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491字 | 读完需要15分钟
写作花了6个小时


前言

上周写了一篇关于经济学常识基本推文,《经济学思维 | 为什么人人都要懂一点经济学?》,文章反馈很好,粉丝不到300,阅读量94,分享率竟然高达20%,篇幅很长,完读率依旧高达66%!

感谢大家的支持,说明这篇文章内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愿意看完并且分享它。

不得不说,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这直接催生了我再写一篇关于经济学常识的文章。思来想去,觉得“成本”概念很深奥,也跟大家日常生活很靠近,所以这期分享关于“成本”的知识。

成本的概念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它深不可测**,从具象到抽象、从个体到群体,形成了各个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也正是由于这样,对成本概念的研究,贯穿于整个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作出永久性贡献,甚至有的还拿了经济学奖。假如搞懂了“成本”,就能掌握一半的经济学知识了。

但本文不会涉及很多高深的概念解释,主要介绍跟我们日常决策相关的几个简单概念,并根据一些案例加深大家的理解。


01

成本的概念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关于成本的概念,方便后面理解,要记住哦~

会计成本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主要谈及的成本概念。

会计成本就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耗费的资源,一般用货币计算,也就是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折算成货币的数量,包括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运输费用等。

例如建一间房子,成本一般就是地皮的钱+建造材料的钱+支付给工人的钱。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关于如何理解,上篇文章解释得很详细啦,可以点→传送门 进行了解。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所有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都可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货币成本

所谓货币成本是与非货币成本对应的,货币成本是付出了货币或相当于货币的资产而形成的成本,非货币成本是没有支付货币或相当于货币的资产而形成的成本。

例如,顾客买一个手机,产生的货币成本就是购买手机花费的钱,非货币成本就是,买手机的过程中的比较型号、各个平台比价、购买、等待到货 等过程中花掉的时间、精力等。

02

重新认识成本

(1)机会成本才是最该考虑的成本

成本是就是放弃的的最大的代价,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在给定备选选项中,选择综合价值最高、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

例如,小李有4个追求者,她根据三个重要因素给4位追求者进行了评分,A得分370分,B得分455,C得分380,D得分440分。

*权重1即评分*1

当小李选择的是B阳光男作为男朋友的时候,此时的成本是D(帅警官)440,成本是最低的。

当小李选择的是B以外的其他人时,此时的成本都是能给小李带来455分的B(阳光男)。

综合来看,选择B(阳光男)是最合适的选择。


(2)有时机会成本不可估量

上面说,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是“放弃了的所有选项中价值最高的那个”,有时,概念看似简单,实际深不可测。

因为,我们放弃的选项,都没有实现,无法知道我们放弃了什么东西,放弃的东西中,它们的价值都有多高。

——所以,机会成本有时候就只能靠想象得知。

比如下面一个问题:

中国有两个选项,要么制造飞机,要么制造袜子。制造袜子的成本,是放弃了的飞机;制造飞机的成本,是放弃了的袜子。

请问,对于中国来说,究竟是制造袜子的成本高,还是制造飞机的成本高呢?

生活中如何考虑机会成本?

为了实现机会成本最低,在做决策时,先暂停下来,做机会成本分析。在做任何重要决策,先考虑两个方面:

①我正在做的事情不重要?

②有没有我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更重要?

例如,有客人来家里做饭,计划花4个小时做晚饭,为此省下100块钱。在做饭前,可以先想,花4个小时省100块钱是不是值得的?4个小时能不能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当你认为,拿这4个小时去学习提升自己更重要时,就应该拿这4个小时去学习,客人来了,带他们下馆子就好。

诚然,要学会机会成本分析,至少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

  • 识别上述两种事情的能力。这需要我们不断修行,和自己对话,了解这个世界上自己最想追逐的是什么?
  • 魄力,就是你要有胆识,并且不吝啬于,花现在看起来更多的钱,去帮你节省更多的时间,而后用这些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最终将这些时间转化为真正的更多的钱。
  • 毅力,坚持上述两项原则,无论旁人对你如何评价。

(3)不要只盯着货币成本

货币成本区别于全部成本

货币成本并不是全部成本,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看全部成本,而不仅仅是钱

例如,我们住的地方离公司远一点,租金低一些,但我们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这得算到成本里;

例如,我们在7-11买东西,货物的价格更高,但在那里买东西更方便,这里的总成本可能是低的。

再例如,有些人经常白嫖一些免费的知识,但在搜寻免费知识的时候花费太多时间,知识的质量还不好,此时,总成本可能就高于买个知识付费APP的会员。

给士兵发薪水比免费征兵便宜

美国是志愿兵制国家,军费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士兵的薪酬。有人问,为什么不能实行义务兵制,减少国防开支呢?

这就要考虑义务兵制的机会成本了。

当实行义务兵制时,尽管能省下很多钱,但是大部分的青年要去当兵,当兵之后,他就不能从事原来的职业了,美国就要少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或企业家,不利于美国的长远发展。

而志愿兵制,由美国政府给士兵支付薪水,当士兵的薪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例如2000美元/月时,来应聘当兵的必然是对这个薪资是满意的人(他在其他地方没有这么高的薪水)。设定一个征兵的合理价格,有足够的人来应聘当兵,那么这个价格就是政府征兵的最低代价。

*该政策由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费曼向美国政府提出,被美国政府接受了

中间商赚取差价让商品更便宜

身边经常有些人吐槽,我们现在商品的价格这么贵,肯定是中间商赚了很多钱。

甚至有人进行了调查,我们超市2块钱买到的矿泉水,成本只要3毛钱;超市卖20元/斤的水果在原产地只要5毛钱。

中间商赚的钱,通常占商品价格的80%左右,要是没有中间商,我们的物价肯定会低很多!

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这些人只看到了货币成本,而没有看到全部成本。

如果没有中间商,我们买个水果,可能要跑掉果园里摘,吃个土豆,要到地里去挖,买个日用品,可能就要到各地的工厂去买,这样付出的成本就高多了。

其实,中间商也挺难的,尽管他们赚的钱占了商品价格的70%~80%,但可能是他们所能赚取的最低比例了,因为中间商之间也在竞争。

所以,在超市中20元/斤的水果,原产地值5毛,你只要多付19.5元就能买到,而这是从5千公里外把商品运到超市的最低成本了。


(4)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凡是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未来看,而不是向过去看的,所以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理解概念很简单,在生活中能真正实践它,却是很难。

例如:

在电影院看电影,在电影院中看15~20分钟就能知道电影是否好看。

如果电影不好看,正确的做法是马上离开,因为已经买了的电影票是沉没成本,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当机立断、起身离开呢?

再例如:

结婚后发现不合适,到底应该离婚还是将就着过?

一般的三姑六婆肯定会说,“都结婚5年啦,孩子都有了,还能怎么办?只能凑合着过了~”。

这想法也是错误的。

过去的种种已经是沉没成本,不应该作为未来决策的因素。

如果结婚后,夫妻双方还能协调关系,重归和好,恢复恋爱时的甜蜜关系,那应该继续过,假如感情已经破裂,彻底不合适,离婚是合适的止损方式。


(5)成本是由别人决定的

负面感受不是成本

将负面的感受当做成本,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比如你有一个小时,这个小时是用来看做数学题的,你做了1个小时才把题目解出来,很烦躁,这烦躁让你懊悔这个小时只做了1道题。

多人觉得做数学题的成本是烦躁和懊悔,因为这个小时的心情并不好。

烦躁懊悔并不是你的成本,而是做其他事情的收益。

比如你用了这一个小时做数学题,就不能用来看小说了,看小说的快乐就是做数学题的成本。

下面用数字来算下:

图上可以看出,做数学题的成本就是看小说的40分快乐值,看小说的成本就是做数学题5分的快乐值,他们互为成本。

所以做数学题的烦躁和后悔等负面感受不是这个小时的成本。

你的成本是由他人决定

很多时候,你的成本是由他人决定的,即由社会上其他人的看法决定的。

假设你在街边有间祖传的铺子,专卖螺蛳粉。

一般人可能认为,你用铺子继续卖螺蛳粉时,不用交铺租,所以卖螺蛳粉的成本几乎为零。

这是不对的。

这个铺位除了拿卖螺蛳粉外,还可以出租给其他人,所以卖螺蛳粉的成本就是出租而获得的租金。

而铺租多少是这条街上其他商铺的租金决定的,他们觉得这个铺子租金值多少就值多少,不是你说了算。

铺租低于平均水平,你肯定不愿意租出去,高于人们的估价,人们也不愿意租你的铺子。


(6)最终的供需决定原料的成本

关于价格的形成,有两个背道而驰的理论,一种是成本决定论,另一种是供需决定论。

成本决定论容易被人接受,但逻辑上不成立,供需决定论与事实相符,但它是反直觉的。

成本理论的逻辑谬误

成本决定论,是说产品的最终价格,等于原材料的总和,乘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通常在会计学领域上使用。

直觉上它是成立的,成本越高,产品的售价就越高。

但是按照这个逻辑,企业家想要赚更多的钱,就要想办法把成本抬高,然后乘以固定的利润率。

另外,假如成本决定理论是正确的,那世界上所有的产品都不会过时消失,只要有生产成本,再乘以合理的利润率,它就能卖出去。

所以成本决定论,明显是站不住脚跟的。

供需决定价格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指的是供需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反过来,决定上游一环又一环原材料的价格。

一个企业家,当他的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上,他会根据供需关系决定产品的售价,并根据售价赚到合理的利润。

他把钱赚到之后,再把钱倒过来归结到前面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要素里面去,从而给这些生产要素定价(他成了需求方),决定它们的价值。

例如,很多人觉得,是政府拍卖土地导致商品房价格变高,这是典型的成本决定理论,这个结论并不成立。

不是政府想卖高地价就能卖高价的,政府能卖出高价,是因为人们对住房的高需求导致了高房价,推动了房地产争先恐后地拍地皮。

就算政府免费将地皮送给开发商,最终的房价也会因为高需求而抬高。

假设市场上有一套房,市场对房子的需求量大,有100个人竞争这套房,房子必然会被出价最高的人获得。

竞争的人越多,房子最终交易的价格就越高,供不应求,才是高价格的根本原因。

政府将土地免费给开发商使用,不但不能降低物价,还容易滋生腐败。因为一旦免费,开发商肯定很多暗箱操作争取到土地。还不如将土地拿去拍卖,赚取土地出让金到国库。


结语:

成本的概念很大很复杂,这仅仅是微观经济部分的,延伸到宏观经济学领域,会涉及到很多很复杂的理论,在此就不展开说啦。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几本经济学书本:《经济学原理》曼昆版、《经济学讲义》薛兆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托马斯·索维尔等人的著作。

也欢迎找我交流~

–END–
感谢大家阅读
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分享、在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