过去。
 
其实店员需要配合的工作比较简单,就是每天定时去特定的地方用特定的系统拍照,但没有钱做奖励。跟一线的员工打交道,没有奖惩措施,太难了。我只能跟其他产品一起,每天定很多闹钟,定点在群里吆喝。大概这样维持了两周,才算拿到了比较充足的使用数据。
 
这段经历之后我才领悟到,产品经理不仅仅是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要站在每一个相关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以利益为横轴,影响力为纵轴,我们可以画出一个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标出每一个相关方所在的位置。这里的相关方不是用户和客户这样的范畴,而是要到具体的角色。比如零售商是一个客户,但零售商内部也有店长、店员、总部营运人员等不同的角色。
 
角色不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看待产品的视角也是完全不同的。
 
这些,是我以前不曾有过的思考。后来,这些与业务打交道的思考,也被我记录了下来。(转做业务型产品经理后,我有了哪些新体会?)
 
 
多点的人性化不在福利。
 
我了解很多公司是弹性打卡或者不打卡,其实是让员工不被硬性的考勤所束缚,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作息节奏。
 
但多点却是真正要让大家休息好。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是9点到6点,可以有半小时的弹性。但除此之外,如果你8点之后下班,第二天可以10点之前到;10点之后下班,第二天可以11点之前到;12点之后下班,第二天可以下午两点之前到;凌晨两点之后下班,第二天可以不来。
 
在这样的规定下你会发现,如果没有上线,那一天的产品和研发可能走得非常早,如果有上线,他们可能需要熬夜到很晚。我记得最晚的一次,我凌晨五点到家。
 
但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有任务那就晚点走,晚点走,晚点到,充分休息好。没有什么无效率的加班,或者领导不走,下属不敢走的表演。
 
关于加班这个话题,我曾经跟其他部门的研发同事一起聊过。他之前在某个大厂,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多点。用他的话说,在多点做研发,身体比较累但心没有那么累,但是在大厂,也许加班不会到那么晚,但心很累。
 
是啊,谁不想好好地做事情,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内卷呢。
 
 
多点很好,但我最终还是决定要离开了。
 
决定离开一家有感情的公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你还愿意为这家公司写一篇文章纪念。所以离职的那天,开车离开公司大楼的一瞬间,心里突然空了一下。你所喜欢的产研关系,你所熟悉的同事,你所欣赏的人性化,都不在了。你不知道下家会不会也像这么好。
 
但还是要离开,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知道现阶段它可能给不了。
 
离职是一件大家不愿意谈起的事情,就好像系统现在很稳定了,你要离职了,你就悄悄走。不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破坏它现有的稳定。
 
但离职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诉求,好聚好散。
 
真正重要的,是我在这里获得过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身上留下了老东家优秀的品质,我会以更重要的姿态与它相逢。
 
这个行业有很多巨头,但这个赛道很窄,混着混着,也许大家又重新见面了。体面地离开,体面地祝福,体面地相逢。
 
离职前的倒数第二天跟同事一一私聊,产品小伙伴,合作过的后端,数据,前端,运营,所有人。我不想影响大家,但对于合作过的人,说一声,道个别,是尊重。
 
最后一天,给大家买了奶茶

 
买了烤兔

 
发了红包

 
大家赶来跟我合影
 
15个月真的挺快


那么就,高处再相逢,江湖再相见~

 
 再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