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做产品3年有余了。从招聘网站上来看,1年、3年、5年、10年都是产品经理的一道槛。

在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虽然已经初步完成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却未能达成质的飞跃。回头再去审视这些年积累出来的「量」,它们零零散散地被无序摆放在各大手机app和笔记应用里,落了一层灰。

虽然数量达标,但却存在2个很根本的问题:

信息的输入缺少体系和规划

做产品的这几年,其实我只是模糊地定了一个信息输入的边界和目标,并没有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清晰规划。这就导致自己有点任由好奇心去把控,有时候会对一个短期内用不到的东西过于深挖,虽然常言说「现在学到的东西未来迟早会发挥其价值」,但这里也存在一个沉没成本:因为选择了学习A,而错过了学习对我更有价值的B。

信息零散、缺少统一归纳和整理

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经常会使用「收藏」「马住」这样的行为去“占有”文章,从而内心感觉文章中的信息已经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墨水。笔者也是一样,有许多好的文章和内容都散布在各大浏览器、内容平台和微信收藏夹中,难以集中阅读和整理,看过一遍就再也没有了后续,导致自己看起来阅读量够、但却没有将知识真正消化和二次创新。

怎么办呢?

搭建自己的个人知识库(Personal Knowledge Base)

这个idea的起源是最近看到有2位产品搭建的个人知识库很不错:刘少楠的「产品沉思录」和Han的「涵的数字花园」。受他们的启发,笔者想借3年这个时间点,好好梳理和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的个人知识库,解决自己「有量无质」的问题。

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和我开始搭建之旅吧。

一、个人知识库的价值

这里的知识库不是互联网中的狭义知识库系统,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广义知识库。它不是简单的笔记管理或者知识管理,而是我们的第二大脑

大脑能做什么?它能够对信息进行输入、存储和输出。那么个人知识库就是用来帮助我们解放自己真实的人脑,帮助其不过多地进行信息负载,从而让人脑更多的进行思考和转动。对我们而言,个人知识库起着记忆存储信息、检索提取信息和交叉创新的价值。

二、个人知识库的管理

对于知识库管理的理解,最开始我走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只需要关注知识的「存储检索」,即算作完整的知识库管理。

但后来,经过和朋友的讨论和资料学习,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定义有些狭义。知识就像一颗颗珍珠,而知识库只是信息存放的一个容器,并不能代表完整的知识管理。

因此,如下图所示,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应该包含知识的输入管理、存储检索管理、输出管理。下面我们分3步来分享具体的管理过程。

2.1 输入管理

个人理解到的输入管理应该分为2个维度:一是对输入源的筛选和把控,二是对输入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规划。

第一点:对输入源的筛选和把控

指我们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质量把控(这一点启发来自于身边的一位朋友)。有时候,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关注和订阅了一些营销类或者低质量的内容源,这些内容往往会有目的性地营造一种假象、引发我们的焦虑,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对自己的信息来源进行清洁和整理。

这里,笔者个人推荐2种比较优秀的内容源,一是经典书籍(无须多言),二就是一些个人独立公众号或专栏。为什么推荐一些个人公众号而不是内容平台的呢?这是因为内容平台往往存在利益链,而个人公众号更多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真实的观点和经验,相对于内容平台往往较为纯净和真实。

第二点:对输入内容进行有目的性的规划

指我们不能过分任由好奇心或者外界的驱使去获取信息,而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划。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我们都存在了一定的沉没成本,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只有合理的规划才能保证我们尽量让自己的学习收益相对较高。

但是,人常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给学习计划留有一定的弹性冗余空间,既能保证原有规划能够应对突发,也能让我们有一定空间去自由探索。

2.2 存储和检索

当成千上万的信息涌入知识库时,有些人会把这些信息直接就扔进去堆在一起,虽然图了一时之快,但后期却难以检索和系统学习。知识一旦未经分类,对于检索来说就成了大难题,因此,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分类来长远地解决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呢?

首先,可以明确地说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知识的归类取决于你看待知识的视角和当下的应用环境。就像不同的笔记应用,有些以纯标签tag体系(如bear)进行分类,有些则以单纯的文件夹进行分类,这就说明人们看待知识的视角习惯是不同的。

其次,笔者想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分类视角,可能比较适合像我这样刚工作几年的基础小白一些。同时,当前的个人知识库框架将会是笔者的v1.0版本,因为分类方式和当下的应用环境有关,也许过几年自己看待知识的方式会有所不同,那么自然会也再进行迭代。

下面,来分享下自己的分类方式:

  • 先按照内容进行文章分类

  • 再按照属性给文章打上标签tag

先按照内容进行文章分类

根据内容,我会将自己的知识库分为3大层,第一层为基础/交叉学科、第二层为各个基础学科下细分的类(本文以互联网举例)、第三层是再一层的内容细分(本文以产品举例)。

第一层的搭建原理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二次筛选出了自己当前有所涉及并短期内较为感兴趣的一些学科。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国法是按照图书的内容、形式、体裁和读者用途等,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知识分类的原理,采用逻辑方法,将所有学科的图书按其学科内容分成几大类,而后再分成多个子类进行分类。

下图为笔者经改造后搭建的第一层:互联网、认知&思维、语言、文学、经济、杂文这几大类(驿站则存放草稿或者一些临时收藏未分类的文章)。类别数量也是经过了刻意控制,帮助自己更加专注、也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归类成本。

将基础/交叉学科作为知识框架的第一层,是因为这些内容和知识支撑了我们建立起对待自我、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认知,是树立了我们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底层的东西。

第二层,因为读者以互联网行业为主,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互联网中的二级分类,供大家参考。

因为笔者是从事产品职业的,除了产品本职工作外,还需要交叉学习工作链中其他环节的一些内容,因此,这里按照工种进行了子类的划分。同时,跳出日常工作内容外,还增加了行业、职业和管理这3个部分,基本已经能够涵盖笔者日常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了。

第三层,此处以互联网>产品为例,介绍产品类目下如何再细分子类。经过和朋友讨论,这里最终划分为了5类:用户认知、需求研究、方案设计、商业分析和数据分析。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

主要是笔者最近看了一张很棒的图(见下),其中很清晰地描述了用户persona、场景scenario和需求/目标goal的关系,帮助笔者对产品经理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当用户在一些特定场景下,为了满足某个需求、达成某种目标时,我们(产品经理)就是在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帮助用户从起点跑到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在为用户提供价值,也需要为我们企业创造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整个产品分为了5类:其中用户认知需求研究方案设计就在解决用户的问题,而商业分析则在解决公司想要盈利的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据分析贯穿全程,它充当着帮助我们培养直觉和辅助决策的作用,因而被单独列为一类。

再按照属性给文章打上标签tag

在完成第一步后,笔者还规划了一个简单的tag体系:包含#读书笔记、#PMThinking、#资料、#工具等,方便按照文章属性快速进行查找和关联。

比如,亿年后我想把写过的读书笔记统一整理出书,但是这些读书笔记有些是数据分析的、有些是心理学的,按照内容难以快速检索。这时,就需要给相关文章打上#读书笔记的tag,通过检索该tag就能很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咯。

以上2大步,就是笔者的归类理念和方式,仅供大家参考。但是要注意一点:分类本身不是给内容下定论,而只是为了快速检索,不要让分类成为我们对知识理解的枷锁。

2.3 知识的输出

知识的输出形式有分享会、日常应用、授课教学、写作等,本文即为一次知识的输出。我们此前说输入要有规划、知识管理要有归类和章法,那么知识的输出需要规划吗?

大多数情况下,不太需要刻意的规划。因为当我们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持续输入和积累,自然就产生了输出意愿和素材,这是一种常规流向;但是,偶尔也会因为一项临时任务导致我们发生输出倒逼输入的情况,此时的输入就会更具指向性一些。

In the end,以上就是笔者对个人知识库的理解和搭建过程,它不仅帮助我重新梳理了自己对待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帮助记性不好的我拥有了第二大脑、释放了自己的内存,从而能够轻装上阵。如果你也感兴趣,那就自己试试搭建吧,应该也会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旅程哦。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