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业务能力和专业度至关重要,每个职场人都需要持续修炼提升。在职场打怪升级的这些年,我曾犯过一些错踩过一些坑,也曾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做出了一些成绩。在此,分享几条对我影响很深的职场感悟,希望对各位有启发。

 1. 及时反馈,事毕回复,在关键节点时同步,让领导了解项目进度

及时同步,给领导足够的确定性、安全感和掌控感。领导的精力有限,不会对下属所做的每件事都了解,不会对每个项目都熟悉。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同步,尤其在一些关键节点,比如,工作计划制定完成时、遇到困难时、出现意外时、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完成时。因为结果的确定性会给领导带来对重要工作/项目的掌控感,从而感到安心。不要等着领导来询问我们的工作/项目进度,一旦领导发问,就表示这件事TA很关心,在TA眼里很重要,而我们的同步不到位。这个时候就该警惕、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日常同步不够及时,日后该如何改进,在哪个环节就该同步了。

 

及时同步,增加自己在领导面前的曝光频率。领导的职级越高,管理范围越广,越不可能对每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进度都了解。因此,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要学会输出成果、展示自己,增加曝光频率,让领导看到你的专业度、你的努力、你的成绩,日后在晋升时、调薪时、有机会时才会想到你。

 

及时同步,借领导之力创造更大的价值。领导是下属最大的资源,当工作遇到困难时、出现问题时,及时同步进度、反馈问题、寻求帮助,这并不是不努力不能干的表现,而是聪明地借力。领导有更高的视角、更多的资源,或许可以帮你把事情做得更好,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曾经在创业公司工作,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方向也经常变化。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创新项目,熬大夜写方案、做调研,后来项目突然被砍掉,那份没来得及汇报的材料孤零零地躺在电脑里。当努力化为泡沫的那一刻,我深刻意识到,不及时输出/反馈,甚至连被看到的机会都没有。

 

还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很有挑战的项目,上线前一天突然出现问题,内心着急焦虑,又担心同步后被领导怀疑能力不行。于是,我没有及时同步,而是想着自己解决,凭一己之力联系各端同事协助,但跨部门沟通流程繁琐,解决问题的进度很慢。直到领导询问项目进度时,我才怯懦懦地说自己遇到了问题,正在解决。领导有些不满,强调了项目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后来还是他亲自出面,帮忙调度资源,很快便解决了问题,项目顺利上线。

2. 不要纠结于短期薪资,而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薪资固然很重要,它体现了我们在职场中的价值,代表了公司对我们的认可。但如果现在的你薪资还很低(或者自认为很低),千万不要浪费时间一直纠结这个数字。因为人的精力有限,认知带宽有限,一旦纠结,心中所想大多是对领导对工作的不满,做事不够积极主动,没有成绩便失去升职加薪的机会,持续拿着低薪资,如此一来便陷入恶性循环。

 

相反,此时的你应该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多思考业务,多花精力修炼内功,提升业务水平,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毕竟,你应该明白,薪资与你能创造的价值相关。大多数我们羡慕的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很厉害,就拿着丰厚的报酬,我们看到的高薪只是别人内在能力的外在体现。职场路漫漫,眼光要长远,专注于自身价值的提升,才能获得等价回报。

 

初入职场的我,那时总觉得自己做着996的工作,却拿着很低的薪资,一直心怀不满。自己在这样的状态下,会时常纠结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要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反正也不多给钱。一旦心里不爽,外在表现便是做事不积极,或者只是在做执行而不是真正把自己当作项目owner,主动思考如何突破,把事情做得更好。

 

后来,我认识了一位很尊重很欣赏的前辈,他告诉我不要纠结短期的薪资,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变得值钱。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从此尽量不再纠结那个数字,不再想乱七八糟的问题,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凡是我接手的项目,都会努力做到最好,为了达成目标,我会以主人翁的心态和视角去思考,寻找机会点和突破点。当你拼尽全力时,会逐渐得到回报,长期低估值的事物总会有翻盘的机会。一年后,我收获了领导同事的认可,收获了荣誉和奖励,也实现了薪资翻倍的愿望。

3. 不仅要做好手头的工作,还要敢于突破舒适圈。

首先,我们应该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做事前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件事情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我该怎么做,才能与其他人形成差异化?事后也要学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这件事换其他人来做,会比我做得更好吗?如果重来一次,我还会这样做吗,哪些环节可以做得更好?

 

做事时牢记目标,无论我们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角色,都始终要把自己当作项目owner,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思考。如此一来,想必结果不会差,至少我们在项目中有收获有成长。

 

在此基础上,不设限,敢于突破舒适圈,多做些有增量的事情,给公司创造更大价值,才是超预期的。我们所做的项目大多没有一定正确的做法,需要自己多思考、尝试创新方式。不给自己设限,不要总想着哪些工作内容在我的职责范围内、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哪些工作不该我做、哪些不能做,而是要专注于目标,努力做出超预期的结果。

 

我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给业务方搭建了一套活动工具,但活动上线后数据效果远不及预期。项目复盘后我发现,活动效果差的原因不是产品工具不给力,而是业务方提供的素材图不过关。为了达到目标,提升活动效果,曾经作为增长运营的我,重拾自己擅长的事情,主动提出帮运营人员进行活动的包装设计,思考文案、视觉效果、布局等,这些原本不属于产品经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也都揽了下来。更换了整套素材图,活动迭代后再次上线,效果提升很显著。此次活动目标达成的同时,也增强了业务方对我们的信任,便于日后拿到更多项目机会,也润滑了日常合作的沟通交流。

4. 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要被经验和惯性束缚。

职场上,很多人在做事情时,喜欢复用自己曾经的成功经验,或是去模仿竞争对手的做法。复用、模仿、借鉴、照搬,这些省力的方式,或许会给人安全感,似乎别人或自己曾经的成功都可以复制。但更多时候可能会事与愿违,因为项目背景、所处的环境、我们所拥有的资源都在变化,复用经验不等于复制了好的结果。

 

正确做法是,工作中及时总结复盘,思考不只是停留在浅层次,而是要抓住问题本质、深挖底层逻辑,吸取经验教训,便于指导日后的工作。下次开展项目时,即使内容相似,也不要只是简单复用之前的经验,而是去思考这次相比上次有哪些变量,是否影响了问题的本质,工作过程中应该如何相应地调整、优化,才能做得更好。

 

跳槽后接手的第一个产品项目,是我很熟悉的活动玩法,于是我复用之前的经验搭建了一套产品工具。跟领导同步方案时,针对活动流程和规则,她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的第一反应是,以前我们都这样做的呀,效果很好,而且行业内也都这样做。但仔细思考后,我改变了看法,行业内竞品之间互相借鉴玩法模型,很多公司都是直接照搬我前司的玩法,大家都这样做不代表这样做是最有效的,也不代表适合前司的玩法在任何地方都适用。领导这样问,不是在质疑这样的设计不对,而是提醒我去思考每个细节设计背后的原因。

 

于是,我把自己当作小白,抛掉所谓的经验,重新审视产品方案。结合活动目标、用户特征,思考活动流程和规则的设计,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做是最好的方式吗?最终优化了方案,活动上线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言出必行遵守承诺,积累职场信任和口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城铸成非一日之功,职场上的信任和口碑是从工作的点滴中积累而来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确保大流程不出问题,同时处理好细节,不断提升职场专业度,让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走得更顺畅。

 

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我们要学会push合作方,这样对方有紧迫感,我们有安全感,便于把控项目节奏,不耽误项目进度;学会push自己言出必行,遵守承诺,如有突发情况影响到结果交付,尽量提前暴露风险和问题,让合作方及时知晓情况,方便大家一起调整节奏。

 

作为产品经理,经常跟不同部门的同事对接,运营、设计、研发、测试等,大家的工作环环相扣,一旦某个环节失误,整个项目都会面临延期风险。有次活动上线前,我提醒运营同学提供活动素材图,结果对方回复道“设计还没给我,在跟进”,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我自己干着急,一直在琢磨对方到底啥时候交付,会不会耽误进度。

 

后来我学会了Push合作方这件事情,任何需要别人配合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对方给出一个双方达成一致的具体时间点,确定性的时间点会给对方紧迫感,也给我安全感,保证项目进度在预期节奏下推进。Push的方式有技巧,避免模糊的词语,多用具体的、确定的词语。举例,如果你问对方“预计什么时间交付”,对方可能会回复“今天/明天”,这是模糊的时间,于你而言毫无意义。但如果你问对方“预计今天几点给到”,或者“今天X点前是否能给到”,则对方给出的答案也会很具体。

 

还有次项目kickoff之后,我在群里说今天下班前会跟大家同步项目timeline,以便各端同事知道项目节奏、知道自己那部分工作需要什么时间介入、什么时间交付。很不巧,当天我忙着处理其他工作,搞完后发现已经很晚了,其实那个项目不太紧急,节奏没必要当天梳理出来。但我从来都是言出必行,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很疲惫,想休息,但我还是继续投入工作,24点前同步了项目时间表。看到群内其他同事点赞的表情,我知道自己做了件正确的事情,树立了靠谱的形象。那一刻,所有疲惫瞬间消散,只能感受到内心的愉悦。

 

以上是我当年初入职场时的感悟,以后将持续更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共勉~ 

-EN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