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关于网飞的书——《不拘一格》。其中有个观点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团队只要有一个两个表现欠佳的人,就会拉低整个团队的绩效。”
细细思考,确实如此。现在发现,那些表现欠佳的人,往往都有一种病叫:巨婴思维。
那什么是“巨婴思维”?
01 什么是巨婴思维?
武志红的《巨婴国》中提到一种社会性人群:巨婴,明明成年,却把自己当作小孩子一样看待,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围绕着他转。这就是典型的巨婴思维。
他们往往有这些特征:
1.喜欢抱怨,喜欢推脱责任
2.不想吃苦,贪图安逸
3.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
巨婴思维像极了,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词:“躺平”。有人说:自己躺平,又不影响别人,凭什么被别人指指点点?
这么想就错了!再回到书里那个观点,有位大学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他创建了若干团队,并要求他们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不知道的是,有些团队里专门有人扮演“糟糕者”的角色。在长达一个月的多次试验中,拥有“糟糕者”的小组比其他小组差了30%~40%。
网飞根据这个结果得出了结论:
如果你有五名优秀员工和两名表现欠佳的员工,这两名表现欠佳的员工会造成如下后果:
1.消耗管理者的精力,使他们没有时间把精力放在优秀员工身上。
2.团队讨论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拉低团队整体智商。
3.强迫他人围绕着他们开展工作,致使工作效率低下。
4.排挤其他追求卓越的员工。
5.向团队表明你接受平庸,从而使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职场中患有巨婴思维的人,就像是一颗慢性毒药,不断毒害着团队。很多时候,员工自己甚至是管理者,都忽视了这种潜藏的危害性。
02 巨婴思维害团队,更害自己
读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总是会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害得是你自己,巨婴们会嗤之以鼻。
工作之后,同事和领导则不会“苦口婆心”的劝说你:努力工作吧。当你不行的时候,就是不行,总有人可以替代你。
你的巨婴思维,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位同事:
一位刚工作1年的小姑娘,在我们部门担任运营岗位。刚进来工作时就喜欢找人帮忙,从来不想着自己解决。
有一次在微信上问我:“excel表公式怎么用?”当时我正忙其他事情,并未及时回复,不一会儿便看到了该同事的夺命连环问:“你怎么不回复我呢?”、“我等你半天了,你连教我一下都不愿意?”、“爱说不说,我找别人去”。
这就造成我对她的印象就特别差,明明可以百度解决,非要找人帮忙,找人帮忙还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两个月后,她没有通过试用期走了,而部门的人丝毫不感到意外。
“巨婴”思维,这不仅伤害我们的人际关系,更会断送我们的职业生涯。
如今是一个内卷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于职场人来说,不进则退。
职场巨婴们,请醒醒吧。社会淘汰你的时候,不会和你打招呼。
03 摆脱“巨婴思维”
如何摆脱巨婴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具备“成年人思维”。
《网飞文化手册》的第一条准则是:“只招成年人”。
成年人的思维里,驱动力要大于执行力,当我们有了目标追求之后,才能不断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1.每天早上做好计划,将时间细分出来,将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放在前面;
2.将最费脑子的工作放在你精力最充沛、脑子最清醒的时候;
3.如果有未完成的工作,及时规划进第二天的计划之中,预留好时间。
4.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提高效率,比如电子备忘录或是日历笔记本,可以及时记录工作进程和截止时间。
所以当我们能做到靠谱,有目标追求,并且可以高效管理时间的时候,就具备了“成年人”的思维。
写在最后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巨婴”思维不是天生的也不会是永久的。只要刻意练习文中的方法,总有一天可以摆脱“巨婴”思维,成为一名合格的“成年人”。
-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