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都在晒微信十年的时候,我发现:
到2021年1月,大力哥公众号已经第五年了。很高兴我还在写。
 
当初建立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我在一家创业公司写文案。那时候每周写1-2篇文案,能够通过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故事,来帮助公司做一些品牌宣传。
 
后来,这种为公司品牌服务的文案总是不能自由表达我想写的话,于是我建了一个自己的公众号。一下子,五年过去了。
 
一路上,我看到周围很多朋友跟我一样,也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写出了一些特别好的文章,说出了想说的话。
 
但,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
 
作为一个坚持了五年还没有放弃的幸存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
 
 
写文章难不难。
 
难。
 
虽然,写文章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就跟说话、聊天、发朋友圈一样,将自己的想法跟其他人分享。
 
但是,它难的地方在于,用自己和别人都觉得舒服的方式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不仅要自己读起来舒服,更要读者读起来舒服。
 
有人说过,好的文章读起来像流水一样流畅,读完也有那沉思的片刻。
 
很多人有误区,觉得既然是要写的东西,是不是要很深刻,很有内涵才行。
 
老实说,这对我们这样的普通爱好者太难了。对我们来说,可以通过文字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而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就很不容易了。
 
就我而言,也仍然在可读性上在修炼。
 
所以,首先降低自己对于文章的预期,将第一步聚焦于把事情讲清楚,很关键。
 
 
解决了预期,接着就是定位。
 
很多人说,定位决定了你的受众。
 
确实,一个写故事、写情感的公众号,就是会比一个写专业知识的公众号受众更广,阅读更高。这是天然的,没办法改变。
 
但在我看来,定位更多决定的是我们写作的动力。
对我来说,早期写公众号,是因为我喜欢观察周围人,喜欢聆听他们的故事。所以那个时候,我在公众号上记录了很多故事,甚至那时候在公司,如果有玩的好的同事离职,我会送他们一篇故事,作为礼物。他们往往很喜欢,毕竟用文字作为礼物,不常见。
 
后来故事写多了,就感觉自己一直在输出,一直在找故事,写故事,留不下任何东西,也就很难坚持去按照一定的频次去写。
专业的人运营公众号,有潜在的收入作为回报,对爱好者而言,如我,只能靠这件事带给我的精神收获来坚持。没有收获,我就很难找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了。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迷茫了很久,那时候工作也忙,更新很少,一度差点断更,但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了。
 
而让我坚持下来的,是我找到的新动力。
 
为什么可以坚持写?
 
其实刚开始写的时候,我也将阅读量作为外界的唯一认可。我会觉得,如果大家喜欢你的内容,那就一定会有很不错的阅读量。
 
所以我会很看阅读量。如果是公众号的早期读者,一定记得“咪蒙”这个号。当时“咪蒙”所流传出来的选取标题的技巧,调动情绪的技巧,打造爆款文的技巧,也让我一度很追捧。
 
因为太看重阅读量,我反而忽略了写作本身带给我的成长,不想去思考沉淀,写一些专业性还比较强的文章,因为我知道,传播效果肯定不会好。
事实也的确如此。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我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驱动力。阅读量高如何,阅读量低又如何,你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呢?
 
大概从2017年校招开始,我逐渐转型写我的求职路程,直到后来稳定地输出面经、面试分析等,开始有一些外部的公众号来转载我的文章。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写一点有用的东西,原来如此有成就感。
 
有用,便是我找到的新动力。不管是对一个人有用,还是对一群人有用。只要这个文章不是精神快餐,而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候,被人拿出来读都觉得有用,有启发,我就很知足了。
 

想要写有用的东西,思考很重要,把思考连接起来更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我写了一些自己还蛮喜欢的文章,无论是会员、增长还是写买菜,我都觉得写完之后,对自己的帮助挺大的。
 
在开始码字之前,其实我只有关于这些主题的比较零碎的思考。但零碎的思考成不了文章。所以我必须去看更多的资料,去看一些行业报告,才能找到支撑材料,将思考连接起来。
 
尤其是买菜那篇文章(下拉到底有)。
 
为了写买菜,我重点看了2019年和2020年的生鲜行业报告,用脑图将主要内容做了提炼,再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已有的零碎的思考,连接出了那篇文章。
 
而它,也成了目前对我来说传播范围最广的文章,36氪、腾讯创业、微推客都做了转载,人人还是头条转载。
 
2019年9月,我写自己从美团离职,进入到创业公司,当时那篇文章也被微推客转载了,次条。
 
当时我的老板转发了我的文章,配文是,期待大力同学早日登上头条。
 
一年多之后,我终于做到了,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每每想到这些点滴啊,总觉得那些闷头写字的时刻都值了。
 
我想说,思考不难,但通过连接思考做二次思考,很难,但也真的很有收获。
 
用我工作里的话说,这就是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写文档。
因为你得通过文档来检验自己的思考连贯性,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才能证明你真的想清楚了。

写有用的东西,自然会有回报。
讲个小故事吧。
 
去年12月从老东家离职后,我面试了不少公司,其中就包括C端的会员和增长等相关产品。由于这方面的经验相对短缺,我面试都没有成功。
 
尤其是面增长相关的岗位,很多次都倒在了经验层面,尽管前面几轮都聊得还不错。
于是我痛定思痛,写了一篇关于增长的文章,一方面是想好好整理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为下一次面试做复盘。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想证明自己的想法。
 
后来这篇文章被一家15年开始就做出海游戏的公司的CEO看到了,他让他们公司HR加了我的微信,问我愿不愿意去他们公司工作。
 
我报了手头已有的offer,他说待遇不是问题。当然最后我没有去,不过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能通过我写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在某一瞬间能够得到一点点认可,其实就很让我知足了。
这个细节让我一直记得,因为那时候我突然觉得,原来这个社会对你的认可,并不一定仅仅来自于你的工作产出。
普通人的世界,无非工作和生活。
工作是通过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经济回报。生活是消耗这些经济回报,从而获得精神回报。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越来越觉得,我被工作绑住了。不是因为收入,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工作的产出,是我向外界证明的唯一窗口。
窗子外的信号,甚至不是来自于这个世界,而仅仅来自于你的老板。

把窗子打破,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也许是我能坚持五年的另一个驱动力。
 
很多人能适应将成就感都放在工作这一个口袋里,但我可能不行,确定性太小。我喜欢自己掌握一些可能性。
你通过思考和表达,拓展了你的成就感来源。
 
写文章给了我这样的可能性。

 

 
最后,我把写作这件事看得很纯粹。
 
我的公众号一直都是原创,从不转载。在我看来,即使没有人看,写的东西也得是你自己的东西。
 
我不需要背KPI,我不需要通过写这些字来获得什么直接的收益,我也不靠这个挣钱。
我告诉自己,我挣钱的时候,很少能任性地思考与表达,那当我想思考和表达的时候,又何必去管能挣多少钱呢。
 
所以我从不接广告。当然我也接过几个,也心动过。但因为我的号体量有限,相对弱势,所以都只能遵照金主的规则:
原文转载,不得修改,必须头条。
 
我觉得文章至少得是我自己写的,所以之后遇到这样的,我就一概不接了。
但我偶尔也会打广告,免费的,或者是帮朋友做个推广,或者是我觉得有些东西还不错。
曾经有段时间工作不顺,想通过写文章做咨询来转型成为自由职业者。那时候我开始对周围的自由职业者很感兴趣,很想了解他们的转型历程。
小喵就是其中一个。
她是我在交大的学妹,比我低一级。2016年本科毕业之后,也去了互联网公司工作,后来因为兴趣问题离职了,开始自己开店,折腾,直到后来创业做轻食。
我跟她聊过自由职业的事情。她在离职的那一刻开始,就觉得自己不想给别人打工,就是想自己折腾一些事情。
这个想法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很纯粹。她也一直在做自己的轻食创业,品牌是沙野轻食。如果你此刻打开美团外卖,应该能搜得到。
现在,她的轻食店在全国已经开了300家左右了。
 
前段时间她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帮她推广他们的新品,即食鸡胸肉,我说那我能不能先尝尝,好的话免费帮你们推一下。
后来她给我寄了几袋,确实还可以,味道不错,吃起来也比较方便。我觉得还挺适合我这样的久坐办公人群的。
正好趁着公众号五周年,给她写了这篇推文。
如果你想买,可以去淘宝搜“沙野 鸡胸”,就能看到他们的产品了。从1月20号0点开始还有年货节跨店满减,每满200-15。

我问过她,在我帮她推广的时候,有没有想要突出的一些品牌印象。
 
她说了很多,我觉得挺好的,就原文放出来了。
 
 
所以,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淘宝搜“沙野 鸡胸”,去看一看了。

最后,说点我自己的期待吧。
我也不承诺会一直写下去,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再坚持五年,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文字不再有用了,我可能就安静地放弃了。
但在那之前,我还是希望向所有人展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嗯,希望我可以做到。

最后的最后,文中我提到的几篇,都在这里了:

闲聊“买菜”这门生意

增长三件事:数据、价值、目标

从商业视角,重新思考会员零售数字化,我命由我不由天

从美团点评到创业公司,做出选择的底气来自哪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